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前预习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习内容僵化。新课程背景下应树立与时俱进的语文有效预习观: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引导,服务学生。
关键词:语文学科 有效预习
一、传统的课前预习
过去传统的语文预习大多限于了解课文内容,查字典,纠正读音,理解词义,并尝试做课后练习。枯燥的预习形式时常让学生抱怨,特别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更是“深恶痛绝”。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继承式教育观念正逐渐被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念所取代,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树立与时俱进的语文有效预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者。
因此,作为教师,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之一。对于课前预习这一学习环节我们是不能抛弃的,但问题是,随着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的预习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了。因而,我们势必要重新思考该如何转变预习观念,建立与时俱进的语文学科有效的预习模式。
三、如何进行有效预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因而我们可以将有效预习概括为:在学生学习新课文之前,让学生自主地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对新课进行探索,以达到初步的“意义构建”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我们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语文的教学最好能体现专业特色。
案例一、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二册《登泰山记》的学习中,我向学生(旅游专业班)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任务:查找有关泰山的资料,然后假设自己是一名导游,要带领你的游客去泰山看日出,请设计出具体的游览线路和导游词,并对课文内容预习,然后修正自己的线路图和导游词。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基本能设计出他们认为的可行的方案及导游词。
有了这样的预习前提,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许多。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很高,因为他们都急切地想等着老师对他们的设计方案给予除当的评价。
案例二、在学习《淡淡的深情》(职业学校教材第三册)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布置预习的,查找有关母爱的材料,然后思考: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生活中你的母亲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你的爱的?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课前查找了很多动人的关于母爱的故事,他们都被这些崇高而又伟大的母爱深深感染,同时,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他们也能体会文中的母亲对儿子朴实含蓄而真挚的爱。
有了这样的预习,课堂学习的氛围很浓,尤其在交流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的情绪激动,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对自己表达爱的。因而不等老师喊名字。就主动站起来说了。语文的教学注重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外延,这当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也不断地得到提升。这种有效的预习大大扩大了语文课堂的学习容量,而且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都能得到很好的统一。
2.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含有社会性成分,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种社会过程,意义是在与他人的对话情境中产生的。认知的发展产生与社会性互动。小组协作探究活动可以丰富和加深个人的理解。
我在指导学生预习过程中,尝试将学生组合成3-5人的合作预习小组,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面、较大的课题进行合作预习。
案例三、在学习应用文简报的写作时,我预先让学生3人一组,就学校班级近期的一次活动(如:团代会、专家报告会、读书报告会、实习训练、参观访问、运动会、技能操作竞赛等)写一份简报。学生要做好这份小报,势必要查看简报写作的知识和格式。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如小报的设计、新闻的撰写及抄写等。由于课前学生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教师的指导、师生的共同评价等,课堂上的学习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四、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课前几天,我布置了学生这样预习:研读课文,用通俗的语言把课文写成课本剧,班上同学分两大组,并在课前练习表演,课堂上两组进行赛演。
这样的预习,学生兴致很高,学生本身对历史上的这些人物很感兴趣,因而,他们一定会认真研读课文,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写出一份他们认为切实可行的课本剧,并能演好剧中人物。在上这一课时,两组同学分别在课堂上表演了他们写的课本剧。尽管有很多不足,但他们确实能很好地了解剧中人物的个性,其中还有他们的创新。这种活动的共同预习准备使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引导。服务学生
首先,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小组。教师在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合作小组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安排的人员要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互为资源,彼此取长补短,促进个人知识、能力及集体知识、能力的增长。
其次,为学生创设预习的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预习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活动与同学交流获得认识,并把这种新认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第三,成为学生的预习伙伴和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帮手,要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沿着自己的预习探究逐步攀升。
总而言之,高效的预习要以教师充分准备为前提,以学生积累思考为基础。如果学生能长期在这样一种方法、方式下预习,相信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中会获得更深、更透彻的理解。也必然会获得更深的体验和感悟,而这些感悟和体验又是教师在教学时所期待的多元化的生成性内容。
关键词:语文学科 有效预习
一、传统的课前预习
过去传统的语文预习大多限于了解课文内容,查字典,纠正读音,理解词义,并尝试做课后练习。枯燥的预习形式时常让学生抱怨,特别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更是“深恶痛绝”。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继承式教育观念正逐渐被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念所取代,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树立与时俱进的语文有效预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者。
因此,作为教师,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之一。对于课前预习这一学习环节我们是不能抛弃的,但问题是,随着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的预习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了。因而,我们势必要重新思考该如何转变预习观念,建立与时俱进的语文学科有效的预习模式。
三、如何进行有效预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因而我们可以将有效预习概括为:在学生学习新课文之前,让学生自主地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对新课进行探索,以达到初步的“意义构建”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我们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语文的教学最好能体现专业特色。
案例一、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二册《登泰山记》的学习中,我向学生(旅游专业班)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任务:查找有关泰山的资料,然后假设自己是一名导游,要带领你的游客去泰山看日出,请设计出具体的游览线路和导游词,并对课文内容预习,然后修正自己的线路图和导游词。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基本能设计出他们认为的可行的方案及导游词。
有了这样的预习前提,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许多。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很高,因为他们都急切地想等着老师对他们的设计方案给予除当的评价。
案例二、在学习《淡淡的深情》(职业学校教材第三册)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布置预习的,查找有关母爱的材料,然后思考: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生活中你的母亲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你的爱的?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课前查找了很多动人的关于母爱的故事,他们都被这些崇高而又伟大的母爱深深感染,同时,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他们也能体会文中的母亲对儿子朴实含蓄而真挚的爱。
有了这样的预习,课堂学习的氛围很浓,尤其在交流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的情绪激动,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对自己表达爱的。因而不等老师喊名字。就主动站起来说了。语文的教学注重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外延,这当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也不断地得到提升。这种有效的预习大大扩大了语文课堂的学习容量,而且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都能得到很好的统一。
2.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含有社会性成分,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种社会过程,意义是在与他人的对话情境中产生的。认知的发展产生与社会性互动。小组协作探究活动可以丰富和加深个人的理解。
我在指导学生预习过程中,尝试将学生组合成3-5人的合作预习小组,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面、较大的课题进行合作预习。
案例三、在学习应用文简报的写作时,我预先让学生3人一组,就学校班级近期的一次活动(如:团代会、专家报告会、读书报告会、实习训练、参观访问、运动会、技能操作竞赛等)写一份简报。学生要做好这份小报,势必要查看简报写作的知识和格式。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如小报的设计、新闻的撰写及抄写等。由于课前学生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教师的指导、师生的共同评价等,课堂上的学习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四、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课前几天,我布置了学生这样预习:研读课文,用通俗的语言把课文写成课本剧,班上同学分两大组,并在课前练习表演,课堂上两组进行赛演。
这样的预习,学生兴致很高,学生本身对历史上的这些人物很感兴趣,因而,他们一定会认真研读课文,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写出一份他们认为切实可行的课本剧,并能演好剧中人物。在上这一课时,两组同学分别在课堂上表演了他们写的课本剧。尽管有很多不足,但他们确实能很好地了解剧中人物的个性,其中还有他们的创新。这种活动的共同预习准备使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引导。服务学生
首先,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小组。教师在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合作小组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安排的人员要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互为资源,彼此取长补短,促进个人知识、能力及集体知识、能力的增长。
其次,为学生创设预习的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预习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活动与同学交流获得认识,并把这种新认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第三,成为学生的预习伙伴和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帮手,要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沿着自己的预习探究逐步攀升。
总而言之,高效的预习要以教师充分准备为前提,以学生积累思考为基础。如果学生能长期在这样一种方法、方式下预习,相信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中会获得更深、更透彻的理解。也必然会获得更深的体验和感悟,而这些感悟和体验又是教师在教学时所期待的多元化的生成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