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坚持“三贴近”的重要性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普及,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生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一些新闻报道脱离群众生活、采访不深入,新闻作品生硬死板不受欢迎,甚至假新闻频现。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是现阶段坚持“三贴近”原则的体现,“走转改”是新媒体时代“三贴近”原则的新发展和要求,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关键词】新媒体;“三贴近”;“走转改”
  “三贴近”原则是中央根据我国新闻传播的实际,2003年在《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中提出,即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记协等部门动员部署各媒体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简称“走、转、改”,就是以实际行动贯彻“三贴近”原则,在新媒体时代强调坚持“三贴近”的重要性。
  新闻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活动发展到今天,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每个时代都有其特点,以往通讯不发达,新闻从业人员采编新闻,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完成稿件所需周期较长,以天来计算,报道人民群众生产一线的新闻需要较长时间的采访和写作,从时间上制约了报道的及时快速,因此,新闻是“易碎品”,“今日的新闻,明日的历史”。时效性更多地强调从新闻事件的发生到新闻报道出来这段时间,排除时宜性,这段时间越短越有新闻价值。现在这段时间以“秒”计,为了抢快发新闻,调查求证环节常被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就会受到伤害。坚持新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就要到基层去接地气、“抓活鱼”,真正转变作风,改进文风。
  首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现状要求媒体记者重视“三贴近”
  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过程发生了重大改变,信息的双向流动使传受关系发生变革
  “三贴近”原则提出至今,得到了新闻界及受众的一致好评。媒体、记者遵循“三贴近”原则从生活一线得到了新闻的源头活水,采写、制作出一篇篇关乎国计民生的好新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让新闻真正服务于人;媒体更有公信力,吸引了更多百姓的关注,从而也带来了更多的收益。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在网络上传播新闻信息,手机等移动接收终端不断普及,使用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新闻、资讯。同时,新的传受关系得以发展,由以前受众的被动接收讯息到现在的传受互动双向交流,他们发布目击现场见闻、奇闻趣事等,形成了信息发布的双向通道。
  2、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信息通达的同时,暴露出新闻报道方面的问题不容小觑
  网络技术不断发展,通过个人主页、博客、播客、微博等方式,信息上传下载更方便。受众不单从媒体得到新闻信息,他们同时也是散布在各个角落的信息发布者,在没有记者赶到的突发事件现场,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最新动态。比如上海的静安区突发大火,记者不可能碰巧遇到,通讯不发达时代我们只能依赖于记者的采访,第二天知道灾情和相关调查情况,消息相对比较滞后、来源比较单一。又如“宜黄拆迁”事件,如果不是钟家姐妹之一的钟如九在母亲病危时,开通微博向外界批露消息和最新进展进行求助,也许就不是现在所呈现的样子。
  如今很多媒体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缺乏生活经验和扎实的调查采访,以网上“搜新闻”代替“跑新闻”,在发现新闻线索、缩短新闻生产周期上,起了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闻的“硬伤”甚至是“致命伤”——假新闻。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走、转、改”就是要实事求是,坚持“三贴近”。
  新闻来源多而杂,编辑记者需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常理出发,从群众的愿望出发采编新闻。如今通过网络、博客或者微博发布全国甚至全世界发生的事件浩如烟海,面对丰富的新闻线索,编辑记者要选择判断,哪些是重要的值得深入调查报道的新闻线索,如果离开当前社会和国情的实际,听不到群众的呼声、看不到群众的愿望,就不会采编制作出有价值的新闻。不乏一些记者编辑缺少生活经验和常识,道听途说或引用不经认真核实的信息进行报道,轻则贻笑大方,重则危害社会。有时会成为假新闻和谣言的传播工具,违背新闻报道的规律,扰乱社会秩序,编辑记者必须时刻警惕。
  其次,“走、转、改”是现阶段坚持“三贴近”的具体体现
  很多媒体和记者聚焦基层,采访报道了大量走基层的新闻,围绕“走、转、改”进行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报道,“走、转、改”活动发起后很多人发文讲述了基层蹲点采访的经验和体会,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是一场活动,它是新闻“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体现。
  走基层比下基层更体现此活动的常态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打电话、发传真、发邮件等等方式都可以完成采访,但由于缺乏一线经验,记者对生活场景描写少了,新闻不新鲜,没有现场感,“两腿泥”的记者越来越少。一旦脱离群众,无论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是解决群众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都无法致效,背离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宗旨。
  转作风才能使媒体不断提高自己的公信力。2011年“7·23”高铁事故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说法,“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被网友调侃为“高铁体”进行恶搞造句。反映了新闻发布机构作风不严谨、脱离群众的工作态度。新闻媒体如果没有求实严谨的作风,新闻宣传和沟通政府和群众意见及建议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一条新闻可以迅速地被传播,不同版本的说法将很快被求证,任何隐瞒、歪曲事实的报道,都必将无法生存。
  改文风更是当下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一方面,在新闻报道中,模式化的“腔调”、新闻报道中使用晦涩难懂的句子,唱高调喊口号,只能适得其反,使新闻缺乏可看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在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不断活跃的今天,网络语言流行,网络新词语在媒体上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淘宝体”、“凡客体”、“咆哮体”。 新闻媒体使用时要看具体的语境和事件考量其是否得当。媒体工作者尤其是网站编辑采用这些网络上新兴的语言和语气,也要注意分清楚场合和对象,对于严肃的新闻报道来说,就会显得不严谨,对于使用网络少的受众,语言就很不亲切。只有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到群众中间,听群众都在想什么说什么,才能写出贴近群众的文章和贴近实际的报道。   第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带着思考,发现真问题
  “走转改”活动开始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都派出记者编辑,尤其是年轻的骨干记者,到一线采访、报道,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好评,各方面反响很好。中央电视台从2011年8月26日开始,新闻联播报道记者深入基层的采访和报道,镜头对准一个个普通人,报道亲切感人,体现以人为本,编辑记者们作了很多努力。
  大量报道反映了基层生产一线热火朝天的景象,正面报道鼓舞着人们积极乐观地生活和扎实勤劳地奉献,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显著改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这些都是让人振奋的生活图景。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到基层更重要的是要借此机会,对比基层工作中做得好的方面和不足的地方,深入群众生活发现真问题,不但要倾听群众心声,还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问题,化解困难。
  另外,在基层发现真问题还要依靠群众力量,从现象看本质,分析现象背后的真相,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深度。听民声特写:《“你算得不对!”》,通过记者和农民交谈种粮收益低等问题,看到现在农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新变化,语言鲜活,简短朴实而又直指真问题。
  甘肃、内蒙古等省份土豆丰收却面临土豆卖难问题、四川广元大面积耕地被当地政府征用建设工业园等新闻,通过记者的调查走访,并且层层深入分析,最后促成问题的解决,比如《中国供销集团明天赴甘肃采购土豆 缓解滞销难题》各个土豆产区和全国的超市、企业等进行“对接”。通过这些具体的事实的报道,内蒙古绿野之声广播电台《关注土豆卖难,“哭泣”的土豆》中提到,常常见诸报道的“菜贱伤农、果贱伤农、豆贱伤农”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盲目投资农产品,农民得不到市场供需信息,政府指导和市场规律之间的关系。也许记者再进行更多的追踪报道,可以探索出一条农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等方面的可行途径。这样就能抓住真问题,使新闻贴近现实,有看头,更有实际意义。
  最后,新闻媒体应加强责任心,“走转改”要长期不懈地坚持
  新闻从业人员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和“三贴近”原则是一脉相承的,都是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是新时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切实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新闻传媒面临的外部环境怎么变化,科技如何发展,我们的新闻传播活动都不能离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实践活动。无论是记者在基层蹲点还是就一些选题记者进行一线调查,都会发现很多隐藏在基层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被关注、不解决有可能被积聚和放大,成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
  因此,走基层活动应该是新闻工作者和媒体长期坚持的一项日常工作,不能满足于报道了一些现实情况就把走基层暂时搁置起来,只有在长期的观察和调查研究中做采访,才能找到一些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真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各个媒体的走基层新闻报道中,记者们采写的稿件直击社会问题和现象,如在关注农业新闻报道中一方面对政府惠农政策是否落到实处进行了监督;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政府惠农政策给农民到底带来哪些具体的实惠。在这些新闻报道中,采访的是普通的百姓,新闻报道文风朴实,真正做到了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人民满意不满意”来检验党和政府的工作。只有转作风才能抓住关键问题,有的放矢,新闻作品才能言之有物,真正做到改文风,让大家喜闻乐见。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广播电视网络教研室教员)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雪先生今年来得特别早,前阵子,它的美照几乎霸占了我们的朋友圈。关于雪先生,你了解多少呢?它的一些冷知识能让你更加懂它哦。  雪花不都是六角形的  雪花飞舞起来相当好看,你可曾仔细观察过雪花的样子?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晶体,因像花而得名,又名未央花和六出,是由雪晶互相碰并、粘合并钩连在一起而形成的。  由于雪晶的形状基本上以六角形为主,如六角枝状、六角片状等,所以由它们成长而来的雪花也多呈现出六角的
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两者相辅相成,成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源动力。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我们应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品牌塑造的重要性,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美国纽克(Nucor)钢铁公司的CEO肯·艾弗逊总结公司成功的经验是“70%的文化加30%的技术。”文化是生产力,能给企业带来效率。第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中国的传媒体制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和转型。少数媒体越来越看重经济利益,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在一定程度上被市场规范所牵引,甚至做出不顾新闻职业规范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本文以2011年11月《南方都市报》“联防队员入室施暴强奸案”的报道失当为例,揭示了市场新闻业与新闻职业伦理之间的矛盾,并试图给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关键词】市场新闻业 新闻职业伦理
【摘 要】市场逻辑下,少数媒体很容易媚俗化、娱乐化,为了利益不顾客观、专业。在这种逻辑的影响下,新闻伦理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以发生在深圳市的“杨武”事件为例试分析之。  【关键词】市场逻辑 新闻伦理 “杨武事件”  一、事件回顾  去年10月22日,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深圳联防队员杨喜利手持钢管闯进王娟家中,从一开始的辱骂,到对其进行长达一个小时地毒打和强奸。她的丈夫杨武则躲在几米外,沉
相传在古代,有一年的夏季,北方农村久旱无雨,烈日炎炎,灾情严重,田间禾苗都枯焦而死,且疫痢流行,百姓饥病交加。少数壮年力强者,勉强支撑,外出寻觅树皮、野草充饥。说也奇怪,他们惊喜地发现,田埂路边有一种野草茂盛地生长着。观其全草,光滑无毛,肉质肥厚,心想:这草一定可以充饥,于是把它连根拔出,采集了许多,带回家给全家充饥。吃完后,再去寻觅。吃了几天后,大家居然觉得精神顿起,特别怪的是,所患的“拉肚子病
近期,在中华医学会等主办的中国心脏病学大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公布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报告》指出。我国个人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负担逐步增加,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膳食不合理、吸烟、饮酒和缺乏运动等,导致心血管病患者呈快速增长态势。  那么,怎样预防心血管病呢?以下几个方面,只要坚持做到,心脏病发作的概率就会比同龄人降低九成左右。  心情愉悦乐观地面对生活是保养心脏的精神因素
巴菲特最喜欢的投资消息来源却偏偏是人人都可以免费获得的,那就是上市公司的年报。    投资股票靠什么赚大钱,当然是内幕消息!事实果真如此吗?由刘青云、古天乐、吴彦祖三大当红影星联袂出演的香港电影《窃听风云》,就演绎了一个与股市内幕消息有关的惊心动魄的炒股悲剧。  影片讲述的是香港刑事情报科的三个精英成员,受命成立代号“追风”的窃听小组,全力侦查找出操纵上市公司风华国际股价的幕后黑手。但当他们监听到
下面是李老师和小新同学对“派大星”与“索尼克”的一段对话:  李老师:同学们,据考究,“派大星”与“索尼克”,他们是“亲戚”,do you know?  小新同学:……哦?  李老师:首先,他们都是虚拟人物,都是“动漫角色”那一家的!  小新同学:…哦……  李老师:其次,他们都是外国人设计的,并且都在美国人策划下上了荧幕!  小新同学:..……哦……  李老师:第三,他们的原型都是动物,一个是海
在当时的宴席上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风雅,当欢宴将近尾声的时候,捧出一只只素馨花球、茉莉花球呈送给酒客,用花香,把人们从酒肉荤腥的沉沦中解救出来。    说起来荒诞,第一次注意到"茉莉花球",是通过《香艳丛书》,通过其中最无聊的清人笔记。在"西溪山人编"《吴门画舫录》中,有一则讲道,妓女蒋茝香"尝席间以帕裹茉莉"赠给有情的客人,这裹在手帕中的茉莉是"丝穿花朵,绾同心结焉";许豫编《白门新柳记》里的逸事
【摘 要】 风险度量是衡量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如何全面有效地评估我国保险公司信用风险,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投资损失,最终实现风险的有效预测和管理,成为目前保险和投资业界的重要课题。为验证两种保险业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有效性,文章选取四家上市保验公司2015—2017年的财务数据,对Z模型和KMV模型在信用风险度量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利用非参数检验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Z模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