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中学生养成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本文着眼于这一点,对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中学生养成语文素养的途径加以分析,旨在开启语文之道。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素养 养成途径
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原教学大纲时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促进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 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判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那么究竟何为语文素养呢?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那么语文素养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语文修养,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必要的语文能力,字词句篇的积累。
2. 较强的语文能力、语感,阅读、写作及口头交际能力。
3. 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正确的态度。
4. 较高的文学审美情趣和能力。
5. 较宽的文化视野。
在以上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决定因素,因为只有具备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引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反之,如果不会读写,不能有效地吸引和顺利地表达,其语文素养必定无从谈起,而在读写听说几项语文能力中,阅读能力又是基础,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家的语文素养一般都较高,归结起来都是因为他们在少年时代热爱读书。中学是读书的黄金时代,是精神发育的黄金时代,对于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甚至可以改变其一生。
二、 养成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老先生早就点破了中学教育的迷津:让学生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是有限的,而其人生的发展是无限的,一种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促进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就显得愈发迫切。
三、养成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历练才能形成。我认为,要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住课堂,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充分利用教材。
语文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紧密结合语文教材,落实阶段目标,让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它必须以最基本的字词句篇的积累为基础。
提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语文教师会想到从课外书籍着手来抓,其实教科书就是一种最丰实、最有效的教具,它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编排上融规范化、多样化、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化为一体,注重人文和科学的融会,注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将教材作为鲜活的例子,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从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中建立起语文素养的“骨架”,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向课外延伸,促使学生从课外的阅读中受益,使其语文素养得以“长肉”,以至“丰满”。
2.合理利用课外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情趣。
教室是小课堂,社会才是大课堂。对于语文学习来讲,我们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教科书或教室里,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既丰富又宽广,我们应当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利用。
课外资源包括很多,首先是课外读物。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而不应该加以限制。中学时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光,许多家长害怕孩子看“闲书”,生怕影响孩子学习。其实正是许多被称为“闲书”的书籍给了孩子很多生活及人生的启迪,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次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社会瞬息万变,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一起前进。否则,封闭的教学只能把教育推向死胡同。因此,我们要巧借传媒的力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把握社会动向,及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增添新鲜内容。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对于电视、网络资源的利用仅止于娱乐和游戏,许多中学生甚至还沉迷于其中,不能自已,我们不能仅靠禁止或对其进行围追堵截,而要适时进行引导,利用这些资源的优势,做到为我所用。
最后,社会上的人文资源、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也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资源。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各地的人文文化不尽相同,也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可以将之引进我们的课堂,引进我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风俗民情,百姓语言,以及当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语言从哪里来?从活生生的现实中来。为什么许多中学生作文词汇贫、千篇一律?就是因为不注意从现实中汲取养料,一味模仿作文选。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时时记下生活中的新鲜事,留意身边的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等,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个人情趣的培养,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以及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的情感。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思辨。
语文素养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要经过日积月累,而且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尽头的。我们培养学生,希望其成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有文化知识的人,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容器,而是善于思考、善于自主学习的人。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多渠道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思辨,不要人云亦云。对于学生异于传统观念的言论,只要有理,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并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辨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语文学习的是母语,这让中学生从小就感到熟悉和亲切。也许正因为太熟悉了,阻碍了他们中的许多人进一步探究的脚步。“语文学与不学似乎没有什么差别”的误识更妨碍了学生们精细地研读语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种智慧,是我们几千年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见识、情感或思想的文化组合体,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真知、真情、真意的智慧载体,以期达到“以识教人、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的目的。因此,它是一棵智慧树、文化树,更是一棵年岁已丰、独木成林的老榕树,真知灼见是它扎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中的根,各种文章结构、文体样式是它的茎、干、枝,而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语言则是它满树沙沙作响的叶,汩汩流淌在它身子里的应该是从古至今炎黄子孙对它的爱。
同样,教育也是一种智慧,作为语言工作者,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一篇篇课文的诵读中学习语言,更应该让学生在复述、演讲或习作仿写中学习语言的运用,学会驾驭各种文体来阐述自己的见识、观点或情意。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任务不仅在于授业解惑,更主要在于开启语文之道,启迪语文智慧,让学生在阅读品味、思考感悟、拓展练习中,学会思辨,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积累。作为心灵守望者,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守住心灵的底线,而且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寻找存在的意义,提高审美能力,建构意义世界,从而完善自我,改善世界。这就是语文素养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耿怀海.新课标“语文素养”微探.语文教学之友.
[2]向元茂.语文素养浅论.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素养 养成途径
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原教学大纲时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促进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 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判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那么究竟何为语文素养呢?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那么语文素养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语文修养,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必要的语文能力,字词句篇的积累。
2. 较强的语文能力、语感,阅读、写作及口头交际能力。
3. 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正确的态度。
4. 较高的文学审美情趣和能力。
5. 较宽的文化视野。
在以上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决定因素,因为只有具备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引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反之,如果不会读写,不能有效地吸引和顺利地表达,其语文素养必定无从谈起,而在读写听说几项语文能力中,阅读能力又是基础,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家的语文素养一般都较高,归结起来都是因为他们在少年时代热爱读书。中学是读书的黄金时代,是精神发育的黄金时代,对于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甚至可以改变其一生。
二、 养成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老先生早就点破了中学教育的迷津:让学生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是有限的,而其人生的发展是无限的,一种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促进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就显得愈发迫切。
三、养成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历练才能形成。我认为,要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住课堂,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充分利用教材。
语文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紧密结合语文教材,落实阶段目标,让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它必须以最基本的字词句篇的积累为基础。
提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语文教师会想到从课外书籍着手来抓,其实教科书就是一种最丰实、最有效的教具,它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编排上融规范化、多样化、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化为一体,注重人文和科学的融会,注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将教材作为鲜活的例子,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从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中建立起语文素养的“骨架”,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向课外延伸,促使学生从课外的阅读中受益,使其语文素养得以“长肉”,以至“丰满”。
2.合理利用课外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情趣。
教室是小课堂,社会才是大课堂。对于语文学习来讲,我们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教科书或教室里,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既丰富又宽广,我们应当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利用。
课外资源包括很多,首先是课外读物。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而不应该加以限制。中学时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光,许多家长害怕孩子看“闲书”,生怕影响孩子学习。其实正是许多被称为“闲书”的书籍给了孩子很多生活及人生的启迪,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次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社会瞬息万变,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一起前进。否则,封闭的教学只能把教育推向死胡同。因此,我们要巧借传媒的力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把握社会动向,及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增添新鲜内容。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对于电视、网络资源的利用仅止于娱乐和游戏,许多中学生甚至还沉迷于其中,不能自已,我们不能仅靠禁止或对其进行围追堵截,而要适时进行引导,利用这些资源的优势,做到为我所用。
最后,社会上的人文资源、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也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资源。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各地的人文文化不尽相同,也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可以将之引进我们的课堂,引进我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风俗民情,百姓语言,以及当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语言从哪里来?从活生生的现实中来。为什么许多中学生作文词汇贫、千篇一律?就是因为不注意从现实中汲取养料,一味模仿作文选。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时时记下生活中的新鲜事,留意身边的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等,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个人情趣的培养,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以及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的情感。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思辨。
语文素养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要经过日积月累,而且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尽头的。我们培养学生,希望其成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有文化知识的人,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容器,而是善于思考、善于自主学习的人。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多渠道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思辨,不要人云亦云。对于学生异于传统观念的言论,只要有理,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并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辨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语文学习的是母语,这让中学生从小就感到熟悉和亲切。也许正因为太熟悉了,阻碍了他们中的许多人进一步探究的脚步。“语文学与不学似乎没有什么差别”的误识更妨碍了学生们精细地研读语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种智慧,是我们几千年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见识、情感或思想的文化组合体,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真知、真情、真意的智慧载体,以期达到“以识教人、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的目的。因此,它是一棵智慧树、文化树,更是一棵年岁已丰、独木成林的老榕树,真知灼见是它扎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中的根,各种文章结构、文体样式是它的茎、干、枝,而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语言则是它满树沙沙作响的叶,汩汩流淌在它身子里的应该是从古至今炎黄子孙对它的爱。
同样,教育也是一种智慧,作为语言工作者,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一篇篇课文的诵读中学习语言,更应该让学生在复述、演讲或习作仿写中学习语言的运用,学会驾驭各种文体来阐述自己的见识、观点或情意。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任务不仅在于授业解惑,更主要在于开启语文之道,启迪语文智慧,让学生在阅读品味、思考感悟、拓展练习中,学会思辨,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积累。作为心灵守望者,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守住心灵的底线,而且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寻找存在的意义,提高审美能力,建构意义世界,从而完善自我,改善世界。这就是语文素养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耿怀海.新课标“语文素养”微探.语文教学之友.
[2]向元茂.语文素养浅论.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