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然而,以往沉闷的、被动的课堂只是让学生静静地等待着教师的知识传授,致使学生也越来越看不到学习的乐趣,严重影响了语文教材价值的体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重拾学习的信心,进而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动”起来;素质教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素质教育下,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文课堂带来的乐趣,最终确保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轻松环境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组织学生进行复述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复述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口”动起来,一方面是要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是要学生在坚持锻炼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随之得到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复述活动”中“动”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为了打破课堂的沉闷,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复述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并理解文本大意。之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自主组织语言进行文本复述。切记文本复述不是简单的中心思想的概述,也不是背诵全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文本描写的故事梗概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将故事重新讲述给其他同学。当然,新的教学形式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二、组织学生进行对比活动
对比活动的开展是要学生的“脑”动起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采取的是“一刀切”和“满堂灌”的模式,导致学生就像一个大容器一样等待着教师将知识灌输到自己的大脑中,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动脑的机会和时间,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对比活动,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文本中所赋予的情感,進而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选择了对比学习活动,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各个地方过年的习俗,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鼓励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春节与我们所熟悉的春节进行对比学习。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春节是我国的重要节日,而且,在各个地方过年情境的对比及作者笔下的春节与自己熟悉的春节对比中也让学生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同时,还让学生感受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进而,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中的民俗文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动脑”比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三、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演活动的构建可以说是最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这也是让动起来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组织表演活动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仅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并不注重表演活动的组织,严重不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摒弃这种观念,要组织有效的表演活动,寓教于乐,进而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为了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情般的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了一场情境表演活动。首先,我和几名学生一起对文章进行了改编,让其以课本剧剧本的形式呈现,然后,选择了几名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和“我”的角色,并让学生仔细揣摩老人说话的语气,进而,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感情,同时,让学生清楚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可见,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还有助于学生动起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从语文教材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认真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同时,找到探究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梅芳.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2012(10).
[2]张欣.如何活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J].考试周刊,2012(20).
编辑 薛直艳
关键词:小学语文;“动”起来;素质教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素质教育下,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文课堂带来的乐趣,最终确保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轻松环境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组织学生进行复述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复述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口”动起来,一方面是要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是要学生在坚持锻炼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随之得到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复述活动”中“动”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为了打破课堂的沉闷,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复述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并理解文本大意。之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自主组织语言进行文本复述。切记文本复述不是简单的中心思想的概述,也不是背诵全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文本描写的故事梗概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将故事重新讲述给其他同学。当然,新的教学形式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二、组织学生进行对比活动
对比活动的开展是要学生的“脑”动起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采取的是“一刀切”和“满堂灌”的模式,导致学生就像一个大容器一样等待着教师将知识灌输到自己的大脑中,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动脑的机会和时间,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对比活动,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文本中所赋予的情感,進而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选择了对比学习活动,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各个地方过年的习俗,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鼓励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春节与我们所熟悉的春节进行对比学习。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春节是我国的重要节日,而且,在各个地方过年情境的对比及作者笔下的春节与自己熟悉的春节对比中也让学生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同时,还让学生感受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进而,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中的民俗文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动脑”比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三、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演活动的构建可以说是最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这也是让动起来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组织表演活动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仅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并不注重表演活动的组织,严重不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摒弃这种观念,要组织有效的表演活动,寓教于乐,进而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为了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情般的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了一场情境表演活动。首先,我和几名学生一起对文章进行了改编,让其以课本剧剧本的形式呈现,然后,选择了几名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和“我”的角色,并让学生仔细揣摩老人说话的语气,进而,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感情,同时,让学生清楚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可见,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还有助于学生动起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从语文教材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认真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同时,找到探究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梅芳.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2012(10).
[2]张欣.如何活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J].考试周刊,2012(20).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