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能力的现状出发,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需求,注重德育教育、注重知识创新等方面探讨中职学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71-01
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需求,中职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一项专门的技能,还必须具有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关键能力”。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增强中职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进行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授之于“心”,潜移默化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做一个有“心”人。深入了解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心理健康及个性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大多数中职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大多缺乏自信,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诸如:意志薄弱、行为、情感偏离常态;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弱;打架不计后果,说谎、厌学、逃学上网、谈恋爱……这一切令家长越来越感到头疼,老师越来越感到棘手,为此加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积极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并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还应该是用“心”人。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参与讨论,不断在错误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就业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有个小课题研究,对求职面试进行调查,找出择业和求职的误区,探求求职面试技巧。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分析和处理有关就业信息,提出问题,然后在班级中组织了一场模拟面试。把同学分为5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为求职者代表,全组同学为他出谋划策,从服装、化妆和面试内容等方面进行准备,然后全班同学作为考官,对这5位同学在求职面试模拟中的表现进行评判,找出各自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互相交流总结经验。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并能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切实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
二、授之以“德”,春风化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我国目前大约有2000万的中职生,他们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其职业道德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毒奶粉、三聚氰胺、苏丹红、毒胶囊等问题充分说明了职业道德比职业能力更为重要。因此,《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应该成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左耳进,右耳出”,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我经常在课前准备几份报纸或者摘录几个电视上的新闻热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抛出,组织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讨论,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两眼放光,学习兴趣高昂,学生就这样喜欢上了思想政治课。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说过:“人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成长,而且更主要的是社會意义上的成长,人的成长应该是一个终身社会化的过程。“先成人后成才”这是许多中职学生家长的最大期望,教师应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二章第二节《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有关诚实守信的问题时,我把课本内容和校园里时常发生的财物失窃、考试作弊、欺骗师长等现象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不仅是职业活动的道德准则,而且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离开这些准则,再好的人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及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成为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鸡汤”。
三、授之于“新”,润物无声
中职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决定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不能承担后果,心理上无法摆脱对师长的依赖。因此,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中职学生对教师有着强烈的了解欲望,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该老师任教的学科,不喜欢老师而讨厌该老师上的学科。所以,塑造优秀的讲台形象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永久魅力。当然,这包括教师的衣着服饰、言行举止、教学基本功等等,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去塑造美的形象,树立美的榜样,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达到甚至超过教师既定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关——以本为本,习惯照本宣科;最重要的还是与教学内容相关——课程过多、过难等问题,这3方面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不会的主因。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处理,学生认为“要把过多的内容去掉一些,把过难的内容删掉”,希望“教学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些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还原”,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不能一成不变,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认为在知识创新的时代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才能把更好、更新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中。
总之,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技能修养,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995,(6).
[3]经济政治与社会[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M].2004,(10).
[5]心理健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71-01
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需求,中职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一项专门的技能,还必须具有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关键能力”。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增强中职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进行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授之于“心”,潜移默化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做一个有“心”人。深入了解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心理健康及个性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大多数中职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大多缺乏自信,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诸如:意志薄弱、行为、情感偏离常态;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弱;打架不计后果,说谎、厌学、逃学上网、谈恋爱……这一切令家长越来越感到头疼,老师越来越感到棘手,为此加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积极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并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还应该是用“心”人。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参与讨论,不断在错误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就业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有个小课题研究,对求职面试进行调查,找出择业和求职的误区,探求求职面试技巧。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分析和处理有关就业信息,提出问题,然后在班级中组织了一场模拟面试。把同学分为5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为求职者代表,全组同学为他出谋划策,从服装、化妆和面试内容等方面进行准备,然后全班同学作为考官,对这5位同学在求职面试模拟中的表现进行评判,找出各自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互相交流总结经验。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并能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切实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
二、授之以“德”,春风化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我国目前大约有2000万的中职生,他们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其职业道德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毒奶粉、三聚氰胺、苏丹红、毒胶囊等问题充分说明了职业道德比职业能力更为重要。因此,《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应该成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左耳进,右耳出”,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我经常在课前准备几份报纸或者摘录几个电视上的新闻热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抛出,组织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讨论,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两眼放光,学习兴趣高昂,学生就这样喜欢上了思想政治课。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说过:“人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成长,而且更主要的是社會意义上的成长,人的成长应该是一个终身社会化的过程。“先成人后成才”这是许多中职学生家长的最大期望,教师应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二章第二节《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有关诚实守信的问题时,我把课本内容和校园里时常发生的财物失窃、考试作弊、欺骗师长等现象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不仅是职业活动的道德准则,而且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离开这些准则,再好的人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及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成为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鸡汤”。
三、授之于“新”,润物无声
中职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决定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不能承担后果,心理上无法摆脱对师长的依赖。因此,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中职学生对教师有着强烈的了解欲望,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该老师任教的学科,不喜欢老师而讨厌该老师上的学科。所以,塑造优秀的讲台形象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永久魅力。当然,这包括教师的衣着服饰、言行举止、教学基本功等等,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去塑造美的形象,树立美的榜样,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达到甚至超过教师既定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关——以本为本,习惯照本宣科;最重要的还是与教学内容相关——课程过多、过难等问题,这3方面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不会的主因。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处理,学生认为“要把过多的内容去掉一些,把过难的内容删掉”,希望“教学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些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还原”,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不能一成不变,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认为在知识创新的时代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才能把更好、更新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中。
总之,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技能修养,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995,(6).
[3]经济政治与社会[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M].2004,(10).
[5]心理健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