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不能应景,需要深耕细作,劳动教育也是如此。德育管理以劳动教育为重,推进习惯养成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方式之一。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光荣、艰辛和快乐,北湖小学以“和”文化品牌为核心,将劳动教育作为养成教育深入开展的重要内容,以两个“结合”为主要思路:一是与学校和谐教育办学理念相结合;二是与德育特色活动项目相结合,着力打造与学校办学特色相融的劳动教育。
一、以“和·雅”文化塑形劳动育人本色
结合学校和谐教育办学理念及“和雅德育”育人目标,学校量身打造了以“天人合一,人事相和”为宗旨的“新劳动教育”理念,尝试通过劳动教育唤醒学生对自然、对劳动、对他人的爱,让学生的双手变得灵巧,智力得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善学、雅行、健美的新型社会小公民。整体构思劳动教育工作,注重凸显综合性与统领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
把握劳动教育中的“向”。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涵之一。它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关系交错纷繁,先后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分离到融合的历史演进。如今,劳动教育实现了质性飞跃,要求学校以劳动教育实践为基础实现综合育人目标。劳动教育首先从强化、转变班主任团队的劳动教育观念入手,组织教师学习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帮助教师明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主要任务,提供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多样的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班级劳动教育有方向。同时,在组织常规班主任管理学习分享中,专设劳动教育主题的讨论交流。如,以“让垃圾回家”的保洁教育为例,教师在交流讨论中得出以下教学策略:“细化每一个步骤,指导要有方法”“设置岗位,广泛封官,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案例引路、经验分享等方式,帮助教师认识劳动教育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
挖掘劳动教育中的“新”。劳动教育需要把握好方向,以文化为其塑形,以创新召唤其中蕴涵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劳动教育的“新”注重在特色劳动课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班级特色课程的实施为例,通过泥塑、手工编织等传统劳技訓练,鼓励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而且在具体内容和实践动手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如,在超轻黏土的设计创作中,引入“我心中的三国英雄”这一主题;以“手有千千结”为主题,由学生示范引领,进行中国结的编织练习;设计手脑并用的七巧板课程,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感受数学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新”注重抓住节点活动融入时代多元能力因子。以“别样中秋创意秀”活动为例,坚持每年开展创意动手做活动,通过亲子合作形式,吸引学生和家庭参加,为劳动教育注入灵动、和谐的育人因子。一件件用月饼盒制作的精美作品中,有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情境类创作,也有以废旧物品再利用为主的环保型作品,通过手脑并用,在玩中做、做中学,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尽情施展,引导学生感受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幸福感。
二、以“乐·雅”目标推进劳动教育深入
劳动教育需要整体规划内容,序列推进执行,以活动为抓手增加其趣味性,以劳增智,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和光荣。在具体实施劳动教育工作时,强化基础性与序列化,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
规整劳动教育中的“序”。按照自我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细化劳动教育的训练点。可以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好值日生”“捡起身边的一张纸”等自我劳动教育训练为主;也可以从自我劳动教育入手,发现学生中自我劳动教育出现的薄弱点,重行为偏差的调整,矫正不良劳动习惯,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同时,借助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加强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服务,分年段推进。按照“劳心怡情”“劳力增智”“劳神成性”等思路设计各类劳动主题活动,鼓励教师设计劳动教育菜单,使得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身上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发生。
提炼劳动教育中的“乐”。劳动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离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智力的发展、体魄的强健都只能算是缘木求鱼。有人说:“没有亲近过土地的孩子,就没有幸福的童年。”所以,学校在设计研学、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欣赏田园、实践农耕、感知和谐,在认知新奇植物的同时,了解现代科技农业,感受田园、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体验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农耕活动,增强勤劳坚定、与人合作的和谐共生之道。
三、以“洁·雅”常规召唤劳动教育落地
劳动教育需要落地,刻在育人工作中最深刻的烙印就是主动性与常态化,让劳动教育最终成为一种习得,落地生根。
撬动知行合一中的“效”。让各类活动对接课程,通过“短课授法 校内实践 校外延伸”的方式开展每日“洒扫应对”课程,让“洁·雅”劳动主题教育成为常态。以班级为单位,通过10分钟晨会短课点拨交流方法,带领学生在校内实践体验劳动操作过程,将形式多样的劳作活动延伸到家庭乃至社区之中。落实“一日三扫”,坚持常规大扫除,人人参与、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谐而美好。洒扫教育自古有之,从最简单、最常态的教育、实践入手,将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在知行合一中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责任感。
拓展劳动教育中的“场”。教育需要合力,劳动教育的落实更是需要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全域劳动”的场域。家庭劳动历练耐久性。周末作业中增加了“劳动作业”。各班坚持布置劳动作业,召开“我向家长学本领”的班会。社会劳动历练自觉性。重阳日,走进老年公寓;无车日,到学校附近的地铁站,整理、清洁共享单车,留下最美的劳动身影。这就是劳动教育成效的辐射,孝亲、敬老,责任、担当……劳动教育的场域在扩大,劳动带来的成效在延展。
积攒劳动评价中的“赞”。多元评价助力劳动教育落地。学校通过榜样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奖励性评价、反复性评价,建立督导、评价机制,期待长期坚持后逐步形成带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文化。一是常规校务巡查,校广播室及时播报日常劳动情况;卫生值勤队的学生坚持检查各班教室保洁和包干区清洁,将劳动教育贯穿养成教育的每一天。二是常规星级评比,通过“和雅清洁班级”和“和雅文明班级”等荣誉称号的授予,加大对劳动表现出色的班级和个人的表彰力度,将劳动教育辐射养成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三是特色“明星评比”,开展“寻找最亮的劳动之星”等评比活动,落实“一人一岗”,通过各种评价形式寻找劳动榜样,分享劳动心得,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素养提升的过程中。
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贯通全程、受益终身,是核心素养提升的最佳打开方式。笔者坚信,唯有深耕细作,方可让劳动教育浸润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历程,为学生的素养提升打好底色。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北湖小学)
责任编辑
一、以“和·雅”文化塑形劳动育人本色
结合学校和谐教育办学理念及“和雅德育”育人目标,学校量身打造了以“天人合一,人事相和”为宗旨的“新劳动教育”理念,尝试通过劳动教育唤醒学生对自然、对劳动、对他人的爱,让学生的双手变得灵巧,智力得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善学、雅行、健美的新型社会小公民。整体构思劳动教育工作,注重凸显综合性与统领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
把握劳动教育中的“向”。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涵之一。它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关系交错纷繁,先后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分离到融合的历史演进。如今,劳动教育实现了质性飞跃,要求学校以劳动教育实践为基础实现综合育人目标。劳动教育首先从强化、转变班主任团队的劳动教育观念入手,组织教师学习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帮助教师明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主要任务,提供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多样的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班级劳动教育有方向。同时,在组织常规班主任管理学习分享中,专设劳动教育主题的讨论交流。如,以“让垃圾回家”的保洁教育为例,教师在交流讨论中得出以下教学策略:“细化每一个步骤,指导要有方法”“设置岗位,广泛封官,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案例引路、经验分享等方式,帮助教师认识劳动教育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
挖掘劳动教育中的“新”。劳动教育需要把握好方向,以文化为其塑形,以创新召唤其中蕴涵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劳动教育的“新”注重在特色劳动课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班级特色课程的实施为例,通过泥塑、手工编织等传统劳技訓练,鼓励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而且在具体内容和实践动手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如,在超轻黏土的设计创作中,引入“我心中的三国英雄”这一主题;以“手有千千结”为主题,由学生示范引领,进行中国结的编织练习;设计手脑并用的七巧板课程,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感受数学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新”注重抓住节点活动融入时代多元能力因子。以“别样中秋创意秀”活动为例,坚持每年开展创意动手做活动,通过亲子合作形式,吸引学生和家庭参加,为劳动教育注入灵动、和谐的育人因子。一件件用月饼盒制作的精美作品中,有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情境类创作,也有以废旧物品再利用为主的环保型作品,通过手脑并用,在玩中做、做中学,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尽情施展,引导学生感受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幸福感。
二、以“乐·雅”目标推进劳动教育深入
劳动教育需要整体规划内容,序列推进执行,以活动为抓手增加其趣味性,以劳增智,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和光荣。在具体实施劳动教育工作时,强化基础性与序列化,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
规整劳动教育中的“序”。按照自我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细化劳动教育的训练点。可以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好值日生”“捡起身边的一张纸”等自我劳动教育训练为主;也可以从自我劳动教育入手,发现学生中自我劳动教育出现的薄弱点,重行为偏差的调整,矫正不良劳动习惯,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同时,借助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加强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服务,分年段推进。按照“劳心怡情”“劳力增智”“劳神成性”等思路设计各类劳动主题活动,鼓励教师设计劳动教育菜单,使得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身上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发生。
提炼劳动教育中的“乐”。劳动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离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智力的发展、体魄的强健都只能算是缘木求鱼。有人说:“没有亲近过土地的孩子,就没有幸福的童年。”所以,学校在设计研学、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欣赏田园、实践农耕、感知和谐,在认知新奇植物的同时,了解现代科技农业,感受田园、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体验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农耕活动,增强勤劳坚定、与人合作的和谐共生之道。
三、以“洁·雅”常规召唤劳动教育落地
劳动教育需要落地,刻在育人工作中最深刻的烙印就是主动性与常态化,让劳动教育最终成为一种习得,落地生根。
撬动知行合一中的“效”。让各类活动对接课程,通过“短课授法 校内实践 校外延伸”的方式开展每日“洒扫应对”课程,让“洁·雅”劳动主题教育成为常态。以班级为单位,通过10分钟晨会短课点拨交流方法,带领学生在校内实践体验劳动操作过程,将形式多样的劳作活动延伸到家庭乃至社区之中。落实“一日三扫”,坚持常规大扫除,人人参与、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谐而美好。洒扫教育自古有之,从最简单、最常态的教育、实践入手,将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在知行合一中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责任感。
拓展劳动教育中的“场”。教育需要合力,劳动教育的落实更是需要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全域劳动”的场域。家庭劳动历练耐久性。周末作业中增加了“劳动作业”。各班坚持布置劳动作业,召开“我向家长学本领”的班会。社会劳动历练自觉性。重阳日,走进老年公寓;无车日,到学校附近的地铁站,整理、清洁共享单车,留下最美的劳动身影。这就是劳动教育成效的辐射,孝亲、敬老,责任、担当……劳动教育的场域在扩大,劳动带来的成效在延展。
积攒劳动评价中的“赞”。多元评价助力劳动教育落地。学校通过榜样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奖励性评价、反复性评价,建立督导、评价机制,期待长期坚持后逐步形成带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文化。一是常规校务巡查,校广播室及时播报日常劳动情况;卫生值勤队的学生坚持检查各班教室保洁和包干区清洁,将劳动教育贯穿养成教育的每一天。二是常规星级评比,通过“和雅清洁班级”和“和雅文明班级”等荣誉称号的授予,加大对劳动表现出色的班级和个人的表彰力度,将劳动教育辐射养成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三是特色“明星评比”,开展“寻找最亮的劳动之星”等评比活动,落实“一人一岗”,通过各种评价形式寻找劳动榜样,分享劳动心得,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素养提升的过程中。
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贯通全程、受益终身,是核心素养提升的最佳打开方式。笔者坚信,唯有深耕细作,方可让劳动教育浸润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历程,为学生的素养提升打好底色。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北湖小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