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概括总结出: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型人才 创造性思维 学生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2- 0138 -01
引言:
抽由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的阶段,对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尽相同。其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教育的关键。然而,现实教学实践却告诉我们,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制约着教育创新。
一、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
1、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和估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性,并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潜力的认识基础。教育对象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劳动。但是,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常常是按照某种常规或程式周而复始地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带有明显的创造性特征,因而工作平平、无所建树。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才能需要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来培养。
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
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学校从传统的封闭性教育模式向现代化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搞笑、激烈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开创性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生入学之初,无不对学校充满了无限的神往,将学校比作知识的殿堂、成才的摇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就会有不少学生对我们的学校产生某种畏惧感,认为生活枯燥乏味,很多未做完的“五彩梦”化为泡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学生对学校、教育都不再感兴趣,还谈什么创新教育。创设高品位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严格的校风、谨严的教风、宽松的学风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3、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育转型,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模式教育转向多样化教育,从沉闷僵化的教育转向生动活泼的教育,实现上述三个“转向”,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侧重于对成绩的认定,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摒弃这种旧的评价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考试制度的改革包括课堂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均需重构,其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关键。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1、合理运用环境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师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其关键是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强弱,要取决于作为创新主体的青年人的创新能力,要教育学生树立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应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比谁的知识掌握得多,更需要比谁的创新意识有紧迫感。
2、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新可以形成新概念和新事物。因此,要造就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要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也是按教师课前设计好答案,并要求学生的回答也应与其相同,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革这种不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地去想象,去思考;要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以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特别是质疑的自由;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想中做,在做中想;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要解放学生的空間,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即使不切合实际,教师也应该肯定学生敢讲自己观点的勇气。如果不给学生一个民主的氛围,学生一般是不会或不敢提出与课堂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其思维也不易发散,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可以认为,没有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3、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不同的教育观点和目标,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势必会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知识要比学生多,教师的教学是把自己所掌握的指导毫不保留地交给学校。“教师教,学生学”是知识传递的最快方式,但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效果甚微,由于学生不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得不到获得知识的情感体验,因而压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启发式和讨论式,就是在教学中允许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知识的产生背景和相关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启发,从多个角度学习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一循环往复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却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中学化学知识中重知识轻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仍是主要矛盾。近几年来,考试中客观性试题分量逐渐增大,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更不注意学生的自由发挥。例如,多数化学习题偏重于单相思考求得唯一答案,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解题方法模式化,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狭窄,在条件变化时缺乏应变能力;不注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学生的知识孤立呆板,不能融会贯通,而且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做习题来巩固的,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而语言是思维的武器,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靠它来对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的,动手实践则能直接刺激思维的发展。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所谓发散式求异是一种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先导。求异创新的愿望越强烈,独立思索的热情也就越高涨。在学习中,表现出不满足于一般的间接传统的观念演说式的实验,现成的理论模式及陈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喜欢独辟蹊径,提出新见解、新思想,谋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当然,实施创新教育不是简单轻松的话题,也不是随着人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联动。“临渊羡鱼,莫如退而结网”,只要努力去做,就定会把一个崭新的教育呈现给21世纪。
参考文献:
[1]肖蔚.开放型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Z2).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型人才 创造性思维 学生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2- 0138 -01
引言:
抽由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的阶段,对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尽相同。其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教育的关键。然而,现实教学实践却告诉我们,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制约着教育创新。
一、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
1、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和估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性,并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潜力的认识基础。教育对象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劳动。但是,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常常是按照某种常规或程式周而复始地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带有明显的创造性特征,因而工作平平、无所建树。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才能需要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来培养。
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
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学校从传统的封闭性教育模式向现代化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搞笑、激烈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开创性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生入学之初,无不对学校充满了无限的神往,将学校比作知识的殿堂、成才的摇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就会有不少学生对我们的学校产生某种畏惧感,认为生活枯燥乏味,很多未做完的“五彩梦”化为泡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学生对学校、教育都不再感兴趣,还谈什么创新教育。创设高品位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严格的校风、谨严的教风、宽松的学风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3、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育转型,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模式教育转向多样化教育,从沉闷僵化的教育转向生动活泼的教育,实现上述三个“转向”,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侧重于对成绩的认定,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摒弃这种旧的评价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考试制度的改革包括课堂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均需重构,其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关键。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1、合理运用环境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师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其关键是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强弱,要取决于作为创新主体的青年人的创新能力,要教育学生树立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应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比谁的知识掌握得多,更需要比谁的创新意识有紧迫感。
2、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新可以形成新概念和新事物。因此,要造就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要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也是按教师课前设计好答案,并要求学生的回答也应与其相同,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革这种不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地去想象,去思考;要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以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特别是质疑的自由;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想中做,在做中想;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要解放学生的空間,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即使不切合实际,教师也应该肯定学生敢讲自己观点的勇气。如果不给学生一个民主的氛围,学生一般是不会或不敢提出与课堂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其思维也不易发散,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可以认为,没有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3、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不同的教育观点和目标,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势必会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知识要比学生多,教师的教学是把自己所掌握的指导毫不保留地交给学校。“教师教,学生学”是知识传递的最快方式,但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效果甚微,由于学生不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得不到获得知识的情感体验,因而压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启发式和讨论式,就是在教学中允许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知识的产生背景和相关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启发,从多个角度学习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一循环往复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却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中学化学知识中重知识轻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仍是主要矛盾。近几年来,考试中客观性试题分量逐渐增大,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更不注意学生的自由发挥。例如,多数化学习题偏重于单相思考求得唯一答案,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解题方法模式化,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狭窄,在条件变化时缺乏应变能力;不注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学生的知识孤立呆板,不能融会贯通,而且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做习题来巩固的,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而语言是思维的武器,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靠它来对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的,动手实践则能直接刺激思维的发展。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所谓发散式求异是一种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先导。求异创新的愿望越强烈,独立思索的热情也就越高涨。在学习中,表现出不满足于一般的间接传统的观念演说式的实验,现成的理论模式及陈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喜欢独辟蹊径,提出新见解、新思想,谋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当然,实施创新教育不是简单轻松的话题,也不是随着人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联动。“临渊羡鱼,莫如退而结网”,只要努力去做,就定会把一个崭新的教育呈现给21世纪。
参考文献:
[1]肖蔚.开放型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