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孩子缺乏问题意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有问题不敢提。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有问题,但是由于对老师有距离感,或者没有提问题的习惯,或者害怕提了问题被老师瞧不起,而不表现出来。二是问题太多,感觉都不会,而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也提不出问题来。第二种情况的学生主要是班级的后进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自律意识差,思维惰性大,不习惯思考,提不出问题,问题意识少。
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需要我们教师利用某些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敢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我校数学学科组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采用了“留言”的方式,写在每次作业的后面。鉴于学生能“产生问题”,到“大胆地提出问题”,到“会提出问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有的学生不敢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而如果以书信的方式在每次作业后面“留言”,就容易多了。为此我们让学生把当天学过的内容通过做作业的形式反映给我们,在作业中发现问题,如果某题不会做,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是不理解,还是不熟练。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写下来,以问题的方式写在作业的最后,这样老师在批阅的时候就可以给予解决。如果当天作业完成得很顺利,那么在之前的课堂上是否有什么知识点听得不明白,或者有什么疑问的地方也可以作为问题的形式写下来。渐渐地有部分同学开始提问题,而且确实是与我们当天的内容有关。
2.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应当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这里有两类学生还是提不出问题,一类是老师所教授的内容都能理解、掌握,并且作业做得很顺利的学生。他们感觉作业都能做出来,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都掌握了,所以自己不存在问题了。一类是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惰性大,作业也做不出来的学生。为此,我们就硬性规定每人必须提出一个问题。但是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人无语:一次课堂讲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第一课时,解法之前是介绍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当天就有一个学生提问道:等式有什么样的性质?本着鼓励为主的原则,我在后面批阅:今天学了等式有两个基本性质,相信你一定知道是什么吧!还有的同学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他们就找个资料随便抄写一道难题来问我,这样就违背了我的初衷。虽然这样,我也对他肯定一番并给予解答,解答过程尽可能全面,实在不行就进行面批;如果感觉这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就只给一个方法的点拨。
当然,所提的问题也可以是前一阶段所学的东西,也可以是下面将要学习的新的知识,只要是与数学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第二天上课总结表扬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这样敢提问的学生就越来越多了。
在七年级下第十二章第一节《定义与命题》这一内容中是这样给命题下定义的: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是命题。这句话中强调两个基本点:“判断”“句子”。我在发给同学们预习的学案中有这样一道题:“美丽的天空”是不是命题?有的学生就在作业后面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美丽的天空”是命题!因为这句话对天空是否美丽做出了判断。我们教过“命题”定义的老师都知道,这一节内容不好学习,比较抽象,这名学生能从命题的定义中抽离出命题的第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判断”是非常不错的,当然该生没有注意到第二个关键词:是句子。对于“美丽的天空”仅仅是一个短语,所以我们认为它不是命题。在给学生的留言上我是这样写的:很不错,你发现了“命题”的第一个特征,他还有其他的特征你能发现吗?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我期待在明天的课堂上看见你的风采!虽然这一题我没有给出答案,我相信比我直接给出结果更能让他有所收获。
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近两个月的试验,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甚至有的同学在一次作业上提了好几个问题,而且质量也越来越高,在课堂上他们也越来越敢于发言,并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也在他们的作业本上留言:你是个勤于思考的学生,希望能一如既往的坚持,你一定会成为第二个爱迪生。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能够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孩子缺乏问题意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有问题不敢提。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有问题,但是由于对老师有距离感,或者没有提问题的习惯,或者害怕提了问题被老师瞧不起,而不表现出来。二是问题太多,感觉都不会,而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也提不出问题来。第二种情况的学生主要是班级的后进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自律意识差,思维惰性大,不习惯思考,提不出问题,问题意识少。
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需要我们教师利用某些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敢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我校数学学科组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采用了“留言”的方式,写在每次作业的后面。鉴于学生能“产生问题”,到“大胆地提出问题”,到“会提出问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有的学生不敢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而如果以书信的方式在每次作业后面“留言”,就容易多了。为此我们让学生把当天学过的内容通过做作业的形式反映给我们,在作业中发现问题,如果某题不会做,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是不理解,还是不熟练。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写下来,以问题的方式写在作业的最后,这样老师在批阅的时候就可以给予解决。如果当天作业完成得很顺利,那么在之前的课堂上是否有什么知识点听得不明白,或者有什么疑问的地方也可以作为问题的形式写下来。渐渐地有部分同学开始提问题,而且确实是与我们当天的内容有关。
2.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应当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这里有两类学生还是提不出问题,一类是老师所教授的内容都能理解、掌握,并且作业做得很顺利的学生。他们感觉作业都能做出来,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都掌握了,所以自己不存在问题了。一类是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惰性大,作业也做不出来的学生。为此,我们就硬性规定每人必须提出一个问题。但是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人无语:一次课堂讲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第一课时,解法之前是介绍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当天就有一个学生提问道:等式有什么样的性质?本着鼓励为主的原则,我在后面批阅:今天学了等式有两个基本性质,相信你一定知道是什么吧!还有的同学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他们就找个资料随便抄写一道难题来问我,这样就违背了我的初衷。虽然这样,我也对他肯定一番并给予解答,解答过程尽可能全面,实在不行就进行面批;如果感觉这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就只给一个方法的点拨。
当然,所提的问题也可以是前一阶段所学的东西,也可以是下面将要学习的新的知识,只要是与数学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第二天上课总结表扬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这样敢提问的学生就越来越多了。
在七年级下第十二章第一节《定义与命题》这一内容中是这样给命题下定义的: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是命题。这句话中强调两个基本点:“判断”“句子”。我在发给同学们预习的学案中有这样一道题:“美丽的天空”是不是命题?有的学生就在作业后面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美丽的天空”是命题!因为这句话对天空是否美丽做出了判断。我们教过“命题”定义的老师都知道,这一节内容不好学习,比较抽象,这名学生能从命题的定义中抽离出命题的第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判断”是非常不错的,当然该生没有注意到第二个关键词:是句子。对于“美丽的天空”仅仅是一个短语,所以我们认为它不是命题。在给学生的留言上我是这样写的:很不错,你发现了“命题”的第一个特征,他还有其他的特征你能发现吗?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我期待在明天的课堂上看见你的风采!虽然这一题我没有给出答案,我相信比我直接给出结果更能让他有所收获。
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近两个月的试验,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甚至有的同学在一次作业上提了好几个问题,而且质量也越来越高,在课堂上他们也越来越敢于发言,并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也在他们的作业本上留言:你是个勤于思考的学生,希望能一如既往的坚持,你一定会成为第二个爱迪生。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能够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