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育环境是利用良好的群体心理环境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隐性课程,其实质是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的积极效应。本文针对如何营造良好的心育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并作了粗浅分析,同时结合平时教学工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心育环境;创设;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49
所谓心育环境是利用良好的群体心理环境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隐性课程,心育环境课程的实质是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的积极效应。心育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的静态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与发展都起着暗示和熏陶的作用。那么,如何营造适宜的科学心育环境呢?
一、物质环境的创设
物质环境是教育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习惯的手段。”反之,如果物质环境不能尽如人意,则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就科学课程心育而言,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建好学校仪器室、科学实验室和校园生物角、气象站等静态环境。仪器室的教具、仪器、标本、模型、挂图,都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实验室的设计,除了在教室四周贴上科学家的图片以外,还可在教师内摆设学生的各类科学作品,还可将学生进行的各类科学小调查放入柜内(有些学校实验室里设有专门展示学生作品的陈列柜,为透明的玻璃门),定期向学生展示,这样既能激发作品被展示学生的成功感,还能引导、激励更多的学生朝这方面努力。
此外,实验室座位的排列摆设也直接影响课堂中的交往和人际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常见的排列方式是小组式排列。即将全班分成12~14组,每组四五个学生。这种排列法比较适合于学生的讨论,它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影响,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由于小组的公用空间相对较小,学生之间的交往比较便利。这种排列法,小组的合作学习、团对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实验室座位排列还可选择会议式排列法。这种排列有点类似于一般会议室的布置,即将课桌椅布置成面对面的形式,学生分坐两边进行交流。这种座位编排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互相学习,特别有利于课堂中的社会交往,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影响。
另外,学校自然角、气象站等物质环境的存在更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这些物质环境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心理环境的创建是创设健康的人文环境。这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1. 开展普及性的科学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科学技术新发展方面的书籍,相互介绍科学家们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故事,举行交流报告会,利用学校电视台组织学生观看科普电影和科技知识。
定期举办科技作品展览,供全校师生观摩。编写科技知识黑板报,和学生一同收集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剪辑成整套的科技画报,供学生观看,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和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可获得许多课堂教学中得不到的科学知识,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2. 开设相关校本课程
设置与科学课内容相关的校本课程,可为有这方面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使其兴趣得到巩固、智力得到发展。
学校可根据教师特长和市、区举办的各类科技比赛项目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如,研究航空模型的空模课、研究和制作汽车模型的车模课等。
三、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特定的人际环境。人际环境是最具影响力的心理环境。这是因为,作为社会的成员,人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并且心理上对人际关系最为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有良师益友,可以说是营造心育环境的核心部分。教育实践表明,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无限期望与爱的情感,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融洽友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对现实与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并进而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
1. 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尊重和热爱学生之上。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就是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意识,它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感。反之,教师专制、居高临下的教学作风,往往导致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尊重学生则意味着教师是学生亲密的朋友和指导员。对学生的热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到每节课,融入到日常与孩子们共同探索的每一个活动之中。
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等都能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具有调节自身行为的作用。有利于师生间关系的协调和师生间思想的沟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往往通过师生关系,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间的温暖,学习与人相处的原则。
2. 相互欣赏的生生关系
学生心育环境的创设,要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体现一种互动互爱的师生关系和互学互助的同伴关系,让学生沐浴在健康、和谐的情感应答的精神环境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是孩子们的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伙伴交往之中,这其中的快乐体验所占比例最大。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的独特家庭(下转第55页)(上接第49页)结构,学生处处唯己是尊,这样,在赞扬声中泡大的“独苗苗”很难用欣赏的眼光产生向他人学习的内在动机。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相互欣赏,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承认自己的缺点,不护短、不遮掩。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同伴,学会去发现、欣赏他人的长处,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关系,对现实采取客观态度,关心社会,同情他人;富有创造性,以活跃的姿态去体验生活,去感受高峰体验的愉悦、欢乐和神秘。马斯洛认为这是充满人性、完美人生、完善人格的综合体现,也是个性情感发展的高级状态和身心健康教育目标之所在。这样,学生间交往的快乐将会滋养一棵棵稚嫩的幼苗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胡卫平.科学思维培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岭底乡教育办公室 030500)
关键词:心育环境;创设;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49
所谓心育环境是利用良好的群体心理环境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隐性课程,心育环境课程的实质是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的积极效应。心育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的静态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与发展都起着暗示和熏陶的作用。那么,如何营造适宜的科学心育环境呢?
一、物质环境的创设
物质环境是教育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习惯的手段。”反之,如果物质环境不能尽如人意,则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就科学课程心育而言,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建好学校仪器室、科学实验室和校园生物角、气象站等静态环境。仪器室的教具、仪器、标本、模型、挂图,都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实验室的设计,除了在教室四周贴上科学家的图片以外,还可在教师内摆设学生的各类科学作品,还可将学生进行的各类科学小调查放入柜内(有些学校实验室里设有专门展示学生作品的陈列柜,为透明的玻璃门),定期向学生展示,这样既能激发作品被展示学生的成功感,还能引导、激励更多的学生朝这方面努力。
此外,实验室座位的排列摆设也直接影响课堂中的交往和人际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常见的排列方式是小组式排列。即将全班分成12~14组,每组四五个学生。这种排列法比较适合于学生的讨论,它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影响,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由于小组的公用空间相对较小,学生之间的交往比较便利。这种排列法,小组的合作学习、团对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实验室座位排列还可选择会议式排列法。这种排列有点类似于一般会议室的布置,即将课桌椅布置成面对面的形式,学生分坐两边进行交流。这种座位编排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互相学习,特别有利于课堂中的社会交往,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影响。
另外,学校自然角、气象站等物质环境的存在更能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这些物质环境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心理环境的创建是创设健康的人文环境。这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1. 开展普及性的科学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科学技术新发展方面的书籍,相互介绍科学家们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故事,举行交流报告会,利用学校电视台组织学生观看科普电影和科技知识。
定期举办科技作品展览,供全校师生观摩。编写科技知识黑板报,和学生一同收集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剪辑成整套的科技画报,供学生观看,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和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可获得许多课堂教学中得不到的科学知识,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2. 开设相关校本课程
设置与科学课内容相关的校本课程,可为有这方面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使其兴趣得到巩固、智力得到发展。
学校可根据教师特长和市、区举办的各类科技比赛项目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如,研究航空模型的空模课、研究和制作汽车模型的车模课等。
三、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特定的人际环境。人际环境是最具影响力的心理环境。这是因为,作为社会的成员,人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并且心理上对人际关系最为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有良师益友,可以说是营造心育环境的核心部分。教育实践表明,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无限期望与爱的情感,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融洽友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对现实与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并进而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
1. 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尊重和热爱学生之上。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就是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意识,它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感。反之,教师专制、居高临下的教学作风,往往导致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尊重学生则意味着教师是学生亲密的朋友和指导员。对学生的热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到每节课,融入到日常与孩子们共同探索的每一个活动之中。
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等都能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具有调节自身行为的作用。有利于师生间关系的协调和师生间思想的沟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往往通过师生关系,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间的温暖,学习与人相处的原则。
2. 相互欣赏的生生关系
学生心育环境的创设,要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体现一种互动互爱的师生关系和互学互助的同伴关系,让学生沐浴在健康、和谐的情感应答的精神环境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是孩子们的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伙伴交往之中,这其中的快乐体验所占比例最大。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的独特家庭(下转第55页)(上接第49页)结构,学生处处唯己是尊,这样,在赞扬声中泡大的“独苗苗”很难用欣赏的眼光产生向他人学习的内在动机。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相互欣赏,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承认自己的缺点,不护短、不遮掩。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同伴,学会去发现、欣赏他人的长处,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关系,对现实采取客观态度,关心社会,同情他人;富有创造性,以活跃的姿态去体验生活,去感受高峰体验的愉悦、欢乐和神秘。马斯洛认为这是充满人性、完美人生、完善人格的综合体现,也是个性情感发展的高级状态和身心健康教育目标之所在。这样,学生间交往的快乐将会滋养一棵棵稚嫩的幼苗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胡卫平.科学思维培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岭底乡教育办公室 03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