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片段与反思(一)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yuy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张开手指,看一看,你们看到有关数学的信息吗?
  ……
  教师出示三则材料:(根据书本例题1、2改编,同时搭配书本主题图)
  材料一:在全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树?
  材料二:要在围墙外15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几棵树?
  材料三: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5米,要在两馆之间的小路一边种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一共要种几棵树?
  师:理解吗?大胆猜一猜,要种几棵?
  师:根据题目要求画图验证,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
  


  师:仔细观察, 3个图都表示出15米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15米长,同样是每隔5米种一棵,为什么种的棵数不一样呢?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不种。
  师:你知道4棵树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3棵呢?2棵呢?
  生1:15÷5+1=4(棵)
  生2:15÷5 =3(棵)
  生3:15÷5-1=2(棵)
  师:理解算式的意思吗? 15÷5表示什么? +1表示什么?
  生1:算出了有3个间隔。
  师:3个间隔是怎么算的?
  生2:用15米除以每个间隔的长度。
  师:他的意思就是用总长度除以每个间隔的长度就算出了间隔数。是这样吗?
  生1:+1表示两头都种时,3个间隔可以种4棵树,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生2:也可以这样说:两头都种树时,间隔数比种树的棵数少1。
  师:那第2题的算式,为什么只要15÷5呀? 15÷5-1怎么理解呢?
  ……
  师:有关间隔数和种树棵数的关系,在其他的情况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整体呈现3张情境图片。(让学生结合间隔数和种树棵数的关系进行说明)
  师: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发现:
  两端不种:间隔数 -1=棵数
  只种一端:间隔数 =棵数
  两端不种:间隔数 -1=棵数
  师:通过画图分析,我们发现了3个关系式,现在请你运用关系式来解决问题。
  (出示基本练习)。
  师:这3个题目都是来自于生活,你还能说出哪些现象也类似于植树问题。
  师:老师也收集了类似的现象,让我们来研究一下。
  电脑演示(3种生活场景):图1(路灯)、图2(锯木头)、图3(花盆)。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我们再来挑战一下。
  出示综合实践题……
  【反思】
  1.呈现有效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教学中,我们要寻找教材知识与生活情境的有机切入点,努力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鲜活的现实问题。本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建构知识模型,教师通过课前的谈话,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手指,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间隔的概念;同时,课一开始,教师就呈现3个生活情境,采用“大胆猜一猜”“用合适的方式进行验证”两个环节,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使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表达数学。教师还有效利用呈现的材料组织活动,强化了“解决问题”的氛围,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预留参与时空、凸显数学模型的建构。教师在教学中先是组织学生在“观察手指”的体验活动中直观感知“手指数=间隔数+1”。然后学生通过大量的猜测、验证、体验、交流、归纳,建构植树问题的模型,从中亲身体会植树问题的题目结构和解题策略。这样,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发现新问题,在类比中促进迁移,在对比中排除干扰,自主地沟通问题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化的问题模块,自然地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活动过程凸显了数学模型的建构。
  3.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发现植树问题的关系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发现了路灯、锯木头、放花盆等现象的规律,扩充了对植树问题的认识。同时,还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的结果(形成的规律或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回到现实当中去检验、解释和解决新的问题。(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富春四小)
  □责任编辑 邓园生
  E-mail: jxjydys@126.com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对倡导国家新课程推进具有不可忽视的效能.从教育学术史的微观研究视角,透视20世纪90年代至新课程改革伊始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成就与不足,对目前
当前,阅读对话教学的理论,已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接受。如何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我们觉得,教师与文本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从以下四个纬度进行。    一、回归阅读    所谓回归阅读,即尽可能地读出作品的原汁原味,读出作品的本来面目,设身处地读懂文本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情感脉络、思维轨迹等。与文本对话的途径有三:一是从文本中捕捉作者的情感、思维、思想
要构建高师中文专业与中学语文的对接机制,就要做到:在高校、中学、地方教育局教研室“三位一体”模式的具体实施及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校协同创新机制作用,改变教育者与受教育
作业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包括完成作业和评价作业。完成作业固然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评价作业则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学生必须参与完成的任务。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责任心以及判断、辨别和评价能力的角度讲,作业批改的教育价值不是单纯完成作业所能替代的。  传统的批改方式把学生完成作业与教师评价作业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分割开来,形成了学生做作业、教师批作业、学生完全依赖教师对自己作业质量作出评价的状况,“
主持人(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上一期我们谈了如何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助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评价改革更为关键的突破还在于构建符合新课程的人本化的评价体系,直面
一    无疑,从不同角度看,数学具有多重身份和角色:数学是一门工具、是一种语言、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文化……事实上,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有意或无意地践行着作为工具的数学、作为语言的数学、作为思维模式的数学,等等。本文试图转变视角,从文化的视角重新观照并确认数学的本质,尝试在实践层面上给出一些肤浅的、更接近数学本意的表达。  从作为工具、语言、思维模式的数学,转而走向作为文化的数学,视角转换的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rn[片段]rn师:坐在小艇里领略威尼斯特有的风光,既舒适又充满了情趣,这些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请读读作者是怎样
采用本科生与研究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教师教育课程依托下,构建“本硕互动”学习模式.按照该模式的四个步骤实施,能够促使化学师范生全员参与、全程培养、全面发展,达到完
以实际工程为例,说明楼宇自控系统的组成及监控原理,介绍采用的系统及布置方案.本文对楼宇自控系统的设计具有普遍参考价值. Take the actual project as an example, explain t
在参加全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时,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听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课例。该课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现撷取两个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片段一】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玩了一个“抢10”的游戏,现在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现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