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思共生:撞击学生科学思维的火花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it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小学科学课堂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传授、轻亲身体验获得的偏向,造成学生“做”和“思”的不和谐发展。所以,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应该是“做”与“思”共生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紧扣教学主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展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将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借助各种方法,促进“做”与“思”的动态平衡和有机合融,实现“做”和“思”有效对接,达到“做思共生”的教学境界,共同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
  以《蜡烛的燃烧》(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为例,设计一种“做思共生”环境下的科学学习形式,寻找一种“做思共生”理念下的科学学习的正向路径及方法,努力导引学生在自由、自主、自助、自思的研究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去思考。学会在动脑中去“做科学”,能在“做科学”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设计、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做”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生成新的疑问,新的欲望,激发更为持久、更为迫切的研究热情,从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实现“做思共生”。
  一、勤“思”乐“做”——种下探究的萌芽
  【片段1】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各种感官去观察蜡烛,看谁发现蜡烛的特点多,并思考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点燃等方法观察蜡烛,并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发现。)
  生:蜡烛是圆柱体、白色、有点味。
  生:蜡烛能变弯,易断,易碎。
  生:燃烧时能发光发热,还能产生姻、有味。
  生:蜡受热能熔化,变成液体的蜡受冷还会凝固,热的蜡是软的,能做成各种形状的物体。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生:蜡烛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生: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
  生:蜡烛受热产生变化与蜡烛燃烧产生的变化有哪些不同?
  生:蜡烛为什么会燃烧?
  ……
  【点评】
  一节有效的科学课,需要学生主动从纷杂的需求中提出问题,自主或者在教师的引领下设计并完成实验。如果孩子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是动手做,不动脑思考,那么,整个科学学习过程是盲目的,没有思考没有思想的做就成了瞎做。
  本课的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物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学会搜集证据,初步判断生活中物质的两种变化。所以,本课教学首先安排了一个先“做”后“思”的活动——学生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蜡烛。看谁发现蜡烛的特点多,现象有趣,并思考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了解蜡烛的特点,发现现象,预示蜡烛的变化,提出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这是一个典型的先由表及里后由内而外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二、以“做”促“思”——点燃思维的火花
  【片段2】
  师:怎样证明蜡烛燃烧产生新的物质呢?
  生:用眼可以直接看到。
  生:将一只白色的小瓷碗压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若碗壁上出现黑色的物体,就说明蜡烛燃烧会产生黑色的物体。
  师:如果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点燃的蜡烛火焰的上方,杯壁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生1:蜡烛在干燥的烧杯中燃烧后,我们发现杯壁上有一层朦胧的“雾气”,这是水蒸气遇冷而形成的,说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
  生2:在蜡烛燃烧过的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摇了摇,发现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物,说明蜡烛然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
  生3:将一只白瓷碗压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就会发现白色部分变成黑色了,说明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一些黑色的物体。
  【点评】
  完整的科学实验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几大环节。无论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思”和“做”。
  学生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起点。教学中让学生“做”促“思”: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点燃的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杯壁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一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旨在让学生在“做”的活动中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其中关于蜡烛燃烧能产生水这是学生在认知上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预测,更不用说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了。在教学时出示实验图,让学生做一做,从而能发现其中的秘密,知识的获得使学生既惊奇,又有快感。
  三、且“思”且“做”——课堂完美的演绎
  师:物质的变化有两类,我们如何判呢?是不是有一些现象能为我们提供判断的依据呢?请同学们按照表中的提示进行实验,注意搜集变化证据。
  (学生完成下列实验,观察现象,搜集产生新物质变化的证据)
  生1: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有大量气泡产生。
  生2:火柴燃烧时有橘黄色火焰出现,发出一点热量,火顺着火柴棒的方向燃烧,熄灭后成黑色。
  生3: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师:物质发生变化往往伴随着什么现象?
  生1:发热。
  生2:发光。
  生3:产生气体。
  【点评】
  这一片段是一个“做”与“思”相互交替、相互融合的过程,搜集证据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学会搜集证据也是本课中教学目标之一。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这种“思”的引導,有助于学生熟练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及其规律。在这些“做”与“思”的互动融合中,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科学思维的品质得到了更高的提升。如有的学生按照这一思维趋势,又提出了更深入的问题,如在碱中倒人少量白醋为什么有大量气泡产生?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为什么变浑浊?科学思维的模型在“做”与“思”的相互融合中得以建构,科学思维的品质在“做”与“思”的相互共生中一同递进。这应该成为新形势下我们科学教学改革所饯行的重要行为准则。
  科学教育倡导儿童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即“做”的过程,动脑即“思”的过程。“思”是“做”的目的和保障,“做”是“思”的验证和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做”与“思”的结合可以促进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协同发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先“思”后“做”、边“思”边“做”、先“做”后“思”等方式开展教学。同时,也需要对“做”与“思”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与组合,促进两者的动态平衡,实现“做思共生”的教学境界。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国产GKS型双叶式人工心脏瓣膜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变患者60例,共计植入国产GKS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治疗重症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机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静脉补充人血清蛋白时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将20例COPD致营养不良患者按其血清清蛋白水平分为A组(血清清蛋白30~35g/L)和B组(血清
目的探讨温和灸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疗效,以期为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8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中西医药物治疗,治疗组
一、狐狸的无奈——“东方主义”的概念出新与学理问题“汉学”的出现,既是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学术在新的学术和知识范式之下的必然现象,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就附带上它所依靠的文
生本教育理念,实际上是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做好主人,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是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非常先进的一个发展方向。生本教育理念之下对于小学科学实验
目的研究血浆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3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58例对照组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明显高于对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眼前不自觉便浮现出一间古老、阴晦、四面密不透风的围墙。围墙里有一群被囚禁的人,他们谈笑风生甚至洋洋得意,从他们欣然的脸上丝毫看不出被囚禁者的悲哀与愤怒。也许,他们被囚禁、奴役太久,已经麻木;也许,反抗无效,终至屈服;也许,他们根本就未曾有过反抗,甚至根本不知自己一直被囚禁在围墙之内。  围墙的墙体是用“教材”、“教法”、“教参”……砌成的。  墙体不断地向内收缩,墙内的空间越来越
区域游戏是幼儿生命表达的平台,幼儿在和材料、环境、同伴的互动中展现自己内心质朴的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体现幼儿特有的童真童趣、凸显幼儿积极、鲜活、不拘一格的活动方式。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将游戏机制引入幼儿的一日生活,让游戏具有情境性、体验性、挑战性,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环境中,还原展现幼儿童真天性、促使幼儿在兴趣驱动下融入课程游戏。  一、区域空间的整合性  合理利用幼儿园每一寸空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学生人文精神,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规范性  中国语言传承千年,博大精深,从语言的发音到断句,再到语音和语态,甚至运用在不同的环境中,同样一个词就具有不同的意思。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