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检察院、法院这样的司法机关给公众的感觉是神秘的、神圣的,人们并不熟知其的工作流程和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媒体作为一种公共平台使人们逐渐了解司法机关,公众对司法活动的参与也越来越频繁,这其实是司法公开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司法公开
一、我国舆论对司法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司法机关惧怕社会舆论
舆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许多冤假错案通过舆论的力量得到了平反,社会公众对于司法活动的参与也越来越积极。慢慢的舆论的这种积极性的监督给司法工作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心理暗示,甚至选择了向舆论观点靠拢。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司法机关对于舆论监督产生了畏惧之感,畏惧自己做出错误的判决,被舆论揪出,揪出后又有倾向性的向舆论靠拢。而这种压力势必会干扰到司法工作人员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是司法公正。
(二)舆论普遍同情“弱者”
从最近几年所发生的社会舆论对司法活动的干预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舆论的导向往往是站在“弱者”这一边。比如“药家鑫案”,此案被媒体曝光以后,几乎所有的舆论都在针对药家鑫,而另一方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弱者,而舆论的关注点也渐渐地变得只限于此,对于案件本身的事实的关注却越来越少,这样便违背了舆论监督的初衷。每当有案件发生时,舆论往往是把司法机关与有权势的人作为敌对的一方,而将自己和相对来说的“弱者”变成了同一阵营。
(三)公民过分依赖于舆论,对于舆论的期望值过高
我们不能否认舆论监督对司法活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被普通的公众简单地认为舆论的力量战胜了司法的审判,因此,当公民遇到纠纷的时候,会想到先去联系媒体将事件曝光或者将其放到网上来博取网民的同情,他们认为这样会增加自己在未来的法院审理中胜诉的可能性。然而舆论监督应该是一种事后监督,但是当前个别情况是舆论监督变成了事前监督,甚至在司法之前,这样就违背了舆论监督的功能和作用。
二、舆论影响司法公正的原因
(一)司法腐败导致司法机关公信力降低
个别地方出现的司法腐败现象给公众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进而导致司法机关公信力的降低,并且这些负面事件往往是由新闻媒体所报道出来,这就使得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高过司法机关,这种一高一低的出现便促使了公众对司法机关的越发不信任,一旦有不利信息出现的时候,司法机关就变成了舆论大军所批判的对象。
(二)公民的法律素养不高
“法与道德虽有密切联系,但它们毕竟是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规范体系,各有自己的特征。”社会史展现了法律不能不维护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事实,而这两者的这种关联,来源于大众对一种基本伦理秩序的需要,当法律不能维护这种基本道德秩序时,人们就会怀疑甚至否定这种法律的正当性。但是这种怀疑不一定是正确的,而错误的怀疑很大程度上便是由于人们的法律素质不高。
(三)缺乏法律约束
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这种权力不能被滥用。绝对的自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所以需要法律对此种自由的限度进行规制,我国对于言论自由和谣言的法律规制并不多,立法层级较低,法律条文比较分散,缺乏专门的法律条文规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制,那么舆论监督将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间接影响司法公正的发展。
三、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关系的平衡
(一)司法机关方面
首先,司法机关应该意识到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以及舆论监督的目的,学会与新闻媒体以及社会群众进行沟通与合作,主动接受舆论的监督。其次,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舆论监督与司法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去规制和保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贯彻司法公开。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常常以案件涉及到国家机密等理由而拒绝公开案件的信息,这也使得司法不够透明化,难免引起社会公众对于司法机关的怀疑和不信任,长此以往会导致司法机关的权威性的丧失。
(二)媒体方面
提高媒体的素质,促进媒体职业化。媒体工作人员在报道案件事实的时候能够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真实地为公众呈现出来,做到尊重司法和法律。另一方面,由于法学这门学科很强的专业性,使得媒体工作者在一些案件事实以及专业学术用语上的解释存在着错误,所以建议负责法治报道的媒体工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法律专业知识,使得这一方面职业化,可以更加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公众,并且在报道中建议将案件事实和自己的评论分开来,不要夹杂在一起从而误导公众。
(三)公民方面
首先公民应该提升自己的素质,不能遇到任何事情都感情用事,应当客观、理性地看待。其次,公民不能过分依赖媒体,公民应当对媒体对于司法公正的监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地相信媒体。最后,公民应该相信法律、敬畏法律,也相信司法机关。
参考文献:
[1]林爱珺著:《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高一飞著:《媒体与司法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王爱伟:《论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载于《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5月;
[4]董如英:《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载于《学理论》2012年13卷;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司法公开
一、我国舆论对司法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司法机关惧怕社会舆论
舆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许多冤假错案通过舆论的力量得到了平反,社会公众对于司法活动的参与也越来越积极。慢慢的舆论的这种积极性的监督给司法工作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心理暗示,甚至选择了向舆论观点靠拢。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司法机关对于舆论监督产生了畏惧之感,畏惧自己做出错误的判决,被舆论揪出,揪出后又有倾向性的向舆论靠拢。而这种压力势必会干扰到司法工作人员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是司法公正。
(二)舆论普遍同情“弱者”
从最近几年所发生的社会舆论对司法活动的干预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舆论的导向往往是站在“弱者”这一边。比如“药家鑫案”,此案被媒体曝光以后,几乎所有的舆论都在针对药家鑫,而另一方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弱者,而舆论的关注点也渐渐地变得只限于此,对于案件本身的事实的关注却越来越少,这样便违背了舆论监督的初衷。每当有案件发生时,舆论往往是把司法机关与有权势的人作为敌对的一方,而将自己和相对来说的“弱者”变成了同一阵营。
(三)公民过分依赖于舆论,对于舆论的期望值过高
我们不能否认舆论监督对司法活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被普通的公众简单地认为舆论的力量战胜了司法的审判,因此,当公民遇到纠纷的时候,会想到先去联系媒体将事件曝光或者将其放到网上来博取网民的同情,他们认为这样会增加自己在未来的法院审理中胜诉的可能性。然而舆论监督应该是一种事后监督,但是当前个别情况是舆论监督变成了事前监督,甚至在司法之前,这样就违背了舆论监督的功能和作用。
二、舆论影响司法公正的原因
(一)司法腐败导致司法机关公信力降低
个别地方出现的司法腐败现象给公众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进而导致司法机关公信力的降低,并且这些负面事件往往是由新闻媒体所报道出来,这就使得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高过司法机关,这种一高一低的出现便促使了公众对司法机关的越发不信任,一旦有不利信息出现的时候,司法机关就变成了舆论大军所批判的对象。
(二)公民的法律素养不高
“法与道德虽有密切联系,但它们毕竟是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规范体系,各有自己的特征。”社会史展现了法律不能不维护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事实,而这两者的这种关联,来源于大众对一种基本伦理秩序的需要,当法律不能维护这种基本道德秩序时,人们就会怀疑甚至否定这种法律的正当性。但是这种怀疑不一定是正确的,而错误的怀疑很大程度上便是由于人们的法律素质不高。
(三)缺乏法律约束
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这种权力不能被滥用。绝对的自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所以需要法律对此种自由的限度进行规制,我国对于言论自由和谣言的法律规制并不多,立法层级较低,法律条文比较分散,缺乏专门的法律条文规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制,那么舆论监督将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间接影响司法公正的发展。
三、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关系的平衡
(一)司法机关方面
首先,司法机关应该意识到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以及舆论监督的目的,学会与新闻媒体以及社会群众进行沟通与合作,主动接受舆论的监督。其次,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舆论监督与司法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去规制和保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贯彻司法公开。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常常以案件涉及到国家机密等理由而拒绝公开案件的信息,这也使得司法不够透明化,难免引起社会公众对于司法机关的怀疑和不信任,长此以往会导致司法机关的权威性的丧失。
(二)媒体方面
提高媒体的素质,促进媒体职业化。媒体工作人员在报道案件事实的时候能够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真实地为公众呈现出来,做到尊重司法和法律。另一方面,由于法学这门学科很强的专业性,使得媒体工作者在一些案件事实以及专业学术用语上的解释存在着错误,所以建议负责法治报道的媒体工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法律专业知识,使得这一方面职业化,可以更加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公众,并且在报道中建议将案件事实和自己的评论分开来,不要夹杂在一起从而误导公众。
(三)公民方面
首先公民应该提升自己的素质,不能遇到任何事情都感情用事,应当客观、理性地看待。其次,公民不能过分依赖媒体,公民应当对媒体对于司法公正的监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地相信媒体。最后,公民应该相信法律、敬畏法律,也相信司法机关。
参考文献:
[1]林爱珺著:《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高一飞著:《媒体与司法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王爱伟:《论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载于《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5月;
[4]董如英:《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载于《学理论》2012年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