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3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师范生就业体制的市场化,基础教育对师范毕业生的需求标准日趋专业化和成熟化,人们对教育者素质的期望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教学论”是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学习化的理念和历史科学的发展,“历史教学论”这门课程应该呈现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论”的实效性,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缩短师范生的职业成熟期,是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责任。2003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也对“历史教学论”课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1.结合中学课程改革实际,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由于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简了对“历史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讲述,注重联系中学课程改革的实际,主要介绍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剖析《历史课程标准》,讲解研究性学习、校本研究和校本课程的理论,对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重点讲授。为配合理论讲授,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学课改的感性认识,我们邀请省、市的教研专家作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有时也请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来学院介绍中学实施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使师范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我们对“历史教学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相继开设了“历史教学论”的后续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教师行为学”、“历史教学与多媒体”、“历史教育教学的评价”等专业选修课。“教育研究的方法”作为专业必修課,重点讲授。使师范生在实习前就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教育研究的几个基本环节;掌握课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结果的分析整理和呈现;学会运用观察、问卷、临床、历史文献和经验总结等一般研究方法。有时也请学院内一些专家作关于“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强化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实际科研工作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行教育实习,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便利,为他们做毕业论文提供思路,更为他们成为研究型、科研型教师打下较好的基础。
2.强调师范生的主体参与,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知识乃明了原因,为学习的概念部分,技能,乃明了方法,为学习的应用部分。“历史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实践问题。
首先,在学习教育理论时,将原来的“大班制的讲授式”改为“小班型的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鼓励师范生独立思考,尝试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反思;对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抓住教学中的模棱两可和困境,也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体验实践,迁移知识,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加深对抽象的教育理论的理解,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情境。在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师范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教学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在学习教学设计时,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步骤:第一步,充分利用一些中学高级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提高师范生分析、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同学备课3~4节。第二步,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方法,组织师范生到重点中学听示范课,并且参与讲评;也聘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来校作示范教学,讲解教学设计方法,这样师范生在获得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能够发现自己教案的不足,及时修改。第三步,师范生模拟中学课堂教学的程序,在微格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录像回放,修改不足,在学科教学论教师的组织下,全班学生参与对讲课者进行全面的评价。使每个学生知道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也对如何评价一堂课有了清晰的思路,达到了共同提高。第四步,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推广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师范生多渠道获得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培养了师范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获取、查询、处理、使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3.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
教学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完成的智力或体力活动的一种动作系统,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我们将教学技能训练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认识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师范生明确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播放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断和往届学生的教育实习公开课和教学大赛的教学录像,组织师范生进行简单的点评;鼓励综合素质强、组织教学能力强的师范生作示范练讲,并录像,然后组织讲评。通过这些活动,使师范生明确历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质要求,增强责任感,激发学习训练的动机。
第二,掌握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师范生亲自实践,通过模仿和简单的教育实践,增加感性认识。这一阶段大部分时间在微格教室进行,先练习课前导入,然后进行二十分钟的教学实践,最后进行四十五分钟的全程教学训练。这种分解训练,使每个人有多次练习的机会。为解决人浮于事的状况,我们把师范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先由师范生自己组织练习,教师按照练习的程度,逐个小组进行考核检查,合格的进行下一个教程,不合格的继续训练,直到合格为止。这样,每个人基本都能讲三到四遍。
第三,强化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师范生提供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相处的机会,即教育见习。在本科学习的第五、六学期,各有两周的教育见习。教育见习的主要任务是跟踪听课,深入班级了解班级工作等。见习期间,要求师范生有听课记录、有教案、评课记录、个人总结、调查报告。回校后开展成果汇报,并对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反复练习,为开展教育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实践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育实习,锻炼学生的各种技能。在教学设计环节,强调在教材理解的基础上,重点抓教学的各个环节,说课—备课—写课—试讲—上课—评课,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熟练为止。尤其是试讲阶段,通过备课组试讲—实习点试讲—面向指导教师试讲—最后才能走上讲台。通过层层把关,鞭策学生认真对待,很好地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第五,展示教学技能:这一阶段是教育实习的成果汇报。通过两个方面为实习生创造一个展示平台,一个是实习点的公开课;另一个是教学大赛。公开课是各个实习点的教学成果展示。具体做法是:教育实习接近尾声时,每个实习点都要选择一名优秀生上教学公开课。公开课是实习点的教学成果展示,各个实习点的教师和实习生都非常重视,我们学院的专业教师也都要参加公开课,数名专业教师的到来,不但给予专业知识、教学技巧等知识的指点,学生更是受到精神鼓舞。教育实习后的教学大赛是我们学院的传统和特色。每年教育实习结束后,我们学院都正式下发关于教学大赛的通知,通知面向全体实习生。大赛分初赛和决赛,初赛由教学院长、历史系主任、教学论教师和辅导员组织,推选不参加教学大赛的学生当评委。评选出八名同学参加决赛,决赛由实习学校派出教学校长和历史组教研组长担当评委。公开课和教学大赛强化了实习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课堂技巧和应变能力大幅度提高。
4.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
合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除了要靠教学内容来体现,靠教学方式和组织管理机制来落实外,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激励、制约、调整、反馈的重要保证,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机制。因此,我们对“历史教学论”课程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在總结和分析以往考试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创建并实施了一套符合“历史教学论”课程特点和需要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理论考核(40%),着重考核学生对新课程理论、教学原则、教学规律等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第二层次为教学能力的形成性评价(30%),包括教案编写、课堂试讲、语言表达以及参与的程度等;第三层次为素质教育考核,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30%)。例如:教学评价、课件制作、试题的编排及科研课题参与等。
这套评价体系已经过多轮教学的试用,学生的反馈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非常满意,特别是对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很喜欢。如试讲展示、课件制作、参与课题研究等。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感到很累,但收获很大。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心理素质、组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丰富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5.强化师范生的科研意识
“科研兴校”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共识。各个学校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科研活动,这些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因此,作为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意识,树立科研意识就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在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鼓励教学论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为激发师范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创新意识,我校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针,在本科生阶段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先后设立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师范生教育实习、见习模式的研究”;“提高师范生从事技能实效性的研究”等与中学教育教学紧密关联的科研课题。第二,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的契机,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在下实习点之前,我们聘请实习学校的校长先行对实习生进行了高中新课改的情况介绍;在实习动员大会上,专门请系主任做关于“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学院根据高中课改的进展情况,布置相关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习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调查。如:结合自己的实习体验,为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撰写一份建议书;有人说“实习是走过场”,是工作前的”镀金”,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有什么好的建议;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师范生如何为新课程做准备;了解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对师范毕业生的期望;调查中学教师搞科研有那些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你认为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更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了解所在学校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等。第三,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开展大学和中学教师间的学术研究和合作。近几年,学科教学论教师联合本市几所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开展了几项省级、校级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互动的模式研究”等。在与中学教师合作研究中,师范生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师范生教学、科研有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大大促进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我们经过对比发现,历史专业的学生思想比较积极,思维活跃,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论和现象都有自己的思考,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科研的意识比较强烈,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教学技能,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缩短了职业适应期。
作者简介:
关娴娴: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学科教学。
孙冬鹏: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师范生就业体制的市场化,基础教育对师范毕业生的需求标准日趋专业化和成熟化,人们对教育者素质的期望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教学论”是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学习化的理念和历史科学的发展,“历史教学论”这门课程应该呈现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论”的实效性,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缩短师范生的职业成熟期,是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责任。2003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也对“历史教学论”课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1.结合中学课程改革实际,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由于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简了对“历史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讲述,注重联系中学课程改革的实际,主要介绍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剖析《历史课程标准》,讲解研究性学习、校本研究和校本课程的理论,对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重点讲授。为配合理论讲授,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学课改的感性认识,我们邀请省、市的教研专家作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有时也请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来学院介绍中学实施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使师范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我们对“历史教学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相继开设了“历史教学论”的后续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教师行为学”、“历史教学与多媒体”、“历史教育教学的评价”等专业选修课。“教育研究的方法”作为专业必修課,重点讲授。使师范生在实习前就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教育研究的几个基本环节;掌握课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结果的分析整理和呈现;学会运用观察、问卷、临床、历史文献和经验总结等一般研究方法。有时也请学院内一些专家作关于“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强化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实际科研工作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行教育实习,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便利,为他们做毕业论文提供思路,更为他们成为研究型、科研型教师打下较好的基础。
2.强调师范生的主体参与,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知识乃明了原因,为学习的概念部分,技能,乃明了方法,为学习的应用部分。“历史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实践问题。
首先,在学习教育理论时,将原来的“大班制的讲授式”改为“小班型的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鼓励师范生独立思考,尝试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反思;对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抓住教学中的模棱两可和困境,也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体验实践,迁移知识,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加深对抽象的教育理论的理解,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情境。在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师范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教学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在学习教学设计时,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步骤:第一步,充分利用一些中学高级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提高师范生分析、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同学备课3~4节。第二步,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方法,组织师范生到重点中学听示范课,并且参与讲评;也聘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来校作示范教学,讲解教学设计方法,这样师范生在获得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能够发现自己教案的不足,及时修改。第三步,师范生模拟中学课堂教学的程序,在微格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录像回放,修改不足,在学科教学论教师的组织下,全班学生参与对讲课者进行全面的评价。使每个学生知道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也对如何评价一堂课有了清晰的思路,达到了共同提高。第四步,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推广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师范生多渠道获得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培养了师范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获取、查询、处理、使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3.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
教学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完成的智力或体力活动的一种动作系统,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我们将教学技能训练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认识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师范生明确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播放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断和往届学生的教育实习公开课和教学大赛的教学录像,组织师范生进行简单的点评;鼓励综合素质强、组织教学能力强的师范生作示范练讲,并录像,然后组织讲评。通过这些活动,使师范生明确历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质要求,增强责任感,激发学习训练的动机。
第二,掌握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师范生亲自实践,通过模仿和简单的教育实践,增加感性认识。这一阶段大部分时间在微格教室进行,先练习课前导入,然后进行二十分钟的教学实践,最后进行四十五分钟的全程教学训练。这种分解训练,使每个人有多次练习的机会。为解决人浮于事的状况,我们把师范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先由师范生自己组织练习,教师按照练习的程度,逐个小组进行考核检查,合格的进行下一个教程,不合格的继续训练,直到合格为止。这样,每个人基本都能讲三到四遍。
第三,强化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师范生提供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相处的机会,即教育见习。在本科学习的第五、六学期,各有两周的教育见习。教育见习的主要任务是跟踪听课,深入班级了解班级工作等。见习期间,要求师范生有听课记录、有教案、评课记录、个人总结、调查报告。回校后开展成果汇报,并对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反复练习,为开展教育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实践教学技能: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育实习,锻炼学生的各种技能。在教学设计环节,强调在教材理解的基础上,重点抓教学的各个环节,说课—备课—写课—试讲—上课—评课,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熟练为止。尤其是试讲阶段,通过备课组试讲—实习点试讲—面向指导教师试讲—最后才能走上讲台。通过层层把关,鞭策学生认真对待,很好地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第五,展示教学技能:这一阶段是教育实习的成果汇报。通过两个方面为实习生创造一个展示平台,一个是实习点的公开课;另一个是教学大赛。公开课是各个实习点的教学成果展示。具体做法是:教育实习接近尾声时,每个实习点都要选择一名优秀生上教学公开课。公开课是实习点的教学成果展示,各个实习点的教师和实习生都非常重视,我们学院的专业教师也都要参加公开课,数名专业教师的到来,不但给予专业知识、教学技巧等知识的指点,学生更是受到精神鼓舞。教育实习后的教学大赛是我们学院的传统和特色。每年教育实习结束后,我们学院都正式下发关于教学大赛的通知,通知面向全体实习生。大赛分初赛和决赛,初赛由教学院长、历史系主任、教学论教师和辅导员组织,推选不参加教学大赛的学生当评委。评选出八名同学参加决赛,决赛由实习学校派出教学校长和历史组教研组长担当评委。公开课和教学大赛强化了实习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课堂技巧和应变能力大幅度提高。
4.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
合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除了要靠教学内容来体现,靠教学方式和组织管理机制来落实外,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激励、制约、调整、反馈的重要保证,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机制。因此,我们对“历史教学论”课程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在總结和分析以往考试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创建并实施了一套符合“历史教学论”课程特点和需要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理论考核(40%),着重考核学生对新课程理论、教学原则、教学规律等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第二层次为教学能力的形成性评价(30%),包括教案编写、课堂试讲、语言表达以及参与的程度等;第三层次为素质教育考核,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30%)。例如:教学评价、课件制作、试题的编排及科研课题参与等。
这套评价体系已经过多轮教学的试用,学生的反馈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非常满意,特别是对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很喜欢。如试讲展示、课件制作、参与课题研究等。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感到很累,但收获很大。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心理素质、组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丰富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5.强化师范生的科研意识
“科研兴校”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共识。各个学校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科研活动,这些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因此,作为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意识,树立科研意识就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在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鼓励教学论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为激发师范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创新意识,我校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针,在本科生阶段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先后设立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师范生教育实习、见习模式的研究”;“提高师范生从事技能实效性的研究”等与中学教育教学紧密关联的科研课题。第二,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的契机,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在下实习点之前,我们聘请实习学校的校长先行对实习生进行了高中新课改的情况介绍;在实习动员大会上,专门请系主任做关于“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学院根据高中课改的进展情况,布置相关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习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调查。如:结合自己的实习体验,为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撰写一份建议书;有人说“实习是走过场”,是工作前的”镀金”,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有什么好的建议;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师范生如何为新课程做准备;了解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对师范毕业生的期望;调查中学教师搞科研有那些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你认为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更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了解所在学校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等。第三,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开展大学和中学教师间的学术研究和合作。近几年,学科教学论教师联合本市几所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开展了几项省级、校级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互动的模式研究”等。在与中学教师合作研究中,师范生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师范生教学、科研有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大大促进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我们经过对比发现,历史专业的学生思想比较积极,思维活跃,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论和现象都有自己的思考,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科研的意识比较强烈,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教学技能,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缩短了职业适应期。
作者简介:
关娴娴: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学科教学。
孙冬鹏: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