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有人问我:曾国藩喝酒吗?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个性严肃内敛、持戒自律甚严、生活廉俭简朴的曾国藩,应该是与酒绝缘的。其实不然,曾国藩是喝酒的。
曾国藩出生于湘中一个贫穷的农业县——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荷叶塘。按照这个地方的民俗,家里凡有值得开心的事都要喝酒。
曾国藩的家境一般,人口多,粮食金贵,基本上没有看到他在家里喝酒的记载。但他确实能喝点酒。我统计了一下,道光十九年(他的日记是从这一年记起的),他日记里记载自己在外面“吃酒”“饮”酒的次数有二十一次。
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考中进士,回乡后作进京履职准备。道光十九年正月曾国藩到湘中衡阳、邵阳等地向曾氏宗亲拜年。名为拜年,其实是为自己筹措进京路费,相当于“打秋风”:十六日,“早饮姊婿家”。二十一日,“祠内经管请外姓人吃酒,四十余席”。
二月十八日,“在梓门桥,与朱尧阶当了田。然后与人踏青,返回后在彭明清家吃酒”。
三月初一,“早饮极三家。午饮,冠九兄弟为东”。
三月初二,“早饮通十、南五二母舅家”。
五月十六日,“早,饮宋于庭署内。午,饮家诚和二兄家”。
二十二日,“益能之婿欧阳敬斋生子匝月,邀余过饮”。
二十三日,“下半天,饮洲头”。
二十四日,“早,饮益能之兆安家。午,饮曾暄家”。
他的日记很简略,但是却很明白,包括在谁家吃饭、在谁家喝酒都记了下来。这一年当中,才喝了二十来次酒,看来,曾国藩对喝酒没有特别的嗜好,只是随当地风俗而已。没有办法,因为家境一般,为了进京的旅费,曾国藩也只得一路走来,一路喝酒,呈现给我们眼中的曾国藩,就是一介俗人而已。
道光二十年后,即曾国藩进京为官后,日记里依然不断地出现喝酒的记载。
道光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下半天,东麟堂来讲酒席”。东麟堂是老北京的饭庄,著名的八大堂之一,位于前门外樱桃斜街。既可办宴会,可以唱堂会,饭庄里不仅有桌椅,还有舞台和空场。此时,其父正在北京,大概是曾国藩打算在这里举行宴会请客。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曾国藩送好友梅霖生灵柩出城,到通州,等待中“回寓饮酒,更深始睡”。大概因为感逝伤怀,借酒浇愁。道光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到东兴居便饭,然后到琉璃厂买了几本书,再到湖广会馆,一个叫唐诗甫的友人邀请他喝酒,至二更尽了才散。
这些记载都表明曾国藩并不拒绝喝酒,和常人一样讲究尽兴。
曾国藩年轻时有很多坏习惯,比如吸烟。但是,从道光二十一年开始感觉到吸烟对人没有好处,“吃烟,口苦舌干,甚觉烟之有损无益,而刻不能离,恶湿居下,深以为恨。誓从今永禁吃烟,将水烟袋捶碎。因念世之吸食烟瘾者,岂不自知其然?不能立地放下屠刀,则终不能自拔耳”。除了戒烟之外,曾国藩一生还有很多戒,如戒房事不敬、戒多言、戒围棋、戒毁誉心等等,唯独没有提过要戒酒。相反,他从养生的角度提出,“三两杯可以活血”。
做了京官之后,曾国藩在逐步升迁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道光二十四年前,曾国藩意识到了自己酒后多言的毛病。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痛定思痛,开始在日记中致力于每天自我反省。十月初九的日记中写道:“酒食太菲,平日自奉不俭,至亲前反不致隆,何不加察也?”这一天,曾国藩父亲寿辰,曾国藩在家陪客。他反思自己:“处处不自检点,虽应酬稍繁,实由自新之志不痛切,故不觉放松耳。”几天后,自己生日,又检讨自己,“酒食较丰,而大人寿辰反菲,颠倒错谬。”责怪自己心不静,情志屡迁。第二天,汤海秋女儿纳采,曾国藩去赴宴时喝了酒。酒席过后,闲谈中说了不少游言。因此,这一天曾国藩反省颇多:“座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闻言尚怦然欲动,真可谓下流矣!”清苦的翰林生活曾国藩能忍受,但酒一入口便不免闻利心动,心性较高的曾国藩顿感卑鄙,这番省思当属很深刻了,然而,尽管如此,过二天又旧病复发。
二十四日他赴何绍基“饮约”,他又反省自己“座间太随和,绝无严肃之意。酒后,观人围棋,几欲攘臂代谋,屡惩屡忘,直不是人!”二十五日,冯树堂来家里做客,就约陈岱云一起来畅谈小酌。“二君皆有节制”,唯独自己却说话太多。十二月初九,“赴黄茀卿兄弟饮约”,说话仍失太多。十二月二十三日,到杜兰溪家饮约。“席间多戏言,无论乱德,即取尤招怨,岂可不察”。二十六日,冯树堂等人来家,其中冯氏久坐畅谈,“谓予有周旋语,相待不诚。诚伪最不可掩,则何益矣!予闻之,毛骨悚然。然比时,周旋语已不自记忆,疏而无忌,一至是耶?与树堂吃酒后,心略安贴”。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七,陈岱云来,留吃酒,二更方散。他反思自己:“于应酬小处计较,遂以小故引伸成忿,惩之不暇,而更引之,是引盗入室矣。”十一日,“旋走小珊家赴饮约,座间无静底意思”。
正月是传统的春节,曾国藩的应酬自然格外多,导致身体疲乏亏虚。正月十五日,“赴郭雨三饮约”。同一天,黄茀卿约饮,因为身体亏乏而不能去。但接下来,还是免不了赴约喝酒,他接连几天到龙翰臣、恽浚生、毛寄云、汤海秋、黄矩卿家喝酒,并且多言的老毛病还是不改:“赴张雨农饮约,席间,面谀人,有要誉的意思,语多谐谑,便涉轻佻,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也。”二月二十六日,“诗甫邀予与竺虔同至酒楼,比时不斩绝,后虽悔之无及矣。座中,心甚不乐,而强颜为欢。知天下小人之始其失足,亦如此也”。二十八日,至翰城处赴饮约,“席间放言,以取人悦,毫无忌惮,直不是人”。三月初五,至陈岱云家赴饮约,“语次屡有谐谑之言”。十二日,至东麟堂赴文小南饮约,“座间,失得之念形于颜色,人之视己,肺肝如见,耻孰甚焉”。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此不留情面的反省自责,二三年后,曾国藩酒后多言的毛病终有所收敛。此后,他的日记中就很少出现类似记载,慢慢养成他谨言的德行。
除了好友之外,曾国藩官场交际中也离不开酒。道光二十三年七月,离京赴四川担任乡试主考官,出差完毕,九月从成都返京,二十二日,行至新都县,县令张宜亭招游桂湖,早上在桂湖饮酒,晚上,州牧邀饮署中,二更才散。
能喝早酒,说明曾国藩酒量应该不差,俗话说,“早酒晚茶五更色,劝君千万来不得”。曾国藩身体本来就不好,却不拒早酒,这足够说明问题。而且,他还写下五首诗,诗中就提到了酒:“使君殊不俗,把酒竟茫然。”
如道光二十三年七月,曾国藩于大考中名列二等第一,升翰林院侍讲。他的朋友自然少不了借这件喜事一起喝酒。十五日,黎月乔、金可亭、陈岱云、龙翰城来,“小饮,至三更方散”。
第二天,“出门拜客,至东兴居小酌,未初方散”。
第三天,“同人索喜酒,因具酒食。”
第四天,为唐诗甫、金竺虔饯行,请客共七位。
第五天,“赴王翰臣饮约”。
第六天,“至汤海秋处小饮,子初归”。
第九天,再至汤海秋家赴饮约,二更尽散。
隔二天,“至熊秋白处赴饮约。座间,人尚谨饬,我独脱袍帽自放,未免失之野”。
二十八日,与四五好友至“朱廉甫处索酒纵谈,二更尽散”。
三十日,“傍晚,至何子贞处索酒,饮酣。三更归”。
如此密切的喝酒频率,除了偶尔的应酬外,基本上都是曾國藩和同道朋友的聚会。
曾国藩也曾醉过。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五,这一天是他女儿周岁,“吃面,不觉已醉”。吃面是民间过生日的一种习俗,席间也少不了酒,因而喝醉是正常的。但曾国藩醉酒的次数很罕见,原因就在于他从酒后多言的毛病中悟出了喝酒之道。
曾国藩的大弟弟曾国潢非常喜欢饮酒,曾国藩就在家书中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记》曰:清明在躬。吾人身心之间须有一种清气,使子弟饮其和,乡党熏其德,庶几积善可以致祥。饮酒太多,则气必昏浊;说话太多,则神必躁扰。弟于此二弊者皆不能免。欲葆清气,首贵饮酒有节,次贵说话不苟。”
相信“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曾国藩强调饮酒要有节制和品德,切忌酒后多言,否则,内心就会充满浑浊之气,而且神志也会变得浮躁不堪,不利修身养性。正所谓“饮酒小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凡事不能过度。
组建湘军、东征期间,曾国藩官场应酬之间,自然少不了喝酒。但是,曾国藩是绝不允许军中战时喝酒的。
曾国藩仕宦生涯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半,前一半为京官十四年,后一半作湘军统帅兼督抚十八年。无论何时,曾国藩都很重视人脉,“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而酒是结交人脉不可或缺的媒介。在京城时,曾国藩的朋友中就不乏喜欢喝酒之辈。作为文人士大夫的曾国藩,早年立下做一个好词臣之志,所以颇为重视自己的诗文,而且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因而,曾国藩生活中有酒,诗中同样有酒。而且,诗中写到酒的句子很多,不少还是名句:
今夕既相酢,明日还见招。(《杂诗九首》之二)
可怜繁华子,醉梦几时醒。(《杂诗九首》之三)
行酒烹肥羊,嘉宾填门外。(《杂诗九首》之八)
乡间昔相从,殷勤托诗酒。(《送吴荣楷之官浙江三首》之三》
一杯君强釂,无人解觞汝。(《送王子寿归荆州五首》之四)
曾国藩的诗中酒的意象少有悲观情绪,总体上充满一股积极向上、喜乐陶陶的感觉:
有书亦盈床,有沽亦盈盎。(《酬陈庆覃侍御》)
炙酒赪君颊,亦用沾我肠。(《送莫友芝》)
临歧不知报,努力干深杯。(《题彭旭诗集后即送其南归二首》之一)
“宴饮非吾欣,十招九不起。岂不耽群欢,未谙诺与唯。今日饮邵侯,婆娑办一喜。多因座上宾,可人非俗子。”这首诗中还不止一处涉及酒,还有“时作好事人,排荡诗酒理。尚想老醉翁,兹辰实揽揆。”“倾欢酌家酿,灯火照狂愚。”
作为南方人生活在北方,曾国藩诗中的酒更多一股暖意:
忽逢良友相镌磨,有似酒狂得史佐。隔日一见欢未阑,鼓缶鸣筝唱复和。(《送杨春皆归》)
劝君把酒持双螯,百年烂醉拼嬉遨。(《题毛西垣诗集后即送之归巴陵五首》)
金盘银盏有时灰,得不垂顾瓶与罍。(同上)
诗老餐冰老更臞,倾身谋醉一钱无。当时酒徒相馈饷,至今遗墨何清腴。(《题顾南雅先生画梅应何子贞》)
长安风寒秋气高,离筵酒暖日色暮。(《送黎樾乔侍御南归六首》)
不管是送别的诗还是写给好友的诗,酒似乎也是曾国藩钟情的一种媒介:“岂知今日还相逢,席地帷天共一酌。与君办醉千亿场,谁道人间有纰错。”(《喜筠仙至即题其诗集后》)“送君无酒为君歌,杨花如海奈愁何。”(《送凌九归》)
曾国藩的至交中有郭嵩焘(字筠仙)、刘蓉、冯树堂、周荇农等,这些人都是喜欢喝点酒的。刘蓉是自始不参加科举,郭、冯、周多次科场不第。有一年,三人同时出场,听说三人都没有被取录,曾国藩为了开导他们就写诗慰勉:“为君广沽软脚酒,泥污不洗且衔杯。”不久结果公布,其实三人同时录取。曾国藩异常兴奋,又作诗贺喜:“升沉变迁不可必,今日一乐聊千杯。”
类似这样借酒来表达高兴的心情,在曾国藩的诗中也是很常见的:
江乡好风景,话向酒杯前。(《送王少鹤》)
春风一杯酒,旧雨十年情。(《送金竺虔之官闽中》)
尊前瓦注曾千局,脚底红尘即九州。(《岁暮杂感》)
径求名酒一千斛,轰醉王城百不知。(《漫与》) 妙高峰上攜谁步,爱晚亭边醉几回。(《温甫读书城南寄示二首》之二)
送君此去风前酒,忆我当时月夜舟。(《失题四道》之四)
放歌一吊田横岛,酾酒还临乐毅城。(《读吴南屏送毛西垣之即墨长歌即题其集》)
在诗中,曾国藩的“劝酒”功夫也相当不错:
昔我持此语冯生,沉饮深觥岂辞痛。郭生酒后犹激昂,往往新篇发嘲讽。(《酬岷樵》)
豚蹄果遂篝车祝,一笑取醉三百杯。(《憩红诗课戏题一诗于后》)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送凌十一归长沙五首》之一)
世事痴聋不复问,典衣取酒乐陶陶。(《送谢果堂前辈归江南》)
边关十月雪黏天,劝生为我尽一杯。(《答李生》)
宁知沧桑阅百变,复此对持掌中杯。苍天可补河可塞,只有好怀不易开。努力且谋千日醉,高谈巢燧讫有邰。(《赠吴南屏》)
鹿鸣歌旨酒,滴滴入君唇。(《得筠仙书并诗却寄六首》之三)
即使是打下金陵克成大功后遇到朝廷的苛责、四方的流言,倍感压力的曾国藩依然保持着一种开朗的心态。特别是九弟曾国荃(字沅甫)百战艰辛、历时二年多拿下金陵,立了首功,人逢喜事,“湿毒十愈其七”,他连续三天(初十、十一、十二日)“戏酒宴客,每日百余席,沅应酬周到,不以为苦”。曾国藩非常欣慰地给家中大弟国潢写信,为九弟感到高兴。在九弟四十一岁生日到来之际,曾国藩不无动情地给他一口气赋诗十三首庆贺,诗中的酒更添了无限的关怀:
九载艰难下百城,漫天箕口复纵横。
今朝一酌黄花酒,始与阿连庆更生。(《沅甫弟四十一初度》之一)
童稚温温无险巇,酒人浩浩少猜疑。
与君同讲长生诀,且学婴儿中酒时。(《沅甫弟四十一初度》之十三)
前一首祝贺曾老九九载艰难立大功,劝他不必在乎各种流言,胸襟开阔一些,杯酒释块垒。后一首则劝曾老九要学会难得糊涂,学婴儿的天真和酒人的浩荡,摒去烦忧,重视养生,以利健康长寿。这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于诗中酒表达得非常舒服熨帖。
自古文人离不开诗和酒,曾国藩虽是湘军统帅,本质上也是一介文人、儒生,读他诗中的酒的意象,不得不感叹尽管他一生坎坷、长时间过的是苦行僧般的军旅和官场生活,但其实不乏进取向上的乐观精神。时隔两百年来,不能不相信他的成功与保持这种谨慎乐观的心态有关。酒中见人品,信哉!我们从中看到了曾国藩不为人知的乐观潇洒豁达的另一面。
浊酒一杯“打秋风”
曾国藩出生于湘中一个贫穷的农业县——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荷叶塘。按照这个地方的民俗,家里凡有值得开心的事都要喝酒。
曾国藩的家境一般,人口多,粮食金贵,基本上没有看到他在家里喝酒的记载。但他确实能喝点酒。我统计了一下,道光十九年(他的日记是从这一年记起的),他日记里记载自己在外面“吃酒”“饮”酒的次数有二十一次。
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考中进士,回乡后作进京履职准备。道光十九年正月曾国藩到湘中衡阳、邵阳等地向曾氏宗亲拜年。名为拜年,其实是为自己筹措进京路费,相当于“打秋风”:十六日,“早饮姊婿家”。二十一日,“祠内经管请外姓人吃酒,四十余席”。
二月十八日,“在梓门桥,与朱尧阶当了田。然后与人踏青,返回后在彭明清家吃酒”。
三月初一,“早饮极三家。午饮,冠九兄弟为东”。
三月初二,“早饮通十、南五二母舅家”。
五月十六日,“早,饮宋于庭署内。午,饮家诚和二兄家”。
二十二日,“益能之婿欧阳敬斋生子匝月,邀余过饮”。
二十三日,“下半天,饮洲头”。
二十四日,“早,饮益能之兆安家。午,饮曾暄家”。
他的日记很简略,但是却很明白,包括在谁家吃饭、在谁家喝酒都记了下来。这一年当中,才喝了二十来次酒,看来,曾国藩对喝酒没有特别的嗜好,只是随当地风俗而已。没有办法,因为家境一般,为了进京的旅费,曾国藩也只得一路走来,一路喝酒,呈现给我们眼中的曾国藩,就是一介俗人而已。
道光二十年后,即曾国藩进京为官后,日记里依然不断地出现喝酒的记载。
道光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下半天,东麟堂来讲酒席”。东麟堂是老北京的饭庄,著名的八大堂之一,位于前门外樱桃斜街。既可办宴会,可以唱堂会,饭庄里不仅有桌椅,还有舞台和空场。此时,其父正在北京,大概是曾国藩打算在这里举行宴会请客。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曾国藩送好友梅霖生灵柩出城,到通州,等待中“回寓饮酒,更深始睡”。大概因为感逝伤怀,借酒浇愁。道光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到东兴居便饭,然后到琉璃厂买了几本书,再到湖广会馆,一个叫唐诗甫的友人邀请他喝酒,至二更尽了才散。
这些记载都表明曾国藩并不拒绝喝酒,和常人一样讲究尽兴。
修德,以戒酒后多言為着力点
曾国藩年轻时有很多坏习惯,比如吸烟。但是,从道光二十一年开始感觉到吸烟对人没有好处,“吃烟,口苦舌干,甚觉烟之有损无益,而刻不能离,恶湿居下,深以为恨。誓从今永禁吃烟,将水烟袋捶碎。因念世之吸食烟瘾者,岂不自知其然?不能立地放下屠刀,则终不能自拔耳”。除了戒烟之外,曾国藩一生还有很多戒,如戒房事不敬、戒多言、戒围棋、戒毁誉心等等,唯独没有提过要戒酒。相反,他从养生的角度提出,“三两杯可以活血”。
做了京官之后,曾国藩在逐步升迁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道光二十四年前,曾国藩意识到了自己酒后多言的毛病。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痛定思痛,开始在日记中致力于每天自我反省。十月初九的日记中写道:“酒食太菲,平日自奉不俭,至亲前反不致隆,何不加察也?”这一天,曾国藩父亲寿辰,曾国藩在家陪客。他反思自己:“处处不自检点,虽应酬稍繁,实由自新之志不痛切,故不觉放松耳。”几天后,自己生日,又检讨自己,“酒食较丰,而大人寿辰反菲,颠倒错谬。”责怪自己心不静,情志屡迁。第二天,汤海秋女儿纳采,曾国藩去赴宴时喝了酒。酒席过后,闲谈中说了不少游言。因此,这一天曾国藩反省颇多:“座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闻言尚怦然欲动,真可谓下流矣!”清苦的翰林生活曾国藩能忍受,但酒一入口便不免闻利心动,心性较高的曾国藩顿感卑鄙,这番省思当属很深刻了,然而,尽管如此,过二天又旧病复发。
二十四日他赴何绍基“饮约”,他又反省自己“座间太随和,绝无严肃之意。酒后,观人围棋,几欲攘臂代谋,屡惩屡忘,直不是人!”二十五日,冯树堂来家里做客,就约陈岱云一起来畅谈小酌。“二君皆有节制”,唯独自己却说话太多。十二月初九,“赴黄茀卿兄弟饮约”,说话仍失太多。十二月二十三日,到杜兰溪家饮约。“席间多戏言,无论乱德,即取尤招怨,岂可不察”。二十六日,冯树堂等人来家,其中冯氏久坐畅谈,“谓予有周旋语,相待不诚。诚伪最不可掩,则何益矣!予闻之,毛骨悚然。然比时,周旋语已不自记忆,疏而无忌,一至是耶?与树堂吃酒后,心略安贴”。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七,陈岱云来,留吃酒,二更方散。他反思自己:“于应酬小处计较,遂以小故引伸成忿,惩之不暇,而更引之,是引盗入室矣。”十一日,“旋走小珊家赴饮约,座间无静底意思”。
正月是传统的春节,曾国藩的应酬自然格外多,导致身体疲乏亏虚。正月十五日,“赴郭雨三饮约”。同一天,黄茀卿约饮,因为身体亏乏而不能去。但接下来,还是免不了赴约喝酒,他接连几天到龙翰臣、恽浚生、毛寄云、汤海秋、黄矩卿家喝酒,并且多言的老毛病还是不改:“赴张雨农饮约,席间,面谀人,有要誉的意思,语多谐谑,便涉轻佻,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也。”二月二十六日,“诗甫邀予与竺虔同至酒楼,比时不斩绝,后虽悔之无及矣。座中,心甚不乐,而强颜为欢。知天下小人之始其失足,亦如此也”。二十八日,至翰城处赴饮约,“席间放言,以取人悦,毫无忌惮,直不是人”。三月初五,至陈岱云家赴饮约,“语次屡有谐谑之言”。十二日,至东麟堂赴文小南饮约,“座间,失得之念形于颜色,人之视己,肺肝如见,耻孰甚焉”。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此不留情面的反省自责,二三年后,曾国藩酒后多言的毛病终有所收敛。此后,他的日记中就很少出现类似记载,慢慢养成他谨言的德行。
饮酒小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除了好友之外,曾国藩官场交际中也离不开酒。道光二十三年七月,离京赴四川担任乡试主考官,出差完毕,九月从成都返京,二十二日,行至新都县,县令张宜亭招游桂湖,早上在桂湖饮酒,晚上,州牧邀饮署中,二更才散。
能喝早酒,说明曾国藩酒量应该不差,俗话说,“早酒晚茶五更色,劝君千万来不得”。曾国藩身体本来就不好,却不拒早酒,这足够说明问题。而且,他还写下五首诗,诗中就提到了酒:“使君殊不俗,把酒竟茫然。”
如道光二十三年七月,曾国藩于大考中名列二等第一,升翰林院侍讲。他的朋友自然少不了借这件喜事一起喝酒。十五日,黎月乔、金可亭、陈岱云、龙翰城来,“小饮,至三更方散”。
第二天,“出门拜客,至东兴居小酌,未初方散”。
第三天,“同人索喜酒,因具酒食。”
第四天,为唐诗甫、金竺虔饯行,请客共七位。
第五天,“赴王翰臣饮约”。
第六天,“至汤海秋处小饮,子初归”。
第九天,再至汤海秋家赴饮约,二更尽散。
隔二天,“至熊秋白处赴饮约。座间,人尚谨饬,我独脱袍帽自放,未免失之野”。
二十八日,与四五好友至“朱廉甫处索酒纵谈,二更尽散”。
三十日,“傍晚,至何子贞处索酒,饮酣。三更归”。
如此密切的喝酒频率,除了偶尔的应酬外,基本上都是曾國藩和同道朋友的聚会。
曾国藩也曾醉过。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五,这一天是他女儿周岁,“吃面,不觉已醉”。吃面是民间过生日的一种习俗,席间也少不了酒,因而喝醉是正常的。但曾国藩醉酒的次数很罕见,原因就在于他从酒后多言的毛病中悟出了喝酒之道。
曾国藩的大弟弟曾国潢非常喜欢饮酒,曾国藩就在家书中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记》曰:清明在躬。吾人身心之间须有一种清气,使子弟饮其和,乡党熏其德,庶几积善可以致祥。饮酒太多,则气必昏浊;说话太多,则神必躁扰。弟于此二弊者皆不能免。欲葆清气,首贵饮酒有节,次贵说话不苟。”
相信“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曾国藩强调饮酒要有节制和品德,切忌酒后多言,否则,内心就会充满浑浊之气,而且神志也会变得浮躁不堪,不利修身养性。正所谓“饮酒小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凡事不能过度。
组建湘军、东征期间,曾国藩官场应酬之间,自然少不了喝酒。但是,曾国藩是绝不允许军中战时喝酒的。
一杯劝君且欢喜
曾国藩仕宦生涯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半,前一半为京官十四年,后一半作湘军统帅兼督抚十八年。无论何时,曾国藩都很重视人脉,“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而酒是结交人脉不可或缺的媒介。在京城时,曾国藩的朋友中就不乏喜欢喝酒之辈。作为文人士大夫的曾国藩,早年立下做一个好词臣之志,所以颇为重视自己的诗文,而且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因而,曾国藩生活中有酒,诗中同样有酒。而且,诗中写到酒的句子很多,不少还是名句:
今夕既相酢,明日还见招。(《杂诗九首》之二)
可怜繁华子,醉梦几时醒。(《杂诗九首》之三)
行酒烹肥羊,嘉宾填门外。(《杂诗九首》之八)
乡间昔相从,殷勤托诗酒。(《送吴荣楷之官浙江三首》之三》
一杯君强釂,无人解觞汝。(《送王子寿归荆州五首》之四)
曾国藩的诗中酒的意象少有悲观情绪,总体上充满一股积极向上、喜乐陶陶的感觉:
有书亦盈床,有沽亦盈盎。(《酬陈庆覃侍御》)
炙酒赪君颊,亦用沾我肠。(《送莫友芝》)
临歧不知报,努力干深杯。(《题彭旭诗集后即送其南归二首》之一)
“宴饮非吾欣,十招九不起。岂不耽群欢,未谙诺与唯。今日饮邵侯,婆娑办一喜。多因座上宾,可人非俗子。”这首诗中还不止一处涉及酒,还有“时作好事人,排荡诗酒理。尚想老醉翁,兹辰实揽揆。”“倾欢酌家酿,灯火照狂愚。”
作为南方人生活在北方,曾国藩诗中的酒更多一股暖意:
忽逢良友相镌磨,有似酒狂得史佐。隔日一见欢未阑,鼓缶鸣筝唱复和。(《送杨春皆归》)
劝君把酒持双螯,百年烂醉拼嬉遨。(《题毛西垣诗集后即送之归巴陵五首》)
金盘银盏有时灰,得不垂顾瓶与罍。(同上)
诗老餐冰老更臞,倾身谋醉一钱无。当时酒徒相馈饷,至今遗墨何清腴。(《题顾南雅先生画梅应何子贞》)
长安风寒秋气高,离筵酒暖日色暮。(《送黎樾乔侍御南归六首》)
不管是送别的诗还是写给好友的诗,酒似乎也是曾国藩钟情的一种媒介:“岂知今日还相逢,席地帷天共一酌。与君办醉千亿场,谁道人间有纰错。”(《喜筠仙至即题其诗集后》)“送君无酒为君歌,杨花如海奈愁何。”(《送凌九归》)
曾国藩的至交中有郭嵩焘(字筠仙)、刘蓉、冯树堂、周荇农等,这些人都是喜欢喝点酒的。刘蓉是自始不参加科举,郭、冯、周多次科场不第。有一年,三人同时出场,听说三人都没有被取录,曾国藩为了开导他们就写诗慰勉:“为君广沽软脚酒,泥污不洗且衔杯。”不久结果公布,其实三人同时录取。曾国藩异常兴奋,又作诗贺喜:“升沉变迁不可必,今日一乐聊千杯。”
类似这样借酒来表达高兴的心情,在曾国藩的诗中也是很常见的:
江乡好风景,话向酒杯前。(《送王少鹤》)
春风一杯酒,旧雨十年情。(《送金竺虔之官闽中》)
尊前瓦注曾千局,脚底红尘即九州。(《岁暮杂感》)
径求名酒一千斛,轰醉王城百不知。(《漫与》) 妙高峰上攜谁步,爱晚亭边醉几回。(《温甫读书城南寄示二首》之二)
送君此去风前酒,忆我当时月夜舟。(《失题四道》之四)
放歌一吊田横岛,酾酒还临乐毅城。(《读吴南屏送毛西垣之即墨长歌即题其集》)
在诗中,曾国藩的“劝酒”功夫也相当不错:
昔我持此语冯生,沉饮深觥岂辞痛。郭生酒后犹激昂,往往新篇发嘲讽。(《酬岷樵》)
豚蹄果遂篝车祝,一笑取醉三百杯。(《憩红诗课戏题一诗于后》)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送凌十一归长沙五首》之一)
世事痴聋不复问,典衣取酒乐陶陶。(《送谢果堂前辈归江南》)
边关十月雪黏天,劝生为我尽一杯。(《答李生》)
宁知沧桑阅百变,复此对持掌中杯。苍天可补河可塞,只有好怀不易开。努力且谋千日醉,高谈巢燧讫有邰。(《赠吴南屏》)
鹿鸣歌旨酒,滴滴入君唇。(《得筠仙书并诗却寄六首》之三)
即使是打下金陵克成大功后遇到朝廷的苛责、四方的流言,倍感压力的曾国藩依然保持着一种开朗的心态。特别是九弟曾国荃(字沅甫)百战艰辛、历时二年多拿下金陵,立了首功,人逢喜事,“湿毒十愈其七”,他连续三天(初十、十一、十二日)“戏酒宴客,每日百余席,沅应酬周到,不以为苦”。曾国藩非常欣慰地给家中大弟国潢写信,为九弟感到高兴。在九弟四十一岁生日到来之际,曾国藩不无动情地给他一口气赋诗十三首庆贺,诗中的酒更添了无限的关怀:
九载艰难下百城,漫天箕口复纵横。
今朝一酌黄花酒,始与阿连庆更生。(《沅甫弟四十一初度》之一)
童稚温温无险巇,酒人浩浩少猜疑。
与君同讲长生诀,且学婴儿中酒时。(《沅甫弟四十一初度》之十三)
前一首祝贺曾老九九载艰难立大功,劝他不必在乎各种流言,胸襟开阔一些,杯酒释块垒。后一首则劝曾老九要学会难得糊涂,学婴儿的天真和酒人的浩荡,摒去烦忧,重视养生,以利健康长寿。这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于诗中酒表达得非常舒服熨帖。
自古文人离不开诗和酒,曾国藩虽是湘军统帅,本质上也是一介文人、儒生,读他诗中的酒的意象,不得不感叹尽管他一生坎坷、长时间过的是苦行僧般的军旅和官场生活,但其实不乏进取向上的乐观精神。时隔两百年来,不能不相信他的成功与保持这种谨慎乐观的心态有关。酒中见人品,信哉!我们从中看到了曾国藩不为人知的乐观潇洒豁达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