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饭局,是三人行。三人坐下,一张桌子,腾出一张空椅子,可以放大家的东西。三个人说话,一般还是两两说话,其中一个人冷场了,另一个人可以寻求第三方,总不至于像两个人,说到没话找话,是很累的。
两个人吃饭,如果不是夫妻或男女朋友,要么是谈事,要么是约会。前者公事公办,谈完各自回家。后者当然是斗智比心的场合,也不用担心冷场。
最近我常常出席四人饭局,其中之一是我太太,她低调,在场如同不在场,于是就成了三人行。很少有三人饭局其中之一是她,因为如果约谈对方是个男的,她没有必要加入;如果对方是个女性,她加入了对方又会尴尬。
但我不会参加没有她的四人局,这是简单的算术导致的。一般来说,谈话总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另外两个要么也形成一对交谈者,要么听别人谈,这种局面不会持久,毕竟两个人长久不说话很尴尬。两对交谈者很容易干扰对方,另外,两两结伴谈,简单的组合数计算有三种可能,比较混乱。假如人数增加到六人,可能的组合数是15个,混乱度让人无法承受,干扰就更大了。
当然,多人聚会更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某一个人主导谈话,如果是同一个单位的饭局,主导谈话者往往是这群人中的老大,其余人只有被动听的份儿。如果是朋友之间聚会,主导谈话者一般是其中喜欢做老大且健谈的,这更不公平,毕竟他并不是真实生活中的老大,其余人凭什么要洗耳恭听?当然,更有可能是这样:想做老大的主导了这群人的一个子集,其余人中出现另一个“老二”,主导了其余人。以此类推,当然也会出现老三老四。
西方人聚餐,喜欢围坐在一个长条形桌子周围,其实是对坐。这样,相对的两个人可以自然地交谈,这比中国流行的圆桌要民主人性化得多。坐得久了,如果相对的两人之间冷场,还可以交叉聊天,这种情况就很像三人行。
基于以上理解,我近来基本不参加多人饭局,哪怕是同行之间的聚会也会尽量回避,我会公开说不参加无效社交,这种无效当然指的是交流的无效,而不是指社交无效。当然,有些场合是无法回避的,比如出门在外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会议后总得吃饭。
李笑来写过一篇《为什么我会规定群里不许闲聊?》,他说:“闲聊是一种生产过程。你一句,我一句。对方说的时候自己能够思考,自己说的时候对方在倾听或思考,与此同时自己一边说的同时也能思考……”“两个人闲聊一会儿可能很有收获,可是,这里面有几个前提:1.两个人在某个层面上要旗鼓相当—否则难有真正的沟通;2. 两个人在很多层面上有一定默契—否则沟通成本过高;3.因为是‘私下交流’,于是可以有很多‘无所顾忌的表达’……”
接着他指出三个人坐下来闲聊的问题,第一旗鼓相当难以做到,第二默契程度降低,第三聊天要照顾多方感受。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那种一个人在台上做报告,而时长超过一小时的会议?原因就在于一小时的被动接受,超过了多数人的耐受力,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无效,除非台上的人谈话知识密度高—这往往难以做到,因为坐在台上的往往不是这种高效演讲者。超过一小时的演讲要有效果,需要两个要素,第一演讲人内容密度高,第二他是一位善于演讲者,演讲要生动最好有故事。最近,我遇到两个这样的人,一个是罗振宇,就是江湖人称罗胖子的那位,另一位是马云。多数人呢,与这两人当然是云泥之别。
在一个食者众多的饭局上,主导谈话的人并不是形式上的演讲者,大家凭什么要忍受你的滔滔不绝?所以,时间长了,饭局就会变成乱哄哄的嘈杂聊天,这种场合我同样不能忍受。
话说到本文标题,狐狸的饭局,字面含义当然是狐狸不会参加三人以上的饭局,除非其中一人主动低调。这个标题背后的含义是什么?我喜欢的作家须兰写过一篇散文《狐狸的棋局》,写的是1930年代上海女子,这些女子当然是出众的。本来,我打算将此文写成《狐狸的棋局》那样的美文,后来发现,说道理的文章还是用白话为好。
两个人吃饭,如果不是夫妻或男女朋友,要么是谈事,要么是约会。前者公事公办,谈完各自回家。后者当然是斗智比心的场合,也不用担心冷场。
最近我常常出席四人饭局,其中之一是我太太,她低调,在场如同不在场,于是就成了三人行。很少有三人饭局其中之一是她,因为如果约谈对方是个男的,她没有必要加入;如果对方是个女性,她加入了对方又会尴尬。
但我不会参加没有她的四人局,这是简单的算术导致的。一般来说,谈话总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另外两个要么也形成一对交谈者,要么听别人谈,这种局面不会持久,毕竟两个人长久不说话很尴尬。两对交谈者很容易干扰对方,另外,两两结伴谈,简单的组合数计算有三种可能,比较混乱。假如人数增加到六人,可能的组合数是15个,混乱度让人无法承受,干扰就更大了。
当然,多人聚会更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某一个人主导谈话,如果是同一个单位的饭局,主导谈话者往往是这群人中的老大,其余人只有被动听的份儿。如果是朋友之间聚会,主导谈话者一般是其中喜欢做老大且健谈的,这更不公平,毕竟他并不是真实生活中的老大,其余人凭什么要洗耳恭听?当然,更有可能是这样:想做老大的主导了这群人的一个子集,其余人中出现另一个“老二”,主导了其余人。以此类推,当然也会出现老三老四。
西方人聚餐,喜欢围坐在一个长条形桌子周围,其实是对坐。这样,相对的两个人可以自然地交谈,这比中国流行的圆桌要民主人性化得多。坐得久了,如果相对的两人之间冷场,还可以交叉聊天,这种情况就很像三人行。
基于以上理解,我近来基本不参加多人饭局,哪怕是同行之间的聚会也会尽量回避,我会公开说不参加无效社交,这种无效当然指的是交流的无效,而不是指社交无效。当然,有些场合是无法回避的,比如出门在外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会议后总得吃饭。
李笑来写过一篇《为什么我会规定群里不许闲聊?》,他说:“闲聊是一种生产过程。你一句,我一句。对方说的时候自己能够思考,自己说的时候对方在倾听或思考,与此同时自己一边说的同时也能思考……”“两个人闲聊一会儿可能很有收获,可是,这里面有几个前提:1.两个人在某个层面上要旗鼓相当—否则难有真正的沟通;2. 两个人在很多层面上有一定默契—否则沟通成本过高;3.因为是‘私下交流’,于是可以有很多‘无所顾忌的表达’……”
接着他指出三个人坐下来闲聊的问题,第一旗鼓相当难以做到,第二默契程度降低,第三聊天要照顾多方感受。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那种一个人在台上做报告,而时长超过一小时的会议?原因就在于一小时的被动接受,超过了多数人的耐受力,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无效,除非台上的人谈话知识密度高—这往往难以做到,因为坐在台上的往往不是这种高效演讲者。超过一小时的演讲要有效果,需要两个要素,第一演讲人内容密度高,第二他是一位善于演讲者,演讲要生动最好有故事。最近,我遇到两个这样的人,一个是罗振宇,就是江湖人称罗胖子的那位,另一位是马云。多数人呢,与这两人当然是云泥之别。
在一个食者众多的饭局上,主导谈话的人并不是形式上的演讲者,大家凭什么要忍受你的滔滔不绝?所以,时间长了,饭局就会变成乱哄哄的嘈杂聊天,这种场合我同样不能忍受。
话说到本文标题,狐狸的饭局,字面含义当然是狐狸不会参加三人以上的饭局,除非其中一人主动低调。这个标题背后的含义是什么?我喜欢的作家须兰写过一篇散文《狐狸的棋局》,写的是1930年代上海女子,这些女子当然是出众的。本来,我打算将此文写成《狐狸的棋局》那样的美文,后来发现,说道理的文章还是用白话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