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能力包括:运算能力,处理科学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务必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实际,调动学生多角度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层面上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积极思维
设计一种学生急于解决但运用已有数学知识、方法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形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初一代数“方程”一课,我是这样做的:
教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想一个数不要说出来,把这个数除以2再减去5,然后把运算结果告诉我,我就可以猜出你所想的那个数是几。(请三个同学分别讲出把一个数除以2再减去5后运算的结果)。
学生甲:得数是8。
教师:你想的数是26,(验算:26/2-5=8)
学生乙:得数是0,
教师:这个数是10,(验算:10/2-5=0)
学生丙:得数是-8.5,
教师:这个数是-7,[验算:-(7/2)-5=-8.5]
教师:同学们一定很希望知道老师是怎样把你脑子里想的数算出来的,当你们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式以后,你不但能像老师一样迅速地算出别人脑子里想的数,而且还能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从一个游戏引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思维能力。
二、鼓励探索,训练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集中思维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字面上明白或记住科学的结论,而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分析情况,运用原理进行推理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发这样提出问题:
① 用教具演示法,把三角形三个角拼成什么样的角?等于多少度?
② 如图⑴过C点作CD∥AB,根据
平行线公理可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
于多少度?
③ 如图⑵过A点作AE∥BC,根据平行线公理可推证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多少度?
④ 如图⑶,在BC上取一点P,过P点分别作AB、AC的平行线,根据平行线公理也可推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通过这4个问题,让学生概括、判断,从而推理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达到培养集中思维的目的。
又如教学“一次方程应用”,“甲、乙两人相距6km,两人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3小时可追上乙;相向而行l小时相遇,求两人平均速度是多少?”
变式题①改变未知数:把“求二人平均速度是多少”改为:
A:甲追上乙时走了多少路程及甲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B:甲追上乙时走了多少路程及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② 改变已知条件:把“3小时可追上乙”改为:
A:甲走了12 km可追上乙;
B:乙走了3小时甲追上;
C:甲走了4小时可超过乙2km;
③ 把“同时出发”改成“不同时出发”,甲、乙两人相距6km,若甲先走半小时,甲、乙同向而行,那么甲再走2小时可追上乙,若乙先走半小时,甲、乙相向而行,那么甲50分钟与乙相遇,求甲、乙两人的平均速度?寻求题目的多种解法,改变题目的已知、未知条件等做法,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有益训练,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通过一次次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双基”,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必须以无数的实践为基础,以熟悉的有关知识及其结构为根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认真掌握好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及每章节的理论体系。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则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就越宽广,从而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的机会就越多,提出不同见解的可能性就越大。
要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还必须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和猜想,例如:凸n边形(n≥3)的对角线有多少条?当n=3时有0条;当n=4时有2条,当n=5有4条,当n=6、7、8……时,各有多少条?学生经过思考片刻,便能说出结果,找到规律,增强勇气和信心。又例如,在讲授初一代数《绝对值》时,可以设计了下面一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
如图: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A、B、C、
⑴ 比较a、b、c的大小
⑵ 比较-a、-b、-c的大小
⑶ 试化简| c |-| c+b | + | a-c| + | a+b|
思考结果:问题⑴大多数学生便能说出准确答案,流露出满足的情绪;问题⑵学生思考几分钟才说出正确答案,说出答案的学生心情愉快、兴奋;问题⑶学生感到困难,大部分学生思考片刻便放弃,只有个别成绩拔尖的同学在思索。这样,经过教师的点拔、引导,学生便能作出正确答案。
教学中各思维训练的设置,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双基训练,有利于举一反三,开拓思路,避免故弄玄虚。如果学生思维异常,要做好释疑调整工作。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将我们的课堂教学推向更高层次。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积极思维
设计一种学生急于解决但运用已有数学知识、方法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形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初一代数“方程”一课,我是这样做的:
教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想一个数不要说出来,把这个数除以2再减去5,然后把运算结果告诉我,我就可以猜出你所想的那个数是几。(请三个同学分别讲出把一个数除以2再减去5后运算的结果)。
学生甲:得数是8。
教师:你想的数是26,(验算:26/2-5=8)
学生乙:得数是0,
教师:这个数是10,(验算:10/2-5=0)
学生丙:得数是-8.5,
教师:这个数是-7,[验算:-(7/2)-5=-8.5]
教师:同学们一定很希望知道老师是怎样把你脑子里想的数算出来的,当你们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式以后,你不但能像老师一样迅速地算出别人脑子里想的数,而且还能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从一个游戏引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思维能力。
二、鼓励探索,训练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集中思维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字面上明白或记住科学的结论,而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分析情况,运用原理进行推理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发这样提出问题:
① 用教具演示法,把三角形三个角拼成什么样的角?等于多少度?
② 如图⑴过C点作CD∥AB,根据
平行线公理可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
于多少度?
③ 如图⑵过A点作AE∥BC,根据平行线公理可推证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多少度?
④ 如图⑶,在BC上取一点P,过P点分别作AB、AC的平行线,根据平行线公理也可推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通过这4个问题,让学生概括、判断,从而推理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达到培养集中思维的目的。
又如教学“一次方程应用”,“甲、乙两人相距6km,两人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3小时可追上乙;相向而行l小时相遇,求两人平均速度是多少?”
变式题①改变未知数:把“求二人平均速度是多少”改为:
A:甲追上乙时走了多少路程及甲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B:甲追上乙时走了多少路程及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② 改变已知条件:把“3小时可追上乙”改为:
A:甲走了12 km可追上乙;
B:乙走了3小时甲追上;
C:甲走了4小时可超过乙2km;
③ 把“同时出发”改成“不同时出发”,甲、乙两人相距6km,若甲先走半小时,甲、乙同向而行,那么甲再走2小时可追上乙,若乙先走半小时,甲、乙相向而行,那么甲50分钟与乙相遇,求甲、乙两人的平均速度?寻求题目的多种解法,改变题目的已知、未知条件等做法,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有益训练,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通过一次次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双基”,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必须以无数的实践为基础,以熟悉的有关知识及其结构为根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认真掌握好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及每章节的理论体系。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则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就越宽广,从而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的机会就越多,提出不同见解的可能性就越大。
要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还必须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和猜想,例如:凸n边形(n≥3)的对角线有多少条?当n=3时有0条;当n=4时有2条,当n=5有4条,当n=6、7、8……时,各有多少条?学生经过思考片刻,便能说出结果,找到规律,增强勇气和信心。又例如,在讲授初一代数《绝对值》时,可以设计了下面一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
如图: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A、B、C、
⑴ 比较a、b、c的大小
⑵ 比较-a、-b、-c的大小
⑶ 试化简| c |-| c+b | + | a-c| + | a+b|
思考结果:问题⑴大多数学生便能说出准确答案,流露出满足的情绪;问题⑵学生思考几分钟才说出正确答案,说出答案的学生心情愉快、兴奋;问题⑶学生感到困难,大部分学生思考片刻便放弃,只有个别成绩拔尖的同学在思索。这样,经过教师的点拔、引导,学生便能作出正确答案。
教学中各思维训练的设置,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双基训练,有利于举一反三,开拓思路,避免故弄玄虚。如果学生思维异常,要做好释疑调整工作。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将我们的课堂教学推向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