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要求表明传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的语文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对此教师还应在语文课堂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气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气息;课堂构建
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既能够使课堂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養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在素质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师也意识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课堂中采取了有效地方式进行渗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还不成熟,所以在教师渗透的同时,学生并不能充分地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人文素养的渗透方式进行研究,以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思维模式,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挖掘教材因素,激发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维护,对人类遗留下的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在语文课堂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并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设立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采取有效地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
比如:《精卫填海》是一篇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神话故事,在进行授课之前,笔者设立了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勇敢,并培养学生做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不畏艰险的人。”作为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后用自己的话对文章进行叙述,其次通过启发法,要求学生回答:“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能够将大海填平吗?”由此引发学生思考精卫的行为和精神。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突出教学主题,向学生渗透精卫勇敢、善良、顽强等品质,并呼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通过名篇阅读,感受人文气息
人文精神蕴含在文学作品当中,并会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情感的诵读或演绎文学经典,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作品熏陶的同时体验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作者或文中人物内心的情感。因此,在名篇阅读教学中,教师切忌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方法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词语、句子、语法的讲解,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感受作品最真切的感情和所突出的价值观,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美好的品格和正确的思想。
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讲述了1941年日军向我国晋察冀根据地狼牙山大举进犯时,七连六班战士为了完成掩护撤退任务,与日军激烈开战,并成功将敌人引入狼牙山,完成掩护任务的故事。这篇文章充分地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人不畏牺牲、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使学生学习这种精神,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将文章排练为剧本进行表演,这么做能够使学生进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情绪当中,充分地体会五个战士面对敌军的愤怒和勇敢,并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开展课外实践,渗透人文教育
课外实践是语文教学的补充,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之余,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文精神,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地态度,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人文收获和启发。
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开展主题演讲比赛,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哪些行为是爱国的,哪些行为是不爱国的,并说明爱国的重要性。通过这一活动,能够有效地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做一个以国家为骄傲的人。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家长的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在博物馆中结合具体的作品,向学生传递相应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再比如: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环境向学生渗透人文教育,即:在板报上写和画一些与尊老爱幼、诚实友善、自强不息等传统文化精神为主题的内容,对学生的内心进行潜在影响等等。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的培养,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同时拥有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再谈充满人文气息的小学语文课堂建构[J].新课程研究,2019(15):33-34.
[2]傅春燕.如何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8(31):74-75.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气息;课堂构建
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既能够使课堂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養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在素质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师也意识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课堂中采取了有效地方式进行渗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还不成熟,所以在教师渗透的同时,学生并不能充分地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人文素养的渗透方式进行研究,以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思维模式,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挖掘教材因素,激发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维护,对人类遗留下的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在语文课堂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并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设立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采取有效地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
比如:《精卫填海》是一篇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神话故事,在进行授课之前,笔者设立了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勇敢,并培养学生做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不畏艰险的人。”作为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后用自己的话对文章进行叙述,其次通过启发法,要求学生回答:“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能够将大海填平吗?”由此引发学生思考精卫的行为和精神。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突出教学主题,向学生渗透精卫勇敢、善良、顽强等品质,并呼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通过名篇阅读,感受人文气息
人文精神蕴含在文学作品当中,并会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情感的诵读或演绎文学经典,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作品熏陶的同时体验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作者或文中人物内心的情感。因此,在名篇阅读教学中,教师切忌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方法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词语、句子、语法的讲解,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感受作品最真切的感情和所突出的价值观,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美好的品格和正确的思想。
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讲述了1941年日军向我国晋察冀根据地狼牙山大举进犯时,七连六班战士为了完成掩护撤退任务,与日军激烈开战,并成功将敌人引入狼牙山,完成掩护任务的故事。这篇文章充分地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人不畏牺牲、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使学生学习这种精神,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将文章排练为剧本进行表演,这么做能够使学生进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情绪当中,充分地体会五个战士面对敌军的愤怒和勇敢,并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开展课外实践,渗透人文教育
课外实践是语文教学的补充,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之余,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文精神,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地态度,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人文收获和启发。
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开展主题演讲比赛,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哪些行为是爱国的,哪些行为是不爱国的,并说明爱国的重要性。通过这一活动,能够有效地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做一个以国家为骄傲的人。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家长的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在博物馆中结合具体的作品,向学生传递相应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再比如: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环境向学生渗透人文教育,即:在板报上写和画一些与尊老爱幼、诚实友善、自强不息等传统文化精神为主题的内容,对学生的内心进行潜在影响等等。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的培养,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同时拥有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再谈充满人文气息的小学语文课堂建构[J].新课程研究,2019(15):33-34.
[2]傅春燕.如何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8(3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