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有效引导组织学生展开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數学教学 合作学习 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需要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下进行,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研究环境,学生之间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易产生学习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在互敬、互爱、互帮、互动下学习。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品质。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合作学习绝不能完全依赖于帮助学习,那样,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仍然是被动的,不仅收效不大,还会导致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培养了部分学生的惰性。
如何组织学生展开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三点:
第一:明确分工,各负其职。
首先要组织合作小组。好的合作小组应保证每位成员都有参与的可能,这样各成员才能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实现知识上互补,形成合作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形成不同组合的小组,按性别差异搭配,性别的差异必然会带来知识组成的差异、认知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差异,合作小组中既有女生又有男生,必然在交流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异性效应;按学习差异搭配,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可形成帮带机制,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按个性差异搭配,不同个性的成员可使合作交流不至于过于热烈或过于沉闷,通过合作交流,认识不同成员个性中的优点,帮助成员纠正自己个性中不利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分组,可因人、因时、因地和主题而采取一种或多种形式。
其次,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监督员”要监督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是否都完成了学习任务;“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如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在设计中有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请以四人为一组讨论,圆有哪些特征?一人负责画一画,一人负责动手量一量,一人负责折一折比一比,一人当组长。”随后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几分钟过后,各小组踊跃发言,把各个小组的研究进行汇报。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二:把握机会,巧妙设计。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出发,紧扣课程标准,目的明确,选好讨论题目。问题设计内容要科学,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不要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时髦,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闹,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无效的手段。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容易,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问题设计苍白、难度很低或难度过高都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讨论学习,因此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能引起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讨论的热情,使每个学生的高级思维得到发展。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珍贵的内驱力。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出示没有盖的长方体纸盒,求它的表面积,学生有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基础,能得到以下两种解法:解法一.先计算出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再减去一个底面积。即(长×宽 宽×高 长×高)×2—长×宽;解法二.把长方体纸盒五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总的表面积。即长×宽 宽×高×2 长×高×2。其实这两种解法实质上是一样的,我没有急着出示下一个问题,而是问:“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有思考性,答案不能直接从书中找出来。教师就采取了既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小组间交流,形成大组讨论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活动又启动起来,小组交流、讨论,终于有学生想出了新办法。如:解法三.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即①(高×2 长)×宽 长×高×2,②(长 宽)×2×高 长×宽;同学的思维,令大家赞叹不已,他们的思维活动得到了拓展、发散。讨论至此,教师并没有作罢,在学生思维活跃、渐入佳境的情况下,教师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如果这个“长方体有盖”你们会用多种方法解答吗?学生很容易有了答案。此时就不需要小组的讨论,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发表意见。教师在学生学习讨论中调控自如,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效应。
第三:反馈及时,激励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①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比关注结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②注重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去发现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讨论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交流的能力,尽力去捕捉每个成员的潜在优势,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寻找更高的发展目标。③注重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做到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统一。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有价值的合作学习,课堂上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如果合作学习的引入适时、适当、科学有效,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关键词】數学教学 合作学习 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需要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下进行,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研究环境,学生之间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易产生学习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在互敬、互爱、互帮、互动下学习。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品质。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合作学习绝不能完全依赖于帮助学习,那样,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仍然是被动的,不仅收效不大,还会导致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培养了部分学生的惰性。
如何组织学生展开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三点:
第一:明确分工,各负其职。
首先要组织合作小组。好的合作小组应保证每位成员都有参与的可能,这样各成员才能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实现知识上互补,形成合作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形成不同组合的小组,按性别差异搭配,性别的差异必然会带来知识组成的差异、认知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差异,合作小组中既有女生又有男生,必然在交流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异性效应;按学习差异搭配,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可形成帮带机制,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按个性差异搭配,不同个性的成员可使合作交流不至于过于热烈或过于沉闷,通过合作交流,认识不同成员个性中的优点,帮助成员纠正自己个性中不利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分组,可因人、因时、因地和主题而采取一种或多种形式。
其次,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监督员”要监督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是否都完成了学习任务;“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如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在设计中有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请以四人为一组讨论,圆有哪些特征?一人负责画一画,一人负责动手量一量,一人负责折一折比一比,一人当组长。”随后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几分钟过后,各小组踊跃发言,把各个小组的研究进行汇报。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二:把握机会,巧妙设计。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出发,紧扣课程标准,目的明确,选好讨论题目。问题设计内容要科学,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不要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时髦,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闹,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无效的手段。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容易,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问题设计苍白、难度很低或难度过高都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讨论学习,因此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能引起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讨论的热情,使每个学生的高级思维得到发展。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珍贵的内驱力。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出示没有盖的长方体纸盒,求它的表面积,学生有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基础,能得到以下两种解法:解法一.先计算出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再减去一个底面积。即(长×宽 宽×高 长×高)×2—长×宽;解法二.把长方体纸盒五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总的表面积。即长×宽 宽×高×2 长×高×2。其实这两种解法实质上是一样的,我没有急着出示下一个问题,而是问:“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有思考性,答案不能直接从书中找出来。教师就采取了既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小组间交流,形成大组讨论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活动又启动起来,小组交流、讨论,终于有学生想出了新办法。如:解法三.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即①(高×2 长)×宽 长×高×2,②(长 宽)×2×高 长×宽;同学的思维,令大家赞叹不已,他们的思维活动得到了拓展、发散。讨论至此,教师并没有作罢,在学生思维活跃、渐入佳境的情况下,教师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如果这个“长方体有盖”你们会用多种方法解答吗?学生很容易有了答案。此时就不需要小组的讨论,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发表意见。教师在学生学习讨论中调控自如,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效应。
第三:反馈及时,激励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①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比关注结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②注重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去发现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讨论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交流的能力,尽力去捕捉每个成员的潜在优势,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寻找更高的发展目标。③注重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做到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统一。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有价值的合作学习,课堂上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如果合作学习的引入适时、适当、科学有效,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