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人际关系;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的物质交流和精神交流过程中,以感情为基础,相互尊重,诚信友爱,团结友善,和谐相处的关系。如何通过多途径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需要发挥最大的优势,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人性化的管理引导和谐
现代领导科学认为管理应是管理人员与群众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形式,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是对组织起来的集体为实现明确的目标所进行的行动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影响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应通过自己的自觉行为给群众以积极体验。从这一理论出发,领导与被领导、指挥与服从之间并非主令仆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相互关系。
研究中我们认识到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之一,管理者只有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指导下淡化权力意识,充分依靠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做到知心、知己、知音才能缩短干部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在管理上重点抓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抓制度管理,提出有形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是营造氛围,创设和谐的环境,强调对教职工心理情绪的引导。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情绪管理的七种办法,即:提倡团结协作,让每位教师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任人唯贤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尊重、信任、满足下属的心理需求;理解宽容让每一个人都有改正错误的机会;肯定成绩,让每位同志都能看到希望;积极引导,帮助青年教师走好每一步;关心、体贴,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以往我们比较重视灌输式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但单纯的灌输会人为地拉大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在做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时强调一个“情”字,用“情感”和“理性”共同支配我们的行为。我们要求班子成员“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来感召人,用平等民主的作风尊重人,用真诚的关心打动人,用各种荣誉和表扬来激励人”。由于我们主动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在提高管理效能的同时,也营造出了和谐的干群关系。
2 在师德建设中强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
构建教师与教师的和谐关系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也是形成教师与教师和谐关系的前提。我们通过讲党课,开展师德大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认识构建教师与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让大家真正明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深刻道理。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他的人际关系与处世技巧”,我们引导教师从这个结论中悟出同事之间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事业上的成功是何等的重要。我们还通过分析校内外师德标兵的典型事迹使大家认识到师德标兵的共同点之一是他们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印证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共同提高的道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同组教师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不自视清高,不耻笑他人,不强加于人,不失信于人等基本要求。并希望大家以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气度,共同创造宽松的人际环境。
3 摆正教师的位置,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最重要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爱的亲密关系,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着过于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等现象,为此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大讨论,在讨论中老师们从自身找原因列举了大量的又是习以为常的不和谐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改善师生关系的具体要求:
(1)改变教师的形象,变“警察”为朋友。
(2)尊重学生的人格,变“一味指责”为激励进步。
(3)承认差异,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
要求是在讨论过程中形成的,渐渐地成为了老师们的自觉行为,课上老师变得风趣、幽默了,能够“蹲下身来与学生对话了”。在坚持给学生以积极引导的同时承认了学生的幼稚,允许善意的恶作剧存在,营造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出了宽松的环境。
4 在集体建设中,追求和谐的生生关系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学生在班级中上课、交往、参加各种活动,可以说优秀的班集体会对生生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构建和谐生生关系的重点放在班集体建设上,引导广大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参与到研究中来。我们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地区生源的构成确定优秀生与一般生的关系;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子女之间的关系,干生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和谐生生关系的重点。
(1)树立平等的人格观,增强学生心理相容能力,促进优秀生与一般生之间的和谐。任何一个集体都存在着优秀生、中等生、困难生,这种阶段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优秀生自信心强,抬着头走路,非优秀生自卑心理严重,缺少自信。做为一个班集体,各层次同学的和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研究中班主任认识到促进优秀生与非优秀生之间的和谐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教育优秀生不以自己的“优”而优,教育非优秀生不以自己的“非优”而忧,优秀生谦虚一点,主动热情一点;非优秀生勤奋一点,去掉自卑心理,积极上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要让同学明白这样做既是建设和谐班集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需要,也是完善自己人格的需要,这样几类同学之间的距离就不会太远。同样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不能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尺度,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2)干生关系是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个别班级里,存在着小干部凌驾于同学之上的现象。因此,做为班主任,既要支持班干部负责、行使干部职权,又不能让他们享有特权,同时也要要求其他同学按班级制度约束自己,支持干部工作,帮助同学们树立起民主的平等关系,让干部在民主的氛围内尽显才华,为大家服务,让非干部同学心悦诚服地支部小干部的工作,这样就会出现干生和谐的局面。
(3)随着外地务工子女就读人数的增加,在集体建设中,协调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子女之间的关系,已经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本地学生过分的优越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防范心理,人为地拉大了两部分学生的心理距离。班主任要采取结对子,组织“同在一片蓝天下”主题教育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家庭背景自己不能选择,但我们都是学校大家庭的一员,大家都是平等的,本地的学生要以宽阔的胸怀欢迎外地务工子女的到来,外来务工子女要主动地融入到这个大家庭里来,只有互相接纳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共同快乐地成长。做为班主任老师在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同时,给予外地务工子女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更多关爱也会给孩子们以积极的影响。
构建和谐学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内容。在构建过程中,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下,较好地运用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武器”,创新出了许多切和实际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师师和谐、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
西安市雁塔区北石桥小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人际关系;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的物质交流和精神交流过程中,以感情为基础,相互尊重,诚信友爱,团结友善,和谐相处的关系。如何通过多途径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需要发挥最大的优势,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人性化的管理引导和谐
现代领导科学认为管理应是管理人员与群众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形式,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是对组织起来的集体为实现明确的目标所进行的行动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影响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应通过自己的自觉行为给群众以积极体验。从这一理论出发,领导与被领导、指挥与服从之间并非主令仆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相互关系。
研究中我们认识到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之一,管理者只有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指导下淡化权力意识,充分依靠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做到知心、知己、知音才能缩短干部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在管理上重点抓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抓制度管理,提出有形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是营造氛围,创设和谐的环境,强调对教职工心理情绪的引导。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情绪管理的七种办法,即:提倡团结协作,让每位教师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任人唯贤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尊重、信任、满足下属的心理需求;理解宽容让每一个人都有改正错误的机会;肯定成绩,让每位同志都能看到希望;积极引导,帮助青年教师走好每一步;关心、体贴,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以往我们比较重视灌输式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但单纯的灌输会人为地拉大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在做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时强调一个“情”字,用“情感”和“理性”共同支配我们的行为。我们要求班子成员“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来感召人,用平等民主的作风尊重人,用真诚的关心打动人,用各种荣誉和表扬来激励人”。由于我们主动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在提高管理效能的同时,也营造出了和谐的干群关系。
2 在师德建设中强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
构建教师与教师的和谐关系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也是形成教师与教师和谐关系的前提。我们通过讲党课,开展师德大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认识构建教师与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让大家真正明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深刻道理。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他的人际关系与处世技巧”,我们引导教师从这个结论中悟出同事之间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事业上的成功是何等的重要。我们还通过分析校内外师德标兵的典型事迹使大家认识到师德标兵的共同点之一是他们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印证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共同提高的道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同组教师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不自视清高,不耻笑他人,不强加于人,不失信于人等基本要求。并希望大家以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气度,共同创造宽松的人际环境。
3 摆正教师的位置,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最重要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爱的亲密关系,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着过于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等现象,为此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大讨论,在讨论中老师们从自身找原因列举了大量的又是习以为常的不和谐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改善师生关系的具体要求:
(1)改变教师的形象,变“警察”为朋友。
(2)尊重学生的人格,变“一味指责”为激励进步。
(3)承认差异,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
要求是在讨论过程中形成的,渐渐地成为了老师们的自觉行为,课上老师变得风趣、幽默了,能够“蹲下身来与学生对话了”。在坚持给学生以积极引导的同时承认了学生的幼稚,允许善意的恶作剧存在,营造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出了宽松的环境。
4 在集体建设中,追求和谐的生生关系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学生在班级中上课、交往、参加各种活动,可以说优秀的班集体会对生生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构建和谐生生关系的重点放在班集体建设上,引导广大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参与到研究中来。我们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地区生源的构成确定优秀生与一般生的关系;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子女之间的关系,干生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和谐生生关系的重点。
(1)树立平等的人格观,增强学生心理相容能力,促进优秀生与一般生之间的和谐。任何一个集体都存在着优秀生、中等生、困难生,这种阶段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优秀生自信心强,抬着头走路,非优秀生自卑心理严重,缺少自信。做为一个班集体,各层次同学的和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研究中班主任认识到促进优秀生与非优秀生之间的和谐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教育优秀生不以自己的“优”而优,教育非优秀生不以自己的“非优”而忧,优秀生谦虚一点,主动热情一点;非优秀生勤奋一点,去掉自卑心理,积极上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要让同学明白这样做既是建设和谐班集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需要,也是完善自己人格的需要,这样几类同学之间的距离就不会太远。同样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不能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尺度,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2)干生关系是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个别班级里,存在着小干部凌驾于同学之上的现象。因此,做为班主任,既要支持班干部负责、行使干部职权,又不能让他们享有特权,同时也要要求其他同学按班级制度约束自己,支持干部工作,帮助同学们树立起民主的平等关系,让干部在民主的氛围内尽显才华,为大家服务,让非干部同学心悦诚服地支部小干部的工作,这样就会出现干生和谐的局面。
(3)随着外地务工子女就读人数的增加,在集体建设中,协调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子女之间的关系,已经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本地学生过分的优越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防范心理,人为地拉大了两部分学生的心理距离。班主任要采取结对子,组织“同在一片蓝天下”主题教育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家庭背景自己不能选择,但我们都是学校大家庭的一员,大家都是平等的,本地的学生要以宽阔的胸怀欢迎外地务工子女的到来,外来务工子女要主动地融入到这个大家庭里来,只有互相接纳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共同快乐地成长。做为班主任老师在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同时,给予外地务工子女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更多关爱也会给孩子们以积极的影响。
构建和谐学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内容。在构建过程中,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下,较好地运用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武器”,创新出了许多切和实际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师师和谐、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
西安市雁塔区北石桥小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