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文章立足高中地理课堂,简要概述了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阐述了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原则,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立足社会生活开展德育教育、多渠道激发“三观”形成等几个方面入手,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以期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41
地理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在教学方法上与高中其他学科具有很多共同点,如科学的态度、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等,其中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高中地理教学板块始终强调的教育理念及理性思维方法。在经济高速发展、网络化信息迅速传播的背景下,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必要性
(一)满足青春期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
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在促使高中生获得较为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发展高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高中生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在此基础上,促使高中生进一步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与自我发展相关的观念。进而产生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为高中生性格、品质、个性趋于平稳、健康提供驱动力。
(二)提升地理课程教育指导效率
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诸多挑战从本质上说是对国民素质的挑战、对教育方法的挑战。单一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方法,无法在提高高中生的国民素质上发挥良好效力。而通过传授地理知识渗透德育理念,可以引导高中生在实际知识探究中主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拓展学习深度、广度,为地理课程教育指导效率的提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供依据。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原则
(一)正确导向
在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运用辩证教育方法,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成就,在中外、古今对比中发掘国情优势,培养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促使高中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1]。
(二)生动形象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工作,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开展以专题讲座、出黑板报、国情小论文演讲等为载体的课外活动,开展生动形象的活动,给予高中生情感、思想、道德品质、意志力等正面影响。
(三)紧扣教材
地理知识传授、地理能力培养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教师应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如在介绍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时,帮助高中生认识国情,进而启发高中生探索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保护利用、破坏污染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良性的地理知识学习循环。
三、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地理课堂是对高中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顺利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注重在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润物无声地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2]。
首先,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在以往教学阶段,教师多专注于地理知识的简要讲解,不够重视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注重调整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促使德育与智育全面融合,为德育目标的落实及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现代社会地理图片、影像、音像、数字地球App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国情教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应正确认识地理教材在国情教育中的独特优势,通过为高中生展示与课文内容对应的图片、影像,帮助其正确了解我国国土基本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增强高中生的忧患意识,激发高中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其次,在国情教育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培养高中生的民族精神,教师可以在德育精神指引下,对现有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全面研习,或者带领高中生对教材中德育资源进行研究,增强高中生对地理教材的认识,从阐述地理教材中我国土地、矿产、森林资源分布及开采情况出发,加深高中生对我国居于世界位次的正确认识。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传统文化“君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初步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切入到“自然界水循环”的主题。随后在课堂推进阶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实际应用、基础知识深层次内涵中,实现分组讨论、实验演示、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归纳总结、师生互动等,保证德育渗透效率。
最后,基于高中地理教育对高中生树立崇高理想的积极意义,教师应在地理教材中挖掘可激发高中生学习积极性、自强意识的内容,如神舟飞船发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我国徐霞客撰写《徐霞客游记》的艰苦经历等,逐步激发树立“立志成才,为国争光”“坚持真理,认识世界”的精神理念[3]。其中,我国首次神舟飞船发射时间为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这不仅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惊天一跃,也是我国科技历史书写的盛世华章。在神舟飞船发射前,我国科学家克服了飞创大规模改造及飞行状态调整能力的不足,表达了中国不畏艰难的国家意志,也展示了中国雄浑的实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及延续提供了充足支持。通过展示神舟飞船发射过程,激发高中生的爱国之情,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过程中克服了经济、技术、人员等多方面的困难,最终寻找到了新的陆地,为世界版图的完善做出了贡献。据此,启发高中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二)立足社会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都是死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都是死教育。高中地理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高中生通过课堂教学途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过程。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高中生地理知识学习过程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应立足社会生活世界,围绕高中生社会生活重点,以培养高中生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为目标,在进行必备地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引导高中生关注资源、人口、区域发展、环境等方面问题,强化高中生地理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促使高中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或借助时事热点,将教材与高中生的生活有机整合,由点到线地展开渗透。
此外,在充分挖掘地理学科教学内容蕴含的德育资源、育人价值的基础上,教师应将德育目标有机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恰当处理地理知识教学、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与德育教育渗透的关系,将端正的态度、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地理教学全过程。
(三)多渠道激发“三观”形成
德育的滲透除了立足社会生活开展教育以外,还可以借助教学方法的创新这一渠道。在以往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取灌输式教学法,高中生不需开动脑筋就可以获得知识,对教师依赖度较大,极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因此,在德育教育理念下,教师可以探究教学为中心,以激发高中生自主思考分析、培养高中生独立生活学习理念为目标,从多个渠道入手,通过核心素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升,激发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考虑到高中生树立“三观”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教师应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最终目标,立足课堂,利用生动形象的多种途径,积极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方面,聚焦课堂教学,共话素质教育,是核心素养谱新章的主要手段。教师应以地理核心素养落实为切入点,从激发高中生地理审美情趣、培养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高中生对全世界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引导高中生树立人地和谐观念、指导高中生形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等方面,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核心素养教育过程中。即在深入分析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前提下,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积极设计和开展实验探究、社会实践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在实验探究中,高中生需要实际动手操作,探究理论知识点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高中生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不同角色,结合各自小组诉求在社会实践平台中进行辩论。辩论活动的开展,可以加深高中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
另一方面,为了帮助高中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观及人生观,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增强高中生的辩证主义认识,促使高中生可以在地理课堂中形成辩证思维。同时借助专业课题驾驭能力,从更广泛的视角出发,在整合课程优势科学资源的前提下,注重横向、纵向知识点间的联系,挖掘科学知识的内在结构。进而借助问题探究任务,以对比总结的方法,指导高中生通过读图获取科学信息。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六章《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资源开发和保护视角入手,向高中生提出问题探究任务:人类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途径是什么?要求高中生根据任务内容,在课下合作或独自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认识自然活动变化规律,并以自然活动与人类发展联系入手,提出一系列对策,并在课堂中具体阐述。
综上所述,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陷入困境,对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造成了较大冲击。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依据高中生认知思维的发展规律,将德育贯串于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唤醒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以地理教材内容为载体,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丁竹芳.高中地理课堂中德育的渗透策略[J].启迪,2019(5):46.
[2]赵晓佳.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内容的相关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179.
[3]左一龙,刘少军.分析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9):157.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41
地理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在教学方法上与高中其他学科具有很多共同点,如科学的态度、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等,其中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高中地理教学板块始终强调的教育理念及理性思维方法。在经济高速发展、网络化信息迅速传播的背景下,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必要性
(一)满足青春期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
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在促使高中生获得较为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发展高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高中生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在此基础上,促使高中生进一步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与自我发展相关的观念。进而产生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为高中生性格、品质、个性趋于平稳、健康提供驱动力。
(二)提升地理课程教育指导效率
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诸多挑战从本质上说是对国民素质的挑战、对教育方法的挑战。单一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方法,无法在提高高中生的国民素质上发挥良好效力。而通过传授地理知识渗透德育理念,可以引导高中生在实际知识探究中主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拓展学习深度、广度,为地理课程教育指导效率的提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供依据。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原则
(一)正确导向
在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运用辩证教育方法,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成就,在中外、古今对比中发掘国情优势,培养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促使高中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1]。
(二)生动形象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工作,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开展以专题讲座、出黑板报、国情小论文演讲等为载体的课外活动,开展生动形象的活动,给予高中生情感、思想、道德品质、意志力等正面影响。
(三)紧扣教材
地理知识传授、地理能力培养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教师应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如在介绍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时,帮助高中生认识国情,进而启发高中生探索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保护利用、破坏污染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良性的地理知识学习循环。
三、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地理课堂是对高中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顺利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注重在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润物无声地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2]。
首先,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在以往教学阶段,教师多专注于地理知识的简要讲解,不够重视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注重调整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促使德育与智育全面融合,为德育目标的落实及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现代社会地理图片、影像、音像、数字地球App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国情教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应正确认识地理教材在国情教育中的独特优势,通过为高中生展示与课文内容对应的图片、影像,帮助其正确了解我国国土基本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增强高中生的忧患意识,激发高中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其次,在国情教育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培养高中生的民族精神,教师可以在德育精神指引下,对现有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全面研习,或者带领高中生对教材中德育资源进行研究,增强高中生对地理教材的认识,从阐述地理教材中我国土地、矿产、森林资源分布及开采情况出发,加深高中生对我国居于世界位次的正确认识。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传统文化“君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初步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切入到“自然界水循环”的主题。随后在课堂推进阶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实际应用、基础知识深层次内涵中,实现分组讨论、实验演示、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归纳总结、师生互动等,保证德育渗透效率。
最后,基于高中地理教育对高中生树立崇高理想的积极意义,教师应在地理教材中挖掘可激发高中生学习积极性、自强意识的内容,如神舟飞船发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我国徐霞客撰写《徐霞客游记》的艰苦经历等,逐步激发树立“立志成才,为国争光”“坚持真理,认识世界”的精神理念[3]。其中,我国首次神舟飞船发射时间为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这不仅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惊天一跃,也是我国科技历史书写的盛世华章。在神舟飞船发射前,我国科学家克服了飞创大规模改造及飞行状态调整能力的不足,表达了中国不畏艰难的国家意志,也展示了中国雄浑的实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及延续提供了充足支持。通过展示神舟飞船发射过程,激发高中生的爱国之情,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过程中克服了经济、技术、人员等多方面的困难,最终寻找到了新的陆地,为世界版图的完善做出了贡献。据此,启发高中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二)立足社会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都是死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都是死教育。高中地理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高中生通过课堂教学途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过程。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高中生地理知识学习过程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应立足社会生活世界,围绕高中生社会生活重点,以培养高中生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为目标,在进行必备地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引导高中生关注资源、人口、区域发展、环境等方面问题,强化高中生地理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促使高中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或借助时事热点,将教材与高中生的生活有机整合,由点到线地展开渗透。
此外,在充分挖掘地理学科教学内容蕴含的德育资源、育人价值的基础上,教师应将德育目标有机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恰当处理地理知识教学、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与德育教育渗透的关系,将端正的态度、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地理教学全过程。
(三)多渠道激发“三观”形成
德育的滲透除了立足社会生活开展教育以外,还可以借助教学方法的创新这一渠道。在以往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取灌输式教学法,高中生不需开动脑筋就可以获得知识,对教师依赖度较大,极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因此,在德育教育理念下,教师可以探究教学为中心,以激发高中生自主思考分析、培养高中生独立生活学习理念为目标,从多个渠道入手,通过核心素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升,激发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考虑到高中生树立“三观”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教师应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最终目标,立足课堂,利用生动形象的多种途径,积极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方面,聚焦课堂教学,共话素质教育,是核心素养谱新章的主要手段。教师应以地理核心素养落实为切入点,从激发高中生地理审美情趣、培养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高中生对全世界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引导高中生树立人地和谐观念、指导高中生形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等方面,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核心素养教育过程中。即在深入分析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前提下,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积极设计和开展实验探究、社会实践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在实验探究中,高中生需要实际动手操作,探究理论知识点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高中生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不同角色,结合各自小组诉求在社会实践平台中进行辩论。辩论活动的开展,可以加深高中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
另一方面,为了帮助高中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观及人生观,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增强高中生的辩证主义认识,促使高中生可以在地理课堂中形成辩证思维。同时借助专业课题驾驭能力,从更广泛的视角出发,在整合课程优势科学资源的前提下,注重横向、纵向知识点间的联系,挖掘科学知识的内在结构。进而借助问题探究任务,以对比总结的方法,指导高中生通过读图获取科学信息。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六章《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资源开发和保护视角入手,向高中生提出问题探究任务:人类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途径是什么?要求高中生根据任务内容,在课下合作或独自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认识自然活动变化规律,并以自然活动与人类发展联系入手,提出一系列对策,并在课堂中具体阐述。
综上所述,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陷入困境,对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造成了较大冲击。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依据高中生认知思维的发展规律,将德育贯串于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唤醒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以地理教材内容为载体,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丁竹芳.高中地理课堂中德育的渗透策略[J].启迪,2019(5):46.
[2]赵晓佳.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内容的相关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179.
[3]左一龙,刘少军.分析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