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基督教人数达21.4亿,伊斯兰教18亿、印度教10亿、佛教4亿。而无宗教信仰人士在全球70多亿的人口中仅有10多亿。可见,宗教在对于人类个人乃至社会都有重要作用。本文将用逻辑辩证法从人性、思维哲学、社会学角度客观分析宗教存在与人类存在的必然联系。
关键词:信仰;价值体系;认知需求;自然选择
1 宗教的定义
宗教的定义有多种多样,但我们通过综合比较可以发现各种说法的共通点,即宗教均由两部分组成——一套信仰一个神。凡宗教,皆有一套统一的信仰,其成员都接受这个信仰所灌输的价值观,而后组成一个团体。而这里的神则是一个载体,它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是一种超世的概念,使人敬畏、崇拜。
从定义上我们可总结出: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的确存在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但也有它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宗教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伦理道德。我们无法用自己的“科学”评价“宗教”,因为若干年后,我们所理解的科学,或许也会被认定为宗教。当然,它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心灵上的绝对崇敬。
2 宗教的产生
结合宗教史和人类历史,不难发现宗教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人类思维社会化过程的必然结果。人的思维会基于客观事物而得出一种“合理”的诠释,而当这种诠释广泛的被大众认可时,它就成为了一种“公理”,即一种信仰。而这个过程是永不停息的,人类的这种“探知”的本能在人类拥有思维的那一刻就被决定了。当一种信仰被大众思维接受,并且受推崇的时候,以这个信仰为中心的团体就形成了,这种团体的壮大的发展成了宗教,而人类的社会化正是导致一过程的必然因素。
3 从人类思维角度论述宗教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人有思想,会思考事物。事物的存在皆具有正反两面,因此人类在思考事物的时候势必会形成做出判断的价值体系,然而思想本身是没有这种价值体系的,这时人类会主动去寻求一种参照,也就是周边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价值体系,然后这种社会价值体系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人的信仰。而这种寻求信仰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说是客观需要的并且是主动的。另外,思想是一个深渊,没有人能真正琢磨透一个人甚至是自己的思想,所以即便是自己的思想对于自己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未知的,而人对于未知是存在一种恐惧的,这是一种本能,因而,人会主动去寻找一种信仰作为精神依托,也或是作为对事物认知的标准。以上是从理性认知的角度说明了人类思维对于客观信仰的需求,但是这种客观信仰并不一定是宗教信仰,我们暂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信仰,那么科学信仰作为一种社会信仰也是能满足这种理性认知需求的,但科学有很多事情也是无法解释的甚至是带主观臆断和推测的,而人的感性认知恰恰更需要宗教信仰来满足,这也是世界上宗教信仰人士远大于无宗教信仰人士的原因。举一例子:4月底一则新闻——浙江工商大学琴房封闭的地下车库发现一腐烂的上吊尸体。从在那就学的同学了解到,封闭的地下车库上方是大片空地,原来总是停满自行车,然而出此事后车辆稀少,而且那边的琴房也没人去了。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大家都很忌讳。何以忌讳?因为那潜意识里存在的恐惧,也许尸体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导了人的思维,让人产生了“鬼”的幻想,而这种幻想是基于人对未知、对死亡的恐惧具体化、形象化后产生的一种依托物,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神”,这其实是一种唯心的概念,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多少人去探究“神”存在的原理,而让它成为了思维的麻痹空间。所以,宗教信仰在某一程度上比科学更符合人性心理需求,也是人类思维作用行为的结晶。
4 从社会层面论述宗教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叶子,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这对于一个团体也就是国家的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于是统治者自然而然的就会采取一种方式去将民众的思想趋同化,以便于统治和国家的安定,那就是统一的信仰,宗教则属于其中一种特定形式。这种统一的信仰会演变成一种固有的社会信仰,可能单一也可能多种,而人在出身时,思想是一片空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都是所处环境作用的结果,而人只要来到世上,就必然会接触社会信仰,以此来形成自身的价值观等。所以我们在人类历史上可以看到,每一次的政治变革必然是通过一种信仰作为旗帜,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伴随着宗教的发展,西方的基督教,中国的儒学思想,佛教思想等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看到将宗教作为政治手段的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实以宗教信仰作为核心的治世手法和组织构成与运作机理依然广泛的存在社会中,只不过被加以约束了。因为只要人类是社会化的,必定会衍生团体化,或宗教或党派,都以一种统一的信仰来维系组织运作和稳定。而宗教组织以其特殊的信仰形式,在利益冲突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更确切的说是弱化人的逐利概念,以达到更加和谐和普世的作用,所以其社会适用性依然非常强,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自然选择的结果。
综上所述,不管是人的个人行为还是更高层次的社会行为,都表现出与宗教信仰的不可分割性,他们的必然关系是前者催生了后者,而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参考文献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浩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河南:兵团教育学院报,2010(5)
3 郭大水. 社会学的三种经典研究模式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 保罗·普帕尔.宗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 张禹东,杨楹.宗教与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杜和)
关键词:信仰;价值体系;认知需求;自然选择
1 宗教的定义
宗教的定义有多种多样,但我们通过综合比较可以发现各种说法的共通点,即宗教均由两部分组成——一套信仰一个神。凡宗教,皆有一套统一的信仰,其成员都接受这个信仰所灌输的价值观,而后组成一个团体。而这里的神则是一个载体,它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是一种超世的概念,使人敬畏、崇拜。
从定义上我们可总结出: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的确存在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但也有它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宗教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伦理道德。我们无法用自己的“科学”评价“宗教”,因为若干年后,我们所理解的科学,或许也会被认定为宗教。当然,它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心灵上的绝对崇敬。
2 宗教的产生
结合宗教史和人类历史,不难发现宗教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人类思维社会化过程的必然结果。人的思维会基于客观事物而得出一种“合理”的诠释,而当这种诠释广泛的被大众认可时,它就成为了一种“公理”,即一种信仰。而这个过程是永不停息的,人类的这种“探知”的本能在人类拥有思维的那一刻就被决定了。当一种信仰被大众思维接受,并且受推崇的时候,以这个信仰为中心的团体就形成了,这种团体的壮大的发展成了宗教,而人类的社会化正是导致一过程的必然因素。
3 从人类思维角度论述宗教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人有思想,会思考事物。事物的存在皆具有正反两面,因此人类在思考事物的时候势必会形成做出判断的价值体系,然而思想本身是没有这种价值体系的,这时人类会主动去寻求一种参照,也就是周边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价值体系,然后这种社会价值体系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人的信仰。而这种寻求信仰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说是客观需要的并且是主动的。另外,思想是一个深渊,没有人能真正琢磨透一个人甚至是自己的思想,所以即便是自己的思想对于自己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未知的,而人对于未知是存在一种恐惧的,这是一种本能,因而,人会主动去寻找一种信仰作为精神依托,也或是作为对事物认知的标准。以上是从理性认知的角度说明了人类思维对于客观信仰的需求,但是这种客观信仰并不一定是宗教信仰,我们暂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信仰,那么科学信仰作为一种社会信仰也是能满足这种理性认知需求的,但科学有很多事情也是无法解释的甚至是带主观臆断和推测的,而人的感性认知恰恰更需要宗教信仰来满足,这也是世界上宗教信仰人士远大于无宗教信仰人士的原因。举一例子:4月底一则新闻——浙江工商大学琴房封闭的地下车库发现一腐烂的上吊尸体。从在那就学的同学了解到,封闭的地下车库上方是大片空地,原来总是停满自行车,然而出此事后车辆稀少,而且那边的琴房也没人去了。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大家都很忌讳。何以忌讳?因为那潜意识里存在的恐惧,也许尸体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导了人的思维,让人产生了“鬼”的幻想,而这种幻想是基于人对未知、对死亡的恐惧具体化、形象化后产生的一种依托物,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神”,这其实是一种唯心的概念,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多少人去探究“神”存在的原理,而让它成为了思维的麻痹空间。所以,宗教信仰在某一程度上比科学更符合人性心理需求,也是人类思维作用行为的结晶。
4 从社会层面论述宗教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叶子,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这对于一个团体也就是国家的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于是统治者自然而然的就会采取一种方式去将民众的思想趋同化,以便于统治和国家的安定,那就是统一的信仰,宗教则属于其中一种特定形式。这种统一的信仰会演变成一种固有的社会信仰,可能单一也可能多种,而人在出身时,思想是一片空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都是所处环境作用的结果,而人只要来到世上,就必然会接触社会信仰,以此来形成自身的价值观等。所以我们在人类历史上可以看到,每一次的政治变革必然是通过一种信仰作为旗帜,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伴随着宗教的发展,西方的基督教,中国的儒学思想,佛教思想等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看到将宗教作为政治手段的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实以宗教信仰作为核心的治世手法和组织构成与运作机理依然广泛的存在社会中,只不过被加以约束了。因为只要人类是社会化的,必定会衍生团体化,或宗教或党派,都以一种统一的信仰来维系组织运作和稳定。而宗教组织以其特殊的信仰形式,在利益冲突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更确切的说是弱化人的逐利概念,以达到更加和谐和普世的作用,所以其社会适用性依然非常强,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自然选择的结果。
综上所述,不管是人的个人行为还是更高层次的社会行为,都表现出与宗教信仰的不可分割性,他们的必然关系是前者催生了后者,而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参考文献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浩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河南:兵团教育学院报,2010(5)
3 郭大水. 社会学的三种经典研究模式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 保罗·普帕尔.宗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 张禹东,杨楹.宗教与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