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方向和动力作用,而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诸多因素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品德课则担负着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想教育也要因材施教
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心理特点也各异,就是同年级、同班级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的。因此,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進行教育。如小学生缺乏经验,思维带有形象化和具体化的特点,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就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以浅显易懂、通俗明白的道理,逐步提高他们的认识。而初中学生,自尊心增强了,他们迫切要求独立自主,但活泼好动,爱发问爱幻想,缺乏自治和鉴别能力,情绪不稳定。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要明确具体,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讲解要生动感人,使他们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在各项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分析问题,并及时督促和检查,防止出现时冷时热,虎头蛇尾现象,培养他们稳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熟,有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生活经验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富于思想,向往未来,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也关心自己的升学和就业问题。但在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有时会显出迷离怅惘,不善于深入、全而的去分析问题。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指明奋斗目标,启发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能力,激励他们刻苦向上。不断前进,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武装他们,使他们能正确的分析和对待各种社会现象。
当然,要真正做好因材施教,就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平等、互信、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因材施教提供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寓理于情 情理交融
搞好品德课还要从实际出发,在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任何一种道德的形成都包括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每一方面都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独自的作用。如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他们都是我的老师》一课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可先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人手,指出人民教师是受国家和家长的委托担负教育后代的光荣任务。老师全面关心和教育学生成长,就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幼苗一样,使学生初步明白应该尊敬老师的道理。但这个道理毕竟是理性认识,应该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使它深化。有位老师教这课时,用诚挚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朴素的语言引导学生,她讲述了我国古代有名的尊师故事“程门立雪”后,又启发学生重温了伟人毛泽东尊敬老师的故事,在学生心灵中激起了阵阵的感情波涛。但这个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继而从教材的图文人手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论本校、本班尊师的传统故事,发掘班里有关尊师的好人好事,并将她患病时学生写给她的慰问信以无限的深情朗诵给全班同学听,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高尚感情。最后还请位女同学感情饱满地唱起了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把全班同学的情绪急剧地推向高潮,使得全班同学热泪盈眶。
由此说明思想品德的培养,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很重要。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以理带情,以情叨理,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易于引起青少年情绪上的共鸣,产生情感体验,受到情感陶冶,加深理性认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并以此指导今后的道德行为实践。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教育以及自己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要依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也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做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思想教育也要因材施教
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心理特点也各异,就是同年级、同班级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的。因此,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進行教育。如小学生缺乏经验,思维带有形象化和具体化的特点,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就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以浅显易懂、通俗明白的道理,逐步提高他们的认识。而初中学生,自尊心增强了,他们迫切要求独立自主,但活泼好动,爱发问爱幻想,缺乏自治和鉴别能力,情绪不稳定。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要明确具体,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讲解要生动感人,使他们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在各项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分析问题,并及时督促和检查,防止出现时冷时热,虎头蛇尾现象,培养他们稳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熟,有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生活经验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富于思想,向往未来,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也关心自己的升学和就业问题。但在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有时会显出迷离怅惘,不善于深入、全而的去分析问题。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指明奋斗目标,启发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能力,激励他们刻苦向上。不断前进,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武装他们,使他们能正确的分析和对待各种社会现象。
当然,要真正做好因材施教,就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平等、互信、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因材施教提供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寓理于情 情理交融
搞好品德课还要从实际出发,在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任何一种道德的形成都包括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每一方面都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独自的作用。如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他们都是我的老师》一课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可先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人手,指出人民教师是受国家和家长的委托担负教育后代的光荣任务。老师全面关心和教育学生成长,就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幼苗一样,使学生初步明白应该尊敬老师的道理。但这个道理毕竟是理性认识,应该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使它深化。有位老师教这课时,用诚挚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朴素的语言引导学生,她讲述了我国古代有名的尊师故事“程门立雪”后,又启发学生重温了伟人毛泽东尊敬老师的故事,在学生心灵中激起了阵阵的感情波涛。但这个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继而从教材的图文人手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论本校、本班尊师的传统故事,发掘班里有关尊师的好人好事,并将她患病时学生写给她的慰问信以无限的深情朗诵给全班同学听,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高尚感情。最后还请位女同学感情饱满地唱起了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把全班同学的情绪急剧地推向高潮,使得全班同学热泪盈眶。
由此说明思想品德的培养,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很重要。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以理带情,以情叨理,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易于引起青少年情绪上的共鸣,产生情感体验,受到情感陶冶,加深理性认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并以此指导今后的道德行为实践。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教育以及自己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要依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也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做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