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点评团

来源 :少年文艺(1953)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oi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河丁丁笔下的西峒,平静而纯粹,古老而闭塞。然而这一切却在一个陌生闯入者的搅动下泛起了微微波澜。根雕艺人为寻梦中之根而来,他对艺术理想的炽热追求犹如一缕清风撩拨着村民沉寂已久的耳畔。根雕艺人与瑶人的争执无关乎金钱利益,而是为了各自的理想与坚守。乡土社会古朴稚拙的精神信仰与人类至真至纯的艺术理想都巧妙地凝结在了蔸疤这个物象上,根(蔸疤),成为了梦的载体。而对于少年丁丁来说,从一块块蔸疤中生发出的是童年生命里层出不穷的奇思异想,随着外来根雕艺人的出现,一个崭新的世界向他敞开了,年少的心正在逐渐燃起对“梦”的憧憬与期待。而我们不禁猜想,这是否也预示着这个古老而稳定的乡土世界将迎来它新的改变。
  儿童文学作家 何家欢
  从我的阅读来看,小河丁丁的小说在近年来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转向——我很难用文学理论上的术语来概括这种转变,但我有一个猜测,小河丁丁老师可能更加醉心于中国画了。
  我不是说现实中的小河丁丁开始了对中国画的学习,我甚至不知道他会不会执毛笔。我的意思是,他的小说里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趋近于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里的旨趣和意味。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旁逸斜出”和“留白”。《夢根》说的是“我”和根雕艺术家楼叔叔的故事,但是这篇小说里讲了很多和根雕、和楼叔叔无关的事情,比如西峒官话和北方普通话的微妙差异,比如“我们”是如何用火灰煨东西吃的,比如那棵神树上古怪的符箓……这些内容重要么?我想它对于推进小说的叙事来说是不重要的,可它们对于形成一篇小说乃至一位作家的风格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而“留白”在这篇小说里体现得就更丰富了。小说的结尾,楼叔叔带着四卡车收集来的树蔸要离开我们这儿了,他没有带走梦寐以求的神树,也没说什么话,只是给我留下了一把小镐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交待呢?是的,我们习惯了在一篇小说的结尾,等待作家为我们送来一个交待。可是这里好像没有,或者说有吧,但至少我们很难看出来。这可能就是中国画里高级的“留白”艺术了,“留白”的表现是“没有”,可它不代表真的什么也没有。而人生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表的、如霞光一刻般的情绪和感受,可能只有通过“不说”才能说清楚了。
  儿童文学作家 汪琦
  “七分天成,三分人工”是根雕的精髓,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对自然之形的遵循,对自然之美的发掘。在小河丁丁的笔下,对那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大地与自然生灵永远有写不完的赞美。从“做根雕不用活蔸疤,用死的、枯的”,到雕刻家楼叔叔“像望着朝思暮想的情人”似的“审根”,几次三番去购买“神树”却因它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连而最终作罢,无不张扬着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敬畏。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故事中年纪最小的“我”与根雕家最为精神契合,“我”发现了杜鹃根“像妖精”,挖出了像鱼的小蔸疤,梦见了雕刻家要找的大树根……这似乎是在提醒我们,在未经过多雕饰的孩子身上有着想象力的不竭源泉,这也正是艺术创造的活力所在。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在育人中因材施教,或许正与根雕艺术的因势造形、因才施艺同构。在这里,雕根与雕人异曲同工。
  资深童书编辑 孙蔷

作者档案


  小河丁丁,男,生于湖南西峒,四海为家。《外星系老师说的话》获首届义乌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大奖,《牧笛哥哥》获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佳作奖,《丑婆》获首届小十月文学奖佳作奖,《爱喝糊粮酒的倔老头》获第三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特等奖和2016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单篇作品奖。
其他文献
写这个故事,应是在去年的五月。因为文中提到栀子花——我喜欢在创作时,埋下这样的小细节。  今年的栀子花仍如期盛开,然而我们的世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疫情,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将以怎样的姿态,介入和影响我们呢?  曾對高速往前的人类社会发展节奏,还有所谓的智能产品,抱有着深深的怀疑和警惕,深信“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觉得强大的科技,正切中人性中害怕孤单、虚荣、好利等弱点,
期刊
小说设计与解谜的过程相似:当谜面通过叙述呈现,谜底亦通过叙述逐一揭开时,小说似乎也就完成了它的任务——但又远非如此。  男孩小舟发现了一个谜,自己已经去世的好友布谷再次出现了。尽管他们只在街上擦肩而过,但布谷的身影分外清晰。小舟此后有了心事,他内心压抑着目睹好友去世而产生的愧疚感,于是,这个布谷的身影翻腾起他对好友的思念。曾经的布谷是一个灵动的、鬼馬的、调皮的孩子王,他的生命终止在那个天蓝得像玻璃
期刊
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时的乡村跟现在不同,寻常巷陌,鸡犬相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那是一大片开阔的平原,平原上有一个小山包,顺着小山包,一条小河缓缓流过。我就在这个小山包下,这条小河边出生长大。  我很喜欢这座小山,也很喜欢这条小河。去山上采野果,到小河里摸鱼虾,在河滩地里挖野菜、放鸭子,是我童年最快乐的事。  多年以后,当我拿起笔,想为孩子们写点什么的时候,脑海中不自觉浮现出这一切。
期刊
金牌点评团  《第三个火枪手》是一篇關于成长的小说。儿童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因其弱小而被欺凌,常常会产生心理上的挫败,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时,他们往往会寻求其他方式获得心理安慰。“我”想成为第三个火枪手,这让“我”能快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仅仅通过拥有一把洋火枪来获得安慰和满足感,通常表明其内在依然是懦弱和脆弱的。李操老师的作品中,通过“追回镰刀”“抢回火枪”等情节,鲜明地呈现出了一个被欺凌儿童内心
期刊
刘虎的小说《堰塞湖》讲述了一个曲折而充满悬念的故事: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发生在祁连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彻底改变了少年福兴和小秋,乃至整个村庄的命运,在焦灼的境遇之中,无论是少年,还是村庄,都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扣人心弦的故事背后,小说文风质朴有力,语言鲜明活泼,西北乡村的人情风物跃然纸上,然而这些还并不足以描述小说力量的全部。  小说最发人深思的部分恰恰开始于它的题目——看起来与人事无涉的、冰冷阴
期刊
高中生活绝对是我人生中最不愿意回想的时光,因为那时的我,“跑”得太累了。  我所在的小县城,高中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必须拼命奔跑,才能跑出这个小地方,才能跑过大城市的那些孩子们。”所以,我尽管资质不佳,但还是憋足一口气,拼了命地奔跑,进入“211”大学,进入一线城市,安家立业,然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想,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我看着孩子们,回想自己的年幼时光,那些细碎而幸福的闪光片段全数珍
期刊
我做了一个梦。一轮红日从洋顶岽升起,照得天青楼四处闪闪发光。爸爸披着一身日光从楼门厅走过来。我奔出灶间向爸爸冲去。我迎着爸爸移动过来的身影跑,却怎么也无法接近他……这时候,我的梦醒了,被一阵压低的说话声吵醒的。那声音似乎持续很久了,把我从梦境中拽回天青楼三楼我家的卧房。我听见妈妈的声音:“这样……行吗?”还有另一个声音:“只能先这样了……”  这正是爸爸的声音。我心里惊喜交加,猛地睁开眼睛,一下看
期刊
《十八天环游世界》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我”和大眼睛奶奶在病房里十八天的相处故事。“我”是一个讨厌学习、讨厌老师、讨厌胡萝卜的爱面子的小男生,生性坐不住的“我”在病房区“探险”时遇到了大眼睛奶奶,大眼睛奶奶每天给“我”讲述一个探险故事,并巧妙地在游戏和故事里让“我”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品尝到胡萝卜蛋糕的美味……第十八天,大眼睛奶奶离去了,“我”懵懂中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就像食物都有保质期一样”。大眼
期刊
阿顺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村民们说他有些傻。但是,我却喜欢。  他是从一个偏僻的山坳里搬迁落户到百草坪的,搬来的时候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他俩一前一后,拉着一辆木板车,车上垛着小山似的一摞行李,七七八八,看上去并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阿顺很丑。他的脸就像奶奶家门前的那棵老榆树的皮,坑坑洼洼,有时还会拧起疙瘩。因为他脸颊上满满的胡须,孩子们背后叫他“恩格斯”。见到他的时候,他头上戴了一顶羊毡帽,身上套一件
期刊
一  父母工作调动,去乡下开设下伸商店。我从镇上学校,转学到许村小学念书。阿瘫是我新结识的女同学。阿瘫父母早亡,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左腿残疾,走路一瘸一拐,不受人待见。外婆心疼外孙女,把她接到身边,两人相依为命。  阿瘫名叫徐小兰,村上人似乎忘了她的大名,平时都管她叫阿瘫。大人这样唤她,小孩也这样喊她。不管是谁谁喊,小兰听到了都爽快答应着。  阿瘫上课时认真听讲,坐姿十分端正,半天不挪动屁股,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