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本位在于学习语言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作为本市高中语文新课改示范课教学比赛评委之一,有幸听了本市几位青年教师的示范课,收益匪浅。但也明显感到,有些课架空语言,脱离文本,过多地强调拓展,缺乏真正的语文味,课堂效益很低。示范课尚且如此,平时教师上课就可想而知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与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本位的迷失有关。
  
  一、语文课程的本位
  
  语文课程的本位是什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前,语文课程的性质被不同的声音,弄得稀里糊涂。理论上的混沌,必然带来教学实践上的混乱。平时大量的日常教学,是一回事:顺着旧轨道,按步就班,我行我素,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参加语文活动时,是另一回事:刻意求新,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提问式、导入式、讨论式、课件式;又是图像,又是歌声,又是拓展,又是合作。热是热闹到极点,但这种快餐式的课堂教学,到底有什么实效,学生的内心到底有什么收获?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想清楚:中小学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性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可以说民族语不仅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而且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本身。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而这个任务在中小学的各门课程中毫无例外要由语文课承担。换言之,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的目标,就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语教育,即母语教育。而我国传统的民族语教育的经验,概括的说,主要凭借对范文(它们是运用民族语的典范)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语的感悟能力和热爱民族语的感情,并使学生在掌握民族语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又通过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学习语言不是纯客观的认识过程,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反复涵咏的感悟过程,而这种感悟,包括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综合性的感知和领会。所以,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文本,实实在在的触摸语言、玩味、感悟语言,以及对语言背后的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才真正是语文学科的本位。
  
  二、品味语言的途径
  
  既然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亲近语言,赏析语言,感受语言,并由此获得独特的生命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快的达到这一要求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充分体味、揣摩、感悟文章中重要的语言点。语言的关键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即哪些语言的表达是特殊的,甚至是变形的;二是内容,即品味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切入的最佳方法,当然是“读”,真正让学生读进去。只有读细、读深、读透,才会有体会、有感受。
  那么,从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而言,有哪些可操作的且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呢?我认为较好的有下列几种:
  1. 口诵心悟法。因为诵读的特殊性,决定了口诵必须要心悟。如果没有心悟、没有思维,学生读来读去都在文意的外围游离着,这种诵读是无效或低效的。有教师是这样处理《木兰诗》第六段的:他先要学生谈谈如何处理这一段的感情,学生认为应该读出“喜悦之情”。于是,学生读起来语调欢快,节奏轻快。教师问:“是不是所有的情感都读出来了?”学生们开始沉思,经过讨论,认为一开始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铺排的手法,渲染了喜迎的气氛,应读得欢快如歌,酣畅淋漓。至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小组认为应该读得欢快,另一小组认为应该读得缓慢。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一致认为开始要快读,表现木兰在“开”“坐”“脱”中急切回家的感觉;后来要慢吟,在“著”“理”“帖”中细细体味木兰恢复女儿身的温柔。“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学生认为这一句要读出惊叹之情,犹如平地惊雷:英雄竟是女儿身!这段美文,可谓一波三折,大起大落,读来情致百生。学生在诵读中细腻、深刻地理解了花木兰,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如此引导学生反复交流,反复感悟,由读到悟,再由悟到读,才能把经典的语言悟透。这样的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类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
  2. 推敲分析法。词语是文本的基本建构单位,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往往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多花一些时间推敲文本的关键词,往往能引导学生找到破解文意的钥匙。对课文的耐人寻味处,进行比较、咀嚼、揣摩,才能真正走进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这一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血色为什么是“淡红”而不是“鲜红”?悲哀为什么是“微漠”而不是“浓郁”?只有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才会发现作者的遣词是多么准确,传达的感情是多么贴切,潜藏在文字背后作者想说而又没有明说的意思又是多么意味深长。品味语言,只有潜入文字背后,走进作者心灵,含英咀华,才能深得个中真味。
  3. 想象体验法。作品中,有的意境无法言传,只能意会,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体验去补充它、感悟它。如有老师教《故都的秋》“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一句中的“夹”字,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夹”的滋味,“零余人”的苍凉和漂泊感很快便在学生的心中升腾。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导学生想象这十个汉字所传递出的旷远、荒凉、静寂之感和体验一种寂寥、苍茫、雄浑之美。想象和体验,不仅能让学生从一个个方块字的组合中,看出一幅画面,一片场景,一段人生悲欢,而且还能让学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理解文本。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作了如下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由“大空”到“小实”    综合实践活动处处有题材,关键在于挖掘。过去,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过重地关注了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却很少把学生的学习、生活作为资源来开发,制定的活动主题更加关注一些“焦点问题”,如“网络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与生活”等。一度错误地认为,活动的主题一定要新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下来却发现
国家级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坐落于以“泉城”著称的山东省省会城市济南。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是中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开放省份之一。济南市作为山东省
如果按照“曾经管理过至少一家企业”为最简单的衡量标尺--这个标尺一方面说明该人有资质可管另一家企业,另一方面也告诉老板这个人曾定价多少,老板们恐怕很难找到副总人选。
王若虚是金代经学成就的代表,继承和吸纳了汉唐、宋代的经学成就,形成了自己的揆以人情约之中道、依经立意崇实求真、重经而不废传、遍引诸子断以己意的解经原则和特色,得到了当世学人的推重和后代儒者的认可。
通过对生命体内物质熵交换的分析,指出意识系统在人类生命过程中的绝对支配地位。结合对人类实践的深入探讨,揭示了维持意识系统基本运转的动力——信息熵的交换,以此提出了"
《国家美术新课程标准》颁布,全国第八次课程教育改革迎来了实习高潮。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情感教育欣赏课
一、对于概念图的认识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它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学习理论。学习过程就是建立概念网络,并不断向网络增添新内容的过程。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生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  二、运用概念及概念图进行单元备课  本文以《声音》这一单元为例,介绍了概念及概念图在单元备课中的运用。  (一)声音单元的资源模板包含的内容  1.备课时应考虑的问
星期五下午,作文课,我正讲评作文,教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了,田兵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脸上汗涔涔的,裤腿上沾满了泥巴。为了不影响上课,我让田兵先回到座位上去。讲评完作文,我又
小微企业的收益少、市场份额低、规模小、人员少,以上特点明显制约着小微企业的发展。本文针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分别从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
事例是议论文的“血肉”。一篇议论文只有巧妙地列举事例,正确地对其进行分析,才会显得“血肉”丰满。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该如何列举事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呢?本期组织的3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