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期课改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二期课改的主旋律,在具体的教学中,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文本之美,巧用趣味编童话故事是我在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尝试。它把枯燥的物质性质教学转变为有情节的童话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童话文本中蕴涵德育教育内容,这种教学运用心理学原理,渗透着美育教育,提升了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童话;美育;化学教学
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中一句话很可能曾经是被有意忽略了,他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而一旦谈论到学校的美育,人们的头脑中出现的多数是音乐、美术、体育这些艺术类学科的教学。然而,数学、语文、化学、物理能够在没有美育追求的空白中,独立支撑着进行下去吗?化学家告诉你,那个元素周期表最初是十分不完整的,残缺不全的,美的规律引导他们在发现某些元素之前就把它们填上去了。
多年的化学教学,我一直可以听到学生们的抱怨:“天啊,又是试卷?”化学的美与内涵只剩下了分数吗?猛然间,我发现自己很久也没有发现化学之美了。一个优秀的作者能把最枯燥的话题讨论的引人入胜。如何把化学教学中枯燥的内容变成引人入胜的话题呢?作为一个教师,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学本身是可以传染的,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经过了一系列的思考,我决定更改化学教学的一些枯燥的做法。阅读《遨游兰色水世界——海洋化学点滴》这本书时,我被一则“臭氧的自白”童话形式的小短文吸引,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对臭氧感兴趣的时候,我阅读了这篇小短文,谦虚的臭氧在对自我的描述中完成了臭氧性质的介绍,学生接受的很快,在后续的提问中学生掌握也很好,达得了很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一个创设趣味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想法在我心中酝酿出来。在碳的复习课上,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童话故事《二氧化碳的冒险》。新颖的教学方式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于是,在温暖的童话中,故事的主人公完成了一次冒险的旅行,从不安分的逃跑到最后决定回到自己的大家庭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我的学生,则兴致勃勃的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复习了一遍,我又提出让学生对照童话的故事情节,把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方程式写出来。
课堂里响起了纸头的沙沙声,一份份随堂作业完成了。
这时,一个学生若有所思的问我:“老师,这个方法挺好用,我觉得原来学习的水的性质也能编个童话呢!”
应同学们的要求,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课后作业,请化学课代表负责动笔,集全班的合力编写一个有关水的性质的童话故事。
这个作业获得了学生的欢迎,他们似乎迫不及待的请求我把课堂上讲过的《二氧化碳的冒险故事》打印出来供他们模仿,而且还很有兴趣的请教我水有哪些性质。感受到学生的热情,我忽然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越来越多的人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我们也可以说,那些在向学生传授真知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老师又请来了一位“更好的老师”;那些使得学生索然寡味的老师就是赶走了“最好的老师”。仔细想想,兴趣是什么,从何而来?美学因素是基本的源泉。我的课堂上,有学生对我说过:“老师,我可以安静的在你的课堂上,如果你逼迫我学习,那我就只能睡觉了。”在学生的“懒惰”面前,老师是很无奈的,因为班级里面总有学生是要学习的,如果你为了几个睡觉的同学而纠结不放,仅仅和他们一斗高下,争吵、教育、大声的呵斥等,只能暂时唤醒他们,可以让他们遵从你的纪律,但是纪律可以让孩子静静的坐在那里,然而,只有纪律,他的脑海也是静静的,没有波涛,没有海浪。
过了一个多星期,我收到了有关于水的性质的童话故事。虽然故事编的不是非常严密,不过学生们可是非常得意。看着学生兴趣满满的样子,我感觉我最初的设想是正确的。和学生的沟通中,发现学生并不停留于编童话故事,对学科的知识掌握的很好,得益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感受到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我的工作热情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如果学生的心灵是一扇关闭的门,那么找对钥匙很重要。而这个钥匙应该就是美育。
首先分析化学的特点: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研究物质的过程就是发现自然之美的过程,而童话具有诱人们向好,给人们以美好的明天的特点,童话浅显易懂,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用童话作为物质之美的一种表白,可以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
第二,化学之美在于它给你新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的世界,在意识形态上,我们通常认为,空间是空的,而物质是实在的,可是事实上,任何物质本质上都是空的。很多研究表明,物质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则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的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可是这个占据了全部质量的原子核它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百亿分之一。
第三,化学变化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现在的素质教育强调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化学教学就应该体现这种创新性,困顿在原本的教学中,靠纪律做保障,靠记忆来提高分数的应试教育,痛苦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失去了美育和美学体验的教师。如果用普遍必然的规范把生活的一切规范化、齐一化、平等化,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样,人人都像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生活就差不多不值得一过了。又如果让生活不再有坏人坏事,就不得不让生活没有诱惑,很显然,只有当没有诱惑,人才不做坏事,可是如果生活没有了诱惑,就完全不值得一过了。教学呼唤创新,也许讲童话故事学化学知识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但是,在小范围的实践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对于我所教的这类学生,他有一定的适合性。而反思整个的教学过程,从收集资料编写童话故事,到上课中师生互动,再到学生自己编写童话故事《水》过程中,学生之间不断的互动,和老师之间的请教讨论,所有的过程都让我体会到一种温暖,这种温暖是一种美的体验,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我教你学,你不学也必须遵守纪律这样的一种冷漠的状态,而是一种有聆听,有创造,有成功体验,有教学效果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了。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也把水的性质讲解中安排了溶液的图片,增加教学的美感,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对教学的辅助效果非常明显。
我在野外看见一簇簇美丽的野花,他们茂盛的开放,我问道:“没有人欣赏,你们为什么那么认真的开放?”野花回答我说:“傻瓜!你以为我开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吗?我开花是为了我自己,而不是因为别人的缘故。我开花是因为我喜欢开花。我活着,我开花,这就是我的愉快和乐趣所在。”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在一个个独立的教室中进行的,这种模式把教师和同仁隔离开来。所以教师常常是孤独的,他的教学工作也是具有同样的孤独性。审视自身的教育工作,或许我们也是这样的一簇簇的野花,开在无人问津的路边,可是这不能阻止我们对美的追求,不能阻止我们在工作中渗透美育的教育。美在学科教学之中,美在师生关系和谐之中,美在作为一个教师,你的思想被学生占有并视为己出,美在你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美的精神影响和感动了你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开复、范海涛.世界因你而不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7][德]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金林祥、张雪蓉.编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5
[5]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2
[6]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0
(作者单位:上海市新晖中学)
【关键词】童话;美育;化学教学
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中一句话很可能曾经是被有意忽略了,他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而一旦谈论到学校的美育,人们的头脑中出现的多数是音乐、美术、体育这些艺术类学科的教学。然而,数学、语文、化学、物理能够在没有美育追求的空白中,独立支撑着进行下去吗?化学家告诉你,那个元素周期表最初是十分不完整的,残缺不全的,美的规律引导他们在发现某些元素之前就把它们填上去了。
多年的化学教学,我一直可以听到学生们的抱怨:“天啊,又是试卷?”化学的美与内涵只剩下了分数吗?猛然间,我发现自己很久也没有发现化学之美了。一个优秀的作者能把最枯燥的话题讨论的引人入胜。如何把化学教学中枯燥的内容变成引人入胜的话题呢?作为一个教师,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学本身是可以传染的,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经过了一系列的思考,我决定更改化学教学的一些枯燥的做法。阅读《遨游兰色水世界——海洋化学点滴》这本书时,我被一则“臭氧的自白”童话形式的小短文吸引,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对臭氧感兴趣的时候,我阅读了这篇小短文,谦虚的臭氧在对自我的描述中完成了臭氧性质的介绍,学生接受的很快,在后续的提问中学生掌握也很好,达得了很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一个创设趣味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想法在我心中酝酿出来。在碳的复习课上,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童话故事《二氧化碳的冒险》。新颖的教学方式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于是,在温暖的童话中,故事的主人公完成了一次冒险的旅行,从不安分的逃跑到最后决定回到自己的大家庭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我的学生,则兴致勃勃的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复习了一遍,我又提出让学生对照童话的故事情节,把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方程式写出来。
课堂里响起了纸头的沙沙声,一份份随堂作业完成了。
这时,一个学生若有所思的问我:“老师,这个方法挺好用,我觉得原来学习的水的性质也能编个童话呢!”
应同学们的要求,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课后作业,请化学课代表负责动笔,集全班的合力编写一个有关水的性质的童话故事。
这个作业获得了学生的欢迎,他们似乎迫不及待的请求我把课堂上讲过的《二氧化碳的冒险故事》打印出来供他们模仿,而且还很有兴趣的请教我水有哪些性质。感受到学生的热情,我忽然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越来越多的人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我们也可以说,那些在向学生传授真知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老师又请来了一位“更好的老师”;那些使得学生索然寡味的老师就是赶走了“最好的老师”。仔细想想,兴趣是什么,从何而来?美学因素是基本的源泉。我的课堂上,有学生对我说过:“老师,我可以安静的在你的课堂上,如果你逼迫我学习,那我就只能睡觉了。”在学生的“懒惰”面前,老师是很无奈的,因为班级里面总有学生是要学习的,如果你为了几个睡觉的同学而纠结不放,仅仅和他们一斗高下,争吵、教育、大声的呵斥等,只能暂时唤醒他们,可以让他们遵从你的纪律,但是纪律可以让孩子静静的坐在那里,然而,只有纪律,他的脑海也是静静的,没有波涛,没有海浪。
过了一个多星期,我收到了有关于水的性质的童话故事。虽然故事编的不是非常严密,不过学生们可是非常得意。看着学生兴趣满满的样子,我感觉我最初的设想是正确的。和学生的沟通中,发现学生并不停留于编童话故事,对学科的知识掌握的很好,得益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感受到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我的工作热情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如果学生的心灵是一扇关闭的门,那么找对钥匙很重要。而这个钥匙应该就是美育。
首先分析化学的特点: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研究物质的过程就是发现自然之美的过程,而童话具有诱人们向好,给人们以美好的明天的特点,童话浅显易懂,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用童话作为物质之美的一种表白,可以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
第二,化学之美在于它给你新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的世界,在意识形态上,我们通常认为,空间是空的,而物质是实在的,可是事实上,任何物质本质上都是空的。很多研究表明,物质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则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的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可是这个占据了全部质量的原子核它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百亿分之一。
第三,化学变化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现在的素质教育强调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化学教学就应该体现这种创新性,困顿在原本的教学中,靠纪律做保障,靠记忆来提高分数的应试教育,痛苦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失去了美育和美学体验的教师。如果用普遍必然的规范把生活的一切规范化、齐一化、平等化,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样,人人都像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生活就差不多不值得一过了。又如果让生活不再有坏人坏事,就不得不让生活没有诱惑,很显然,只有当没有诱惑,人才不做坏事,可是如果生活没有了诱惑,就完全不值得一过了。教学呼唤创新,也许讲童话故事学化学知识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但是,在小范围的实践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对于我所教的这类学生,他有一定的适合性。而反思整个的教学过程,从收集资料编写童话故事,到上课中师生互动,再到学生自己编写童话故事《水》过程中,学生之间不断的互动,和老师之间的请教讨论,所有的过程都让我体会到一种温暖,这种温暖是一种美的体验,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我教你学,你不学也必须遵守纪律这样的一种冷漠的状态,而是一种有聆听,有创造,有成功体验,有教学效果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了。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也把水的性质讲解中安排了溶液的图片,增加教学的美感,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对教学的辅助效果非常明显。
我在野外看见一簇簇美丽的野花,他们茂盛的开放,我问道:“没有人欣赏,你们为什么那么认真的开放?”野花回答我说:“傻瓜!你以为我开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吗?我开花是为了我自己,而不是因为别人的缘故。我开花是因为我喜欢开花。我活着,我开花,这就是我的愉快和乐趣所在。”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在一个个独立的教室中进行的,这种模式把教师和同仁隔离开来。所以教师常常是孤独的,他的教学工作也是具有同样的孤独性。审视自身的教育工作,或许我们也是这样的一簇簇的野花,开在无人问津的路边,可是这不能阻止我们对美的追求,不能阻止我们在工作中渗透美育的教育。美在学科教学之中,美在师生关系和谐之中,美在作为一个教师,你的思想被学生占有并视为己出,美在你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美的精神影响和感动了你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开复、范海涛.世界因你而不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7][德]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金林祥、张雪蓉.编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5
[5]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2
[6]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0
(作者单位:上海市新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