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指导学生正确把握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和熟悉国家、省市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指导毕业生掌握求职对策,从而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高校贫困生问题已不仅是一个经济困难的问题,它还包括贫困生所拥有的物质资源、知识技术、社会机构的不足以及与一些人之间的“关系”的弱势地位。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联合调查显示,有41.61%的学生承认: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越高,一些大学毕业生凭借父辈的资源与运作,轻而易举占据了令人羡慕的职位。据了解,我国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约240万;特困生则为5%~10%,约160万。然而,对这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由于社会关系壁垒、地域壁垒、户口壁垒、名校壁垒等因素,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变得更不平坦。如何加强对贫困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问题。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1.借贷缴费使贫困大学生陷入期望值与社会现实相矛盾的困境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这也是判断一个社会封闭还是开放的标准。当前划分社会阶层的依据是职业,而职业又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农民阶层和城镇普通市民阶层,因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知识和专业技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把改变现状的希望寄予子女身上。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招生数每年增加几十万,入学率的节节攀升,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低收入的家庭省衣节食,想方设法筹钱,送子女上大学,正是改变其社会及经济地位的强烈愿望支撑着他们。当子女完成学业将要就业时,这些“穷怕了”的家长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如愿以偿找到一份环境优、薪水高的工作,这是不少贫困家庭的希望所在。他们要靠子女的薪水来偿还子女上大学的贷款或借款,也希望子女从薪水中拿出一部分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但现实并非如此,高校学生就业的现状是“供过于求”,能找到一份工作已属不易,要“如愿以偿”地找到一份“好工作”更加困难。作为贫困学生,他们深知含辛茹苦的父母为自己而做出的牺牲,在就业时,如果招聘岗位与家长的要求和希望不符,就会犹豫不决,有时就会失去就业的机会。在工作单位、工作环境、工作报酬与就业期望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奈的心理。正是这种择业时的矛盾心理,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甚至发生就业恐惧症,错过就业机会。
2.缺乏工作经验,使贫困大学生陷入应聘时被拒之门外的困境
首先,家庭存在经济困难的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中学学习中,已经深深地认识到能够正常学习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情。这一心理会使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后所投入学习的时间比其他的同学多。其次,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由于接触外界的事物不多,因此存在着进入大学之后要重新认识这些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同学早已经熟悉的事物的过程,导致他们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为了能在同学们之间保持一定的优势,有些同学会把大量的课外时间再次投入到普通的课本知识的学习当中,以期能在学习这一方面保持一定的优势。第三,普通的高校都会对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进行资金奖励,这也成了某些同学放弃参加其他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或者学生活动,把时间大量投入到课本知识学习中的动力之一。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过多把时间投入到课本知识的学习当中,而忽视了对自身的其他方面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平时没有或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或没有进行过兼职活动,工作经验不足,导致在就业期间会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而给用人单位一种高分低能的印象,最终造成就业失败。
3.经济实力差是制约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其经济条件有关。整个就业过程以及就业的最终实现,是建立在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认可的基础上的。在就业过程中,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面临着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境。首先,他们的家庭往往也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无力给他们提供与社会精英交往或在公开场合接受心理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与用人单位的主管交流时,经验和自信心严重不足。再者,本来学校有丰富的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培养各种能力的平台,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不能充分享受学校资源,有的尽可能少地参加各种活动,有的无奈放弃,以致失去了不少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有相当一部分经济贫困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不能获得平等和尊重,而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挫。当前,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出现“供大于求”,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对毕业生提出很高的要求,诸如要求毕业生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要有较强的组织工作能力等。这对尚未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实属苛刻,而贫困学生更是处于劣势。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社会就业环境看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严峻。加上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给大学生就业整体带来了压力。随着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以前有所减弱。城镇化进程加速,造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供需矛盾。过去作为用人大户的国有企业,现在为适应市场竞争,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的压力,接受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加之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对专业和学历的要求外,往往还会对实践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性格气质、特长才艺等等提出要求。然而,除了专业和学历,其他技能恰恰不是多数贫困生所擅长的。何况一些用人单位无节制地提高进人规格,如原来只需录用专科生的职业岗位,现在却上升到录用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等,甚至许多简单工作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因此,在当今的求职大战中,一部分贫困生在就业竞争力上仍然处于弱势。
2.从就业心态看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大部分长期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贫困生,渴望通过择业求得一份相对固定的或者所谓的“好工作”。他们的择业观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职业选择上,把事业单位作为择业的首选,显示出贫困生的求稳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对社会压力的承受能力、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风险意识。
同时,贫困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缺乏全面、实际的体验,对自身也缺少正确的自省。因此,在择业中,他们往往对自身条件和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存在认识盲区,往往以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来填补认识空间。这种认知的结果极易造成两种较极端的心态:一些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这些学生择业的期望值往往偏高,对社会的复杂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估计不足。更多条件一般的恰好相反,他们对自己的实力及机遇认识不足,认为社会上不利于择业的因素太多、太重,认为社会太复杂,择业很困难,选择理想的职业就更难。持这种心态的学生往往在择业大战尚未开始,就先自输了一战。
3.从就业机会不平等看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在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办法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不应忽视的是,部分招聘方的用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这就存在着就业机会不平等。调查表明,父母职业为行政管理人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其子女工作的落实率和升学率均高于平均水平;而父母职业为农民、个体工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以及离退休、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的,其子女工作落实率和升学率均低于平均水平。人际关系网仍是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
三、要大力加强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
1.建章立制,完善资助体系,为贫困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关心贫困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各职能部门应开拓创新,搭建贫困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凡是贫困毕业生办理的就业手续,一切优先,一切从简。开展“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设立就业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各高校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及相关信息网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另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要学会识才爱才,选优扶贫,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优先,让贫困生凭个人能力就业。
2.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贫困学生就业心理健康辅导,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1)注重情感沟通,发挥心理咨询辅导的育人作用。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和咨询服务,针对贫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悲观、挫折、茫然、自卑、从众攀比、急躁等不良心理,通过开设热线电话咨询服务、网络在线咨询服务和咨询接待日服务,为贫困学生搭建多种交流和沟通平台,倾听他们的呼声。通过平等交流,使他们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排除心理困惑,逐渐消除就业不良心理障碍,从而使自己拥有稳定而积极的心态,从容面对挑战,实现人生价值。
(2)加强贫困学生就业心理知识教育,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学校通过内聘外请的方式,组织知名心理专家对贫困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同时针对贫困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组织开展艰苦奋斗、抗挫能力、法制与道德、诚信等经常性跟踪教育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心理素质获得全面提高,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得到增强,及时排除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心理障碍。
3.建立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贫困学生成才立业
首先,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组成工作专班,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落实工作责任制,实施贫困学生就业一把手工程(由院系主要负责抓落实)。其次,学校就业指导机构,要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多样化的新特点,把贫困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按照分年级、分内容、分步实施的原则,提高其求职技能,培养其健康心理素质,增强其法律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三,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生搭建就业平台;搭建贫困生就业网上平台,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优先为贫困生发布个人信息,提供求职、招聘、指导平台。第四,制订相应奖励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边疆、到基层就业,鼓励更多的贫困毕业生参加支农、支教、支医和扶助贫困的“三支一扶”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贫困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
4.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搭建交流平台,培养贫困学生健全人格
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为贫困学生夯实就业基础提供多种平台。首先,学校要整合教育资源,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校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贫困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克服孤僻、离群的情感和自卑感,使其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深华,意志得到锻炼。其次,让贫困学生自己组织一些校园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信心,渡过人生困难期,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做生活的强者。
5.加强贫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化程度
首先,学校要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重视贫困学生实践教育环节,有计划地组织贫困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关注现实,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贫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组织贫困学生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农村开展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自觉成才,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1.借贷缴费使贫困大学生陷入期望值与社会现实相矛盾的困境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这也是判断一个社会封闭还是开放的标准。当前划分社会阶层的依据是职业,而职业又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农民阶层和城镇普通市民阶层,因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知识和专业技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把改变现状的希望寄予子女身上。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招生数每年增加几十万,入学率的节节攀升,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低收入的家庭省衣节食,想方设法筹钱,送子女上大学,正是改变其社会及经济地位的强烈愿望支撑着他们。当子女完成学业将要就业时,这些“穷怕了”的家长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如愿以偿找到一份环境优、薪水高的工作,这是不少贫困家庭的希望所在。他们要靠子女的薪水来偿还子女上大学的贷款或借款,也希望子女从薪水中拿出一部分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但现实并非如此,高校学生就业的现状是“供过于求”,能找到一份工作已属不易,要“如愿以偿”地找到一份“好工作”更加困难。作为贫困学生,他们深知含辛茹苦的父母为自己而做出的牺牲,在就业时,如果招聘岗位与家长的要求和希望不符,就会犹豫不决,有时就会失去就业的机会。在工作单位、工作环境、工作报酬与就业期望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奈的心理。正是这种择业时的矛盾心理,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甚至发生就业恐惧症,错过就业机会。
2.缺乏工作经验,使贫困大学生陷入应聘时被拒之门外的困境
首先,家庭存在经济困难的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中学学习中,已经深深地认识到能够正常学习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情。这一心理会使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后所投入学习的时间比其他的同学多。其次,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由于接触外界的事物不多,因此存在着进入大学之后要重新认识这些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同学早已经熟悉的事物的过程,导致他们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为了能在同学们之间保持一定的优势,有些同学会把大量的课外时间再次投入到普通的课本知识的学习当中,以期能在学习这一方面保持一定的优势。第三,普通的高校都会对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进行资金奖励,这也成了某些同学放弃参加其他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或者学生活动,把时间大量投入到课本知识学习中的动力之一。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过多把时间投入到课本知识的学习当中,而忽视了对自身的其他方面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平时没有或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或没有进行过兼职活动,工作经验不足,导致在就业期间会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而给用人单位一种高分低能的印象,最终造成就业失败。
3.经济实力差是制约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其经济条件有关。整个就业过程以及就业的最终实现,是建立在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认可的基础上的。在就业过程中,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面临着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境。首先,他们的家庭往往也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无力给他们提供与社会精英交往或在公开场合接受心理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与用人单位的主管交流时,经验和自信心严重不足。再者,本来学校有丰富的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培养各种能力的平台,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不能充分享受学校资源,有的尽可能少地参加各种活动,有的无奈放弃,以致失去了不少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有相当一部分经济贫困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不能获得平等和尊重,而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挫。当前,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出现“供大于求”,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对毕业生提出很高的要求,诸如要求毕业生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要有较强的组织工作能力等。这对尚未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实属苛刻,而贫困学生更是处于劣势。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社会就业环境看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严峻。加上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给大学生就业整体带来了压力。随着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以前有所减弱。城镇化进程加速,造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供需矛盾。过去作为用人大户的国有企业,现在为适应市场竞争,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的压力,接受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加之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对专业和学历的要求外,往往还会对实践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性格气质、特长才艺等等提出要求。然而,除了专业和学历,其他技能恰恰不是多数贫困生所擅长的。何况一些用人单位无节制地提高进人规格,如原来只需录用专科生的职业岗位,现在却上升到录用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等,甚至许多简单工作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因此,在当今的求职大战中,一部分贫困生在就业竞争力上仍然处于弱势。
2.从就业心态看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大部分长期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贫困生,渴望通过择业求得一份相对固定的或者所谓的“好工作”。他们的择业观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职业选择上,把事业单位作为择业的首选,显示出贫困生的求稳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对社会压力的承受能力、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风险意识。
同时,贫困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缺乏全面、实际的体验,对自身也缺少正确的自省。因此,在择业中,他们往往对自身条件和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存在认识盲区,往往以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来填补认识空间。这种认知的结果极易造成两种较极端的心态:一些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这些学生择业的期望值往往偏高,对社会的复杂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估计不足。更多条件一般的恰好相反,他们对自己的实力及机遇认识不足,认为社会上不利于择业的因素太多、太重,认为社会太复杂,择业很困难,选择理想的职业就更难。持这种心态的学生往往在择业大战尚未开始,就先自输了一战。
3.从就业机会不平等看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在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办法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不应忽视的是,部分招聘方的用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这就存在着就业机会不平等。调查表明,父母职业为行政管理人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其子女工作的落实率和升学率均高于平均水平;而父母职业为农民、个体工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以及离退休、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的,其子女工作落实率和升学率均低于平均水平。人际关系网仍是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
三、要大力加强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
1.建章立制,完善资助体系,为贫困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关心贫困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各职能部门应开拓创新,搭建贫困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凡是贫困毕业生办理的就业手续,一切优先,一切从简。开展“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设立就业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各高校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及相关信息网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另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要学会识才爱才,选优扶贫,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优先,让贫困生凭个人能力就业。
2.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贫困学生就业心理健康辅导,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1)注重情感沟通,发挥心理咨询辅导的育人作用。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和咨询服务,针对贫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悲观、挫折、茫然、自卑、从众攀比、急躁等不良心理,通过开设热线电话咨询服务、网络在线咨询服务和咨询接待日服务,为贫困学生搭建多种交流和沟通平台,倾听他们的呼声。通过平等交流,使他们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排除心理困惑,逐渐消除就业不良心理障碍,从而使自己拥有稳定而积极的心态,从容面对挑战,实现人生价值。
(2)加强贫困学生就业心理知识教育,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学校通过内聘外请的方式,组织知名心理专家对贫困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同时针对贫困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组织开展艰苦奋斗、抗挫能力、法制与道德、诚信等经常性跟踪教育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心理素质获得全面提高,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得到增强,及时排除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心理障碍。
3.建立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贫困学生成才立业
首先,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组成工作专班,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落实工作责任制,实施贫困学生就业一把手工程(由院系主要负责抓落实)。其次,学校就业指导机构,要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多样化的新特点,把贫困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按照分年级、分内容、分步实施的原则,提高其求职技能,培养其健康心理素质,增强其法律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三,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生搭建就业平台;搭建贫困生就业网上平台,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优先为贫困生发布个人信息,提供求职、招聘、指导平台。第四,制订相应奖励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边疆、到基层就业,鼓励更多的贫困毕业生参加支农、支教、支医和扶助贫困的“三支一扶”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贫困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
4.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搭建交流平台,培养贫困学生健全人格
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为贫困学生夯实就业基础提供多种平台。首先,学校要整合教育资源,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校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贫困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克服孤僻、离群的情感和自卑感,使其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深华,意志得到锻炼。其次,让贫困学生自己组织一些校园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信心,渡过人生困难期,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做生活的强者。
5.加强贫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化程度
首先,学校要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重视贫困学生实践教育环节,有计划地组织贫困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关注现实,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贫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组织贫困学生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农村开展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自觉成才,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