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天气明显增多的自然环境下,汛期水害对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针对包西铁路防洪工作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安全应对措施,为做好包西铁路防洪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包西 铁路 防洪 探索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质特征:包西铁路是中国铁路“八纵八横”铁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北向南纵贯内蒙古、陕西两省,跨越毛乌素沙漠、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三个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沿线出露的地层上部为第四系覆盖层,底部主要出露中生界地层,古生代的地层只在局部地段出露。沿线岸坡、山梁上部广覆厚层黄土,各河流河床及阶地分布冲积黏性土、砂类土及碎石类土,部分沟谷分布软弱地基土及新近淤积软土。
2.降雨特征:包西铁路沿线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温差悬殊、四季明显的特征,榆林以北地区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具有荒漠气候特征,气温变化剧烈,多风沙,蒸发强烈;榆林以南地区气温及雨量逐渐递增,风沙强度逐渐减弱,因此包西铁路沿线降雨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短时强降雨多,受北方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短时强降雨发生频率较高;二降雨较为集中,每年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主汛期);三是天气变化快,中午天晴、下午降雨、次日晴天情况时有发生,属典型沙漠气候;四是灾害性天气多,如2013年7月延安地区遭遇百年一遇暴雨袭击,铁路险情频发,地方财物损失惨重。
3.水害特征:包西铁路自开通以来,汛期降雨量呈逐年上涨趋势,铁路险情随之增加,山体滑坡、路基下沉、枕木悬空、边坡溜坍、挡护垮塌等灾害频繁发生,基本涵盖汛期所能发生的水害类型,具体有如下特征:一是延安以北铁路路基多为土包沙路基,枕木悬空、泥沙漫道、路基陷穴等病害多发;二是包西铁路沿线居民居住房屋多为窑洞,施工单位在铁路路基施工中,多为仅封住窑口,对个别窑洞群内部未进行回填夯实,导致汛期出现暗窑突然塌陷等严重病害;三是小型水害多,因工期短、投入少等原因,包西铁路施工质量总体不高,持续的降雨过程,路基设备的承载力急剧衰减,在自重和列车震动作用下,诱发了大量的路肩垮塌、边坡溜塌等小型水害。四是包西铁路地处高寒地区,冬季最低温度达到-20℃以上,而沿线地下水丰富,在冬季结冰冻胀、春季融坍作用下,大量边坡防护设施被破坏,丧失防护功能,汛期极易出现挡护垮塌、边坡防护损毁等病害。
二、原因分析
1.自然气候发生异常,造成极端恶劣天气频发:随着自然气候发生异常,造成暴雨、大雾、大风等恶劣天气频发,由此给防洪安全埋下众多隐患。暴雨造成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各类水害层出不穷,带来严重的运输干扰及灾害损失;大雾天气造成列车司机或巡看守人员视线不佳、瞭望困难,不利于及时发现水害和采取应急措施;大风吹刮沿线危树、广告牌等异物上线,危及接触网及行车安全。关键是这些自然天气发生规律越来越不明显、发展过程变化越来越快,给预测及防范都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
2.路网规模不断扩大,造成防洪保安压力增加: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防洪保安任务及保安压力也大幅增加。一是大量新建、改建设备相继投入使用,造成隐患排查、病害整治、水害抢险等工作量大幅增加。二是新建设备处于不稳定时期,路堑、路堤及隧道仰坡坡面土体处于活跃状态,填土路基处于沉降阶段,加之排水设备不完善,导致新线设备因降雨发生坡面溜坍、路基下沉等水害的几率大大增加。三是列车密度及速度不断提升,给巡查人员、列车司机发现水害后采取拦停列车、紧急停车等应急措施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加大了因水害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
3.地方建设滥弃滥挖,造成铁路安全环境恶化:随着新农村、移民搬迁、公路交通等地方建设的快速发展,加之建设过程中管理不力,造成铁路周边环境不断恶化。一是向沿线河道、沟谷大量倾倒弃土、弃砟、建筑及生活垃圾,一旦遭遇大的降雨,洪水裹挟大量弃土弃砟顺势而下,在途经孔径不足的涵洞、水沟时极易造成排水不畅,进而造成涵渠淤塞、水漫线路等水害。二是沿线边坡开挖、采矿破石、挖沙取土等人为活动极其普遍,造成山体土体失稳,桥梁基础冲切掏空、隧道衬砌裂损等安全隐患。这些建设行为缺乏监督管理且屡禁不止,已经成为影响铁路防洪安全的新的严重威胁。
4.人员数量逐年减少,造成防洪人力资源匮乏:近年来,防洪保安的任务及压力不断增加,但防洪人力资源却不断减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包西铁路沿线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地工价随之增加,参与防洪工作的协防人数十分有限。二是铁路沿线的劳力外出务工的居多,加之防洪工作具有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等特点,很多地方务工人员不愿投入铁路防洪工作,导致防洪工作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尤其是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防洪巡看守、水害抢险等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5.培训演练成效不佳,造成防洪应急水平不高:历年来,各级防洪组织机构都积极开展防洪培训及演练,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防洪管理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但从防洪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很多干部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业务不精、能力不强等缺点,曝露出防洪培训及演练成效不够显著,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理论培训方面,部分培训机构安排的培训内容简单、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对象不全,加之很多受训人员重视程度不高、接受能力不强,造成防洪理论业务水平提高不显著。二是实战演练方面,部分车间、班组对防洪演练重视程度不足、安排组织不力、演练形式单一,甚至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导致演练过程和抢险实际情况相脱节,未能达到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积累抢险实战经验的目的。
三、防洪工作安全应对措施
铁路防洪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作,近年来,极端恶劣气候多变、不良地质灾害频发等因素,使防洪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工务系统只有积极改进和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防洪管理思路和方法,认真落实“严、实、细、和、创”五字方针(即严–防范严密、严奖严罚;实–注重实用、作风扎实;细–细检勤修、安排细致;和–路路和谐、路地和睦;创–接轨市场、突破创新),确保防洪工作的长治久安。 1.执行奖罚制度从“严”:一是为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人员参与铁路防洪工作的积极性,专门建立防洪奖励基金,对防洪有功人员实行重奖,执行“水害发现人单独奖、处理水害集体奖、攻坚阶段特殊奖、年底总结评先奖”的奖励制度,干部职工既从巡查、抢修中得到了实惠,又从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二是严肃防洪纪律,制定防洪考核管理办法,详细划分处罚等级,每个降雨过程结束后,防洪办根据在降雨过程中出现的巡看守人员不到位、防洪值班不到位、抢修不及时等情况下发专项防洪通报,严格进行考核追究。三是强化降雨期间的工作督导,降雨期间,采取机车添乘和地面检查并举、夜查和电话抽查结合的多种检查方式,对巡看守人员、防洪值班等情况进行不间断检查,对脱岗、串岗现象严格纳入考核,情节特别严重的予以责任者记过、降级等行政处分。
2.提升业务素质做“实”:一是强化培训组织安排,培训部门在开展防洪培训时要科学安排、合理组织,培训对象的选择、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方式的拟定均要从人员结构、队伍素质、岗位职责等方面综合考虑。对直接从事和参与防洪工作的人员要优先着重培训,对岗位职责不同的人员要安排与其职责相近相关的培训内容,对接受能力不同的人员要采取最易于其掌握的培训方式。总之,培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避免同一本教材、同一个班次、同一种方式涵盖到不同受训群体。二是强化演练组织安排,第一方面是除了开展限速、封锁登销记等常规演练项目外,要结合实际,预想可能发生的各类水害、各种情况、各种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防洪实战演练,全面提高全员综合抢险能力,尤其是要针对包西铁路多发、易发的边坡溜塌、枕木悬空、路基下沉水害,模拟线路滑移、钢轨折断等情况特殊且后果严重的情况下的演练,提高全员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抢险能力。第二方面是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多部门联合抢险的演练,因为水害发生后,各系统、各部门人员都会参与抢险,容易造成现场混乱,降低抢修效率。通过多部门联合演练,可以有效提高干部职工的联动配合能力,这对大型水害抢险尤为重要。第三方面是每次抢险演练结束后,一定要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好的做法加以推广积累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演练的实效性。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防洪演练开展情况纳入奖励考核机制,加强监督、严格考核,坚决杜绝搞形式、走场的行为,全力确保演练取得实效。四是认真分析往年防洪抢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抢险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做到防洪地点“一处一案”,要将出现险情后的到达现场示意图、应急操作流程、物资供应、后勤保障等纳入预案,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
3.隐患排查整治抓“细”:一是提早动手、分片包保;结合秋检设备大检查,提早展开次年的防洪隐患排查工作,业务科室人员分片包保,车间、工区主管人员联合对桥路设备进行拉网式排查,真正做到上山下河,排查人员必须现场评估病害,描述病害类型、绘制病害草图、拍摄影像资料、提出复旧方案、预计发生费用,要求排查人员对病害情况签字确认,共同对检查结果负责。二是分类管理,确定措施;隐患排查结束后,排查人员各负其责,对排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建立“一处一档”管理,同时根据病害情况划分为三级分类管理,对影响行车安全或汛期可能发生水害的列为Ⅰ级管理,对暂不影响设备安全的较大病害列为Ⅱ管理,加强设备检查、观测,对较小的设备病害列为Ⅲ级管理,纳入桥路小型病害,当年予以安排处理。三是加大投入、消除隐患;为提高设备抗洪能力,第一方面是汛前开展“三沟两墙”清理、冲沟回填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排水通畅;第二方面是对Ⅱ、Ⅲ级病害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病害进一步扩大、恶化;第三方面是对Ⅰ级病害建立观测检查制度,协助铁路设计部门现场勘测,督促管理部门尽快方案审查,办理相关手续后立即实施,务必于汛前完成形成抗洪能力。
4.全线全员防洪共“和”:一是汛前防洪办与路外劳务抢险队伍、大型工程机械签订抢险协议,并与沿线水库签订联防协议,防洪办每半月与管内抢险队伍及大型机械业主联系一次,当发布降雨预警信息时必须联系一次,并做好联系记录,确保发生险情后能及时出动参加抢险。二是加大路外综治力度,净化铁路安全环境,采用宣传教育引导、日常检查制止等方式,减少铁路沿线施工队伍、地方群众的破坏行为,必要时向地方建设管理、安监、公安部门行函,请求政府协助制止,对已经对铁路防洪安全构成威胁的一时又无有效解决措施的弃土弃砟场、尾矿坝、山塘、水库等潜在隐患,一方面要制定防洪应急预案,落实日常及雨中检查监护措施。另一方面要同地方政府、沿线群众建立联劳协防机制,尤其是加强同隐患处所附近居民的联系,依靠沿线群众提供灾情、险情信息,对发现、汇报及时的有功人员给予相应奖励。三是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防洪积极性,形成全员防洪、资源同享的局面,最大程度的从内部挖掘资源,防洪办可根据雨情需要调动管段内的职工、物资、机具等资源,实现管内防洪力量的互为补充,也可临时征用干部员工车辆(按照市场价格予以结算),确保水害能够及时发现、快速抢修、安全开通,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5.科学技术防洪敢“创”:一是从完善监测装备入手,对灾害易发多发区段及短时突发性降雨常发区间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强化特殊地段防灾减灾力量,针对区间降雨而站区不降雨的现象,将已被更新换代的雨量监测系统利旧使用,安装到半道工区,从而增大雨量监测系统的覆盖面积;二是建立防洪微信群、QQ群,实现信息智能化传递,使现场水害信息传递更为方便、快捷、高效,为领导掌握病害情况、抢修指挥提供有力依据;三是与市场接轨,引入集监控、指挥、督查及图像即时传输于一体的防洪可视化对讲平台,实现信息可视化传递,引进防洪录音对讲系统、摄像手机等设备,提高铁路防洪装备的先进性;四是与省、市气象部门建立联系,依托卫星云图、气象专网等各种气象服务产品,提前掌握降雨范围、强度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发布暴雨预警,提前做好布防工作。
四、结束语
近年来,极端恶劣气候多变、新线设备抗洪能力不足、老线设备年久失修、铁路周边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包西铁路的防洪工作安全,也给沿线各单位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工务系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改进和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防洪管理思路和方法,才能更加顺利、更具实效地开展防洪安全管理工作。
关键词:包西 铁路 防洪 探索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质特征:包西铁路是中国铁路“八纵八横”铁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北向南纵贯内蒙古、陕西两省,跨越毛乌素沙漠、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三个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沿线出露的地层上部为第四系覆盖层,底部主要出露中生界地层,古生代的地层只在局部地段出露。沿线岸坡、山梁上部广覆厚层黄土,各河流河床及阶地分布冲积黏性土、砂类土及碎石类土,部分沟谷分布软弱地基土及新近淤积软土。
2.降雨特征:包西铁路沿线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温差悬殊、四季明显的特征,榆林以北地区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具有荒漠气候特征,气温变化剧烈,多风沙,蒸发强烈;榆林以南地区气温及雨量逐渐递增,风沙强度逐渐减弱,因此包西铁路沿线降雨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短时强降雨多,受北方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短时强降雨发生频率较高;二降雨较为集中,每年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主汛期);三是天气变化快,中午天晴、下午降雨、次日晴天情况时有发生,属典型沙漠气候;四是灾害性天气多,如2013年7月延安地区遭遇百年一遇暴雨袭击,铁路险情频发,地方财物损失惨重。
3.水害特征:包西铁路自开通以来,汛期降雨量呈逐年上涨趋势,铁路险情随之增加,山体滑坡、路基下沉、枕木悬空、边坡溜坍、挡护垮塌等灾害频繁发生,基本涵盖汛期所能发生的水害类型,具体有如下特征:一是延安以北铁路路基多为土包沙路基,枕木悬空、泥沙漫道、路基陷穴等病害多发;二是包西铁路沿线居民居住房屋多为窑洞,施工单位在铁路路基施工中,多为仅封住窑口,对个别窑洞群内部未进行回填夯实,导致汛期出现暗窑突然塌陷等严重病害;三是小型水害多,因工期短、投入少等原因,包西铁路施工质量总体不高,持续的降雨过程,路基设备的承载力急剧衰减,在自重和列车震动作用下,诱发了大量的路肩垮塌、边坡溜塌等小型水害。四是包西铁路地处高寒地区,冬季最低温度达到-20℃以上,而沿线地下水丰富,在冬季结冰冻胀、春季融坍作用下,大量边坡防护设施被破坏,丧失防护功能,汛期极易出现挡护垮塌、边坡防护损毁等病害。
二、原因分析
1.自然气候发生异常,造成极端恶劣天气频发:随着自然气候发生异常,造成暴雨、大雾、大风等恶劣天气频发,由此给防洪安全埋下众多隐患。暴雨造成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各类水害层出不穷,带来严重的运输干扰及灾害损失;大雾天气造成列车司机或巡看守人员视线不佳、瞭望困难,不利于及时发现水害和采取应急措施;大风吹刮沿线危树、广告牌等异物上线,危及接触网及行车安全。关键是这些自然天气发生规律越来越不明显、发展过程变化越来越快,给预测及防范都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
2.路网规模不断扩大,造成防洪保安压力增加: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防洪保安任务及保安压力也大幅增加。一是大量新建、改建设备相继投入使用,造成隐患排查、病害整治、水害抢险等工作量大幅增加。二是新建设备处于不稳定时期,路堑、路堤及隧道仰坡坡面土体处于活跃状态,填土路基处于沉降阶段,加之排水设备不完善,导致新线设备因降雨发生坡面溜坍、路基下沉等水害的几率大大增加。三是列车密度及速度不断提升,给巡查人员、列车司机发现水害后采取拦停列车、紧急停车等应急措施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加大了因水害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
3.地方建设滥弃滥挖,造成铁路安全环境恶化:随着新农村、移民搬迁、公路交通等地方建设的快速发展,加之建设过程中管理不力,造成铁路周边环境不断恶化。一是向沿线河道、沟谷大量倾倒弃土、弃砟、建筑及生活垃圾,一旦遭遇大的降雨,洪水裹挟大量弃土弃砟顺势而下,在途经孔径不足的涵洞、水沟时极易造成排水不畅,进而造成涵渠淤塞、水漫线路等水害。二是沿线边坡开挖、采矿破石、挖沙取土等人为活动极其普遍,造成山体土体失稳,桥梁基础冲切掏空、隧道衬砌裂损等安全隐患。这些建设行为缺乏监督管理且屡禁不止,已经成为影响铁路防洪安全的新的严重威胁。
4.人员数量逐年减少,造成防洪人力资源匮乏:近年来,防洪保安的任务及压力不断增加,但防洪人力资源却不断减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包西铁路沿线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地工价随之增加,参与防洪工作的协防人数十分有限。二是铁路沿线的劳力外出务工的居多,加之防洪工作具有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等特点,很多地方务工人员不愿投入铁路防洪工作,导致防洪工作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尤其是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防洪巡看守、水害抢险等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5.培训演练成效不佳,造成防洪应急水平不高:历年来,各级防洪组织机构都积极开展防洪培训及演练,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防洪管理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但从防洪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很多干部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业务不精、能力不强等缺点,曝露出防洪培训及演练成效不够显著,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理论培训方面,部分培训机构安排的培训内容简单、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对象不全,加之很多受训人员重视程度不高、接受能力不强,造成防洪理论业务水平提高不显著。二是实战演练方面,部分车间、班组对防洪演练重视程度不足、安排组织不力、演练形式单一,甚至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导致演练过程和抢险实际情况相脱节,未能达到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积累抢险实战经验的目的。
三、防洪工作安全应对措施
铁路防洪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作,近年来,极端恶劣气候多变、不良地质灾害频发等因素,使防洪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工务系统只有积极改进和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防洪管理思路和方法,认真落实“严、实、细、和、创”五字方针(即严–防范严密、严奖严罚;实–注重实用、作风扎实;细–细检勤修、安排细致;和–路路和谐、路地和睦;创–接轨市场、突破创新),确保防洪工作的长治久安。 1.执行奖罚制度从“严”:一是为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人员参与铁路防洪工作的积极性,专门建立防洪奖励基金,对防洪有功人员实行重奖,执行“水害发现人单独奖、处理水害集体奖、攻坚阶段特殊奖、年底总结评先奖”的奖励制度,干部职工既从巡查、抢修中得到了实惠,又从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二是严肃防洪纪律,制定防洪考核管理办法,详细划分处罚等级,每个降雨过程结束后,防洪办根据在降雨过程中出现的巡看守人员不到位、防洪值班不到位、抢修不及时等情况下发专项防洪通报,严格进行考核追究。三是强化降雨期间的工作督导,降雨期间,采取机车添乘和地面检查并举、夜查和电话抽查结合的多种检查方式,对巡看守人员、防洪值班等情况进行不间断检查,对脱岗、串岗现象严格纳入考核,情节特别严重的予以责任者记过、降级等行政处分。
2.提升业务素质做“实”:一是强化培训组织安排,培训部门在开展防洪培训时要科学安排、合理组织,培训对象的选择、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方式的拟定均要从人员结构、队伍素质、岗位职责等方面综合考虑。对直接从事和参与防洪工作的人员要优先着重培训,对岗位职责不同的人员要安排与其职责相近相关的培训内容,对接受能力不同的人员要采取最易于其掌握的培训方式。总之,培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避免同一本教材、同一个班次、同一种方式涵盖到不同受训群体。二是强化演练组织安排,第一方面是除了开展限速、封锁登销记等常规演练项目外,要结合实际,预想可能发生的各类水害、各种情况、各种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防洪实战演练,全面提高全员综合抢险能力,尤其是要针对包西铁路多发、易发的边坡溜塌、枕木悬空、路基下沉水害,模拟线路滑移、钢轨折断等情况特殊且后果严重的情况下的演练,提高全员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抢险能力。第二方面是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多部门联合抢险的演练,因为水害发生后,各系统、各部门人员都会参与抢险,容易造成现场混乱,降低抢修效率。通过多部门联合演练,可以有效提高干部职工的联动配合能力,这对大型水害抢险尤为重要。第三方面是每次抢险演练结束后,一定要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好的做法加以推广积累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演练的实效性。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防洪演练开展情况纳入奖励考核机制,加强监督、严格考核,坚决杜绝搞形式、走场的行为,全力确保演练取得实效。四是认真分析往年防洪抢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抢险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做到防洪地点“一处一案”,要将出现险情后的到达现场示意图、应急操作流程、物资供应、后勤保障等纳入预案,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
3.隐患排查整治抓“细”:一是提早动手、分片包保;结合秋检设备大检查,提早展开次年的防洪隐患排查工作,业务科室人员分片包保,车间、工区主管人员联合对桥路设备进行拉网式排查,真正做到上山下河,排查人员必须现场评估病害,描述病害类型、绘制病害草图、拍摄影像资料、提出复旧方案、预计发生费用,要求排查人员对病害情况签字确认,共同对检查结果负责。二是分类管理,确定措施;隐患排查结束后,排查人员各负其责,对排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建立“一处一档”管理,同时根据病害情况划分为三级分类管理,对影响行车安全或汛期可能发生水害的列为Ⅰ级管理,对暂不影响设备安全的较大病害列为Ⅱ管理,加强设备检查、观测,对较小的设备病害列为Ⅲ级管理,纳入桥路小型病害,当年予以安排处理。三是加大投入、消除隐患;为提高设备抗洪能力,第一方面是汛前开展“三沟两墙”清理、冲沟回填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排水通畅;第二方面是对Ⅱ、Ⅲ级病害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病害进一步扩大、恶化;第三方面是对Ⅰ级病害建立观测检查制度,协助铁路设计部门现场勘测,督促管理部门尽快方案审查,办理相关手续后立即实施,务必于汛前完成形成抗洪能力。
4.全线全员防洪共“和”:一是汛前防洪办与路外劳务抢险队伍、大型工程机械签订抢险协议,并与沿线水库签订联防协议,防洪办每半月与管内抢险队伍及大型机械业主联系一次,当发布降雨预警信息时必须联系一次,并做好联系记录,确保发生险情后能及时出动参加抢险。二是加大路外综治力度,净化铁路安全环境,采用宣传教育引导、日常检查制止等方式,减少铁路沿线施工队伍、地方群众的破坏行为,必要时向地方建设管理、安监、公安部门行函,请求政府协助制止,对已经对铁路防洪安全构成威胁的一时又无有效解决措施的弃土弃砟场、尾矿坝、山塘、水库等潜在隐患,一方面要制定防洪应急预案,落实日常及雨中检查监护措施。另一方面要同地方政府、沿线群众建立联劳协防机制,尤其是加强同隐患处所附近居民的联系,依靠沿线群众提供灾情、险情信息,对发现、汇报及时的有功人员给予相应奖励。三是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防洪积极性,形成全员防洪、资源同享的局面,最大程度的从内部挖掘资源,防洪办可根据雨情需要调动管段内的职工、物资、机具等资源,实现管内防洪力量的互为补充,也可临时征用干部员工车辆(按照市场价格予以结算),确保水害能够及时发现、快速抢修、安全开通,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5.科学技术防洪敢“创”:一是从完善监测装备入手,对灾害易发多发区段及短时突发性降雨常发区间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强化特殊地段防灾减灾力量,针对区间降雨而站区不降雨的现象,将已被更新换代的雨量监测系统利旧使用,安装到半道工区,从而增大雨量监测系统的覆盖面积;二是建立防洪微信群、QQ群,实现信息智能化传递,使现场水害信息传递更为方便、快捷、高效,为领导掌握病害情况、抢修指挥提供有力依据;三是与市场接轨,引入集监控、指挥、督查及图像即时传输于一体的防洪可视化对讲平台,实现信息可视化传递,引进防洪录音对讲系统、摄像手机等设备,提高铁路防洪装备的先进性;四是与省、市气象部门建立联系,依托卫星云图、气象专网等各种气象服务产品,提前掌握降雨范围、强度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发布暴雨预警,提前做好布防工作。
四、结束语
近年来,极端恶劣气候多变、新线设备抗洪能力不足、老线设备年久失修、铁路周边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包西铁路的防洪工作安全,也给沿线各单位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工务系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改进和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防洪管理思路和方法,才能更加顺利、更具实效地开展防洪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