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应成为生物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生物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特点,为学生制造阅读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带着问题阅读;图文对照阅读;教会学生阅读时作记号找核心字词,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学会句式转换,扣字眼等。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培养 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是未来社会存在的需要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阅读是终生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他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状况将决定其终身学习能力的状况,因此,阅读是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在初中学习阶段物理、化学、生物都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目前,我国国民素质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科学素质较差,其中无不与国民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较差有关。新一轮课改又拉开帷幕,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能力目标仍然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已逐渐被教师们所接受,但是说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就习惯性的想到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任务。然而,科学类文章的阅读理解有别于人文类文章的阅读理解,生物科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结合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应成为生物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生物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1.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独立阅读能力在独立学习中具有重要位置。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1]。因此,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如七年级上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限制以及所学知识的限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科学文章的阅读更是一张白纸,既不重视也没有方法,在这一阶段让他们独立阅读无异于走形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是走马观花,比较肤浅,甚至是应付了事,这时学生的阅读更多的应依赖于教师的教,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制造阅读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如何阅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
2.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阅读
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比较也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熟悉事物、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在阅读时用比较的方法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和基础知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核心字词进行比较,这样既能使学生头脑中的概念更加清晰,知识更加牢固,还能使学生形成凡事多比较的好习惯。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在引导学生阅读“组织”、“器官”、“系统”三个概念时,将叙述组织的文字中的“联合”、叙述器官的文字中的“结合”和叙述系统中的文字中的“组合”进行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者各自在结构上的特点及其层次关系。此外,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相关和相近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容易混淆,通过对比阅读,才能更进一步掌握相关内容。如,在上完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后,引导学生将第三章第一节《动物自然界中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促进”和“参与”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加明白二者各自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作用。
3.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利用已有知识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把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的观念时,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的意义,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的本质。[2]《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更加强调教学要促使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将新旧知识进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中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的阅读。这两个概念就涉及到遗传和环境的知识,这两个知识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的,学生在阅读完这两个概念的文字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忆“遗传物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知识,使学生学会在旧知识基础上理解并构建新的知识。
4.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消灭负担过中现象不能靠机械的缩减大纲规定的重视范围,而是靠学生智力生活的内容和性质,靠丰富那个衬托学习生活的智力背景。”教师随着教学的进程提出明确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段落,要求他们从中寻找答案,使学生阅读时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对所阅读的段落能做到字斟句酌,从而改变七年级学生盲目、随意的阅读习惯,也即改变学生智力生活性质。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引导学生阅读“病毒的种类”时,先提出问题:根据什么把病毒分为三类?分为哪三类?要求学生阅读72页第四段,从中寻找答案。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已变为现有发展水平时,提出问题的形式、内容都应有所变换,要始终以促使学生阅读时积极思考为目的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引导学生阅读“细菌的生殖”时,教师在学生阅读前不提出具体的问题,只提醒学生:阅读完后有问题需要回答,请认真阅读。等学生阅读完后再提问:形成芽孢是细菌的生殖方式吗?芽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细菌有几种生殖方式?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在回答问提时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不看书回答;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等等,使学生养成阅读时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 5.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时作记号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步丰说:“读书不作记号等于不读。”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划重点符合标注序号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划重点符合时,把所阅读的文字全部划上“重点”符号,这无异于没有划重点符号,因此,在要求学生划重点符号的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尽自己努力划最少的字词,只把自己认为是重点、核心的字词划下来,这是使学生阅读时学会对文字、知识进行提炼、概况、归纳的有效方法。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引导学生阅读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时,要求学生在这段文字中用序号标出培养细菌真菌的步骤,划出每一步骤的关键词。学生阅读完以后,再请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培养细菌真菌可以分几步?第一步做什么……以此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文字的提炼和概况能力,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最后由全体同学评出概括最准确的同学以之鼓励。
6.引导学生学会扣字眼
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朗读或默读,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读者将作者编码的语言文字进行解码分析,不断作出判断推理、不断地修正,从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分析、想象、判断和评价等积极的思维活动。科学文章有别于人文文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细节,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础知识等的核心字、词进行精读、细读。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学生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后,通过阅读资料将所学概念进行应用,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阅读资料分析4.后,学生较容易就分析出大山雀的行为是学习行为,但是,学习行为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两条途径获得。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生活经验”和“学习”呢?这时,向学生设疑:这只大山雀的学习行为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然后要求学生对“偶然机会碰巧打开”仔细阅读,强调琢磨体会其中的“偶然”、“碰巧”两词,使学生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7.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句式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应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由于生物学科特性,教材对一些概念的文字叙述使用较长的句式来表述,学生阅读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改变句子形式,把原有文字叙述的长句变成直接明确的几个短句。如,人教版八年级下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阅读关于性状的文字叙述时,“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有的是系统结构特点,有的是…….等等”当学生阅读完相关文字后,让学生列举“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既巩固复习旧知识又理解“许许多多”,在此基础上设疑:任何生物体都有形态结构特征,这些特征是性状吗?生理特性是性状吗?行为方式呢?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最后将句子改为“任何生物都有形态结构方面的性状;有生理方面的性状;有行为方式方面的性状”进行理解。
8.引导学生学会图文对照阅读
图形可以替代、补充文字叙述,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文字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同时也是生物科学所特有的表述形式。人教版教材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各种形式的图文并茂和图文结合呈现给学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图形时,往往只看热闹,眼光一扫而过,七年级上的多数学生对教材中以图代文的图更是读不懂。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各类图形,真正起到图形应起的作用,使图形的优势充分发挥,图形的价值得以体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上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在对“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的阅读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文字后再观察图II-7,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文字叙述部分,并将文字标注在图形的相应部位。这样将文字和图形对应阅读,再通过学生动手标注,能使学生的文字抽象思维和图形直觉思维交替进行,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等多种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在此仅仅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只要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各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长期目标时,那么,教育的智慧就会开启。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著.2009.有效教学十讲(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89.
[2] 余文森著.2009.有效教学十讲(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2-193.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培养 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是未来社会存在的需要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阅读是终生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他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状况将决定其终身学习能力的状况,因此,阅读是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在初中学习阶段物理、化学、生物都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目前,我国国民素质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科学素质较差,其中无不与国民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较差有关。新一轮课改又拉开帷幕,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能力目标仍然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已逐渐被教师们所接受,但是说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就习惯性的想到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任务。然而,科学类文章的阅读理解有别于人文类文章的阅读理解,生物科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结合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应成为生物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生物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1.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独立阅读能力在独立学习中具有重要位置。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1]。因此,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如七年级上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限制以及所学知识的限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科学文章的阅读更是一张白纸,既不重视也没有方法,在这一阶段让他们独立阅读无异于走形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是走马观花,比较肤浅,甚至是应付了事,这时学生的阅读更多的应依赖于教师的教,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制造阅读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如何阅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
2.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阅读
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比较也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熟悉事物、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在阅读时用比较的方法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和基础知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核心字词进行比较,这样既能使学生头脑中的概念更加清晰,知识更加牢固,还能使学生形成凡事多比较的好习惯。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在引导学生阅读“组织”、“器官”、“系统”三个概念时,将叙述组织的文字中的“联合”、叙述器官的文字中的“结合”和叙述系统中的文字中的“组合”进行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者各自在结构上的特点及其层次关系。此外,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相关和相近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容易混淆,通过对比阅读,才能更进一步掌握相关内容。如,在上完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后,引导学生将第三章第一节《动物自然界中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促进”和“参与”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加明白二者各自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作用。
3.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利用已有知识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把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的观念时,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的意义,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的本质。[2]《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更加强调教学要促使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将新旧知识进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中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的阅读。这两个概念就涉及到遗传和环境的知识,这两个知识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的,学生在阅读完这两个概念的文字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忆“遗传物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知识,使学生学会在旧知识基础上理解并构建新的知识。
4.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消灭负担过中现象不能靠机械的缩减大纲规定的重视范围,而是靠学生智力生活的内容和性质,靠丰富那个衬托学习生活的智力背景。”教师随着教学的进程提出明确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段落,要求他们从中寻找答案,使学生阅读时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对所阅读的段落能做到字斟句酌,从而改变七年级学生盲目、随意的阅读习惯,也即改变学生智力生活性质。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引导学生阅读“病毒的种类”时,先提出问题:根据什么把病毒分为三类?分为哪三类?要求学生阅读72页第四段,从中寻找答案。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已变为现有发展水平时,提出问题的形式、内容都应有所变换,要始终以促使学生阅读时积极思考为目的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引导学生阅读“细菌的生殖”时,教师在学生阅读前不提出具体的问题,只提醒学生:阅读完后有问题需要回答,请认真阅读。等学生阅读完后再提问:形成芽孢是细菌的生殖方式吗?芽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细菌有几种生殖方式?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在回答问提时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不看书回答;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等等,使学生养成阅读时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 5.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时作记号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步丰说:“读书不作记号等于不读。”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划重点符合标注序号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划重点符合时,把所阅读的文字全部划上“重点”符号,这无异于没有划重点符号,因此,在要求学生划重点符号的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尽自己努力划最少的字词,只把自己认为是重点、核心的字词划下来,这是使学生阅读时学会对文字、知识进行提炼、概况、归纳的有效方法。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引导学生阅读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时,要求学生在这段文字中用序号标出培养细菌真菌的步骤,划出每一步骤的关键词。学生阅读完以后,再请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培养细菌真菌可以分几步?第一步做什么……以此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文字的提炼和概况能力,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最后由全体同学评出概括最准确的同学以之鼓励。
6.引导学生学会扣字眼
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朗读或默读,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读者将作者编码的语言文字进行解码分析,不断作出判断推理、不断地修正,从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分析、想象、判断和评价等积极的思维活动。科学文章有别于人文文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细节,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础知识等的核心字、词进行精读、细读。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学生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后,通过阅读资料将所学概念进行应用,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阅读资料分析4.后,学生较容易就分析出大山雀的行为是学习行为,但是,学习行为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两条途径获得。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生活经验”和“学习”呢?这时,向学生设疑:这只大山雀的学习行为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然后要求学生对“偶然机会碰巧打开”仔细阅读,强调琢磨体会其中的“偶然”、“碰巧”两词,使学生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7.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句式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应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由于生物学科特性,教材对一些概念的文字叙述使用较长的句式来表述,学生阅读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改变句子形式,把原有文字叙述的长句变成直接明确的几个短句。如,人教版八年级下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阅读关于性状的文字叙述时,“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有的是系统结构特点,有的是…….等等”当学生阅读完相关文字后,让学生列举“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既巩固复习旧知识又理解“许许多多”,在此基础上设疑:任何生物体都有形态结构特征,这些特征是性状吗?生理特性是性状吗?行为方式呢?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最后将句子改为“任何生物都有形态结构方面的性状;有生理方面的性状;有行为方式方面的性状”进行理解。
8.引导学生学会图文对照阅读
图形可以替代、补充文字叙述,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文字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同时也是生物科学所特有的表述形式。人教版教材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各种形式的图文并茂和图文结合呈现给学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图形时,往往只看热闹,眼光一扫而过,七年级上的多数学生对教材中以图代文的图更是读不懂。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各类图形,真正起到图形应起的作用,使图形的优势充分发挥,图形的价值得以体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上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在对“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的阅读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文字后再观察图II-7,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文字叙述部分,并将文字标注在图形的相应部位。这样将文字和图形对应阅读,再通过学生动手标注,能使学生的文字抽象思维和图形直觉思维交替进行,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等多种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在此仅仅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只要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各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长期目标时,那么,教育的智慧就会开启。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著.2009.有效教学十讲(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89.
[2] 余文森著.2009.有效教学十讲(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