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1年版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须基于不同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数学现实”,并且根据学生当下拥有的“数学现实”,以生命为本,采取相应的方法予以丰实,根据不同阶段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養,促进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现实”逐步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素养;生本课堂
为使数学课上得既生动又有效,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充分把握学生的“数学现实”,对学生将要抵达的“数学现实”进行周密策划,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效整合数学教学资源,构建积极、欢乐、高效,富有数学素养的生本课堂。
一、 创设合适情境,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合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触境生情”,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在良好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只有掌握知识才能解决问题,也能感受的知识的好玩,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如在三年级《分桃子》中,要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以学生喜欢的美猴王的故事导入:“有一天,花果山水帘洞的美猴王受到玉帝的表扬,很高兴,就让小猴子们去摘桃子吃,其中有两只小猴子他们一起去摘了很多回来,你们看(出示情境图)”在了解数学信息后,追问到:“两只猴子回来后,就一直在争论分桃子,怎样让它他们俩都满意呢?”学生在为美猴王解决问题这一有趣任务的驱动下,探索解决了48÷2=24的竖式计算方法,紧接着,出示“两只猴子很感谢你们帮他们解决了问题,正准备按你们的方法来分桃子了,这时(出现一只猴子)又来了一只猴子”,把学生引向另一个更难的问题情境中,由于学生在之前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小组合作中很快地发现48÷3=16的竖式计算方法。
小学生有着很多成年人所没有的那份童真,为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就必须先提高自己,整节课在“美猴王”的驱动下,学生快乐的学习、成长着。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情境—问题—活动”线索的引领下,有效的为知识学习做好了“导航”。
二、 引导自主探究,帮助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在小学数学授课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教育主体,同时也是自身能量的主体。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成功的体验者。
数学家波多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因为这种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更好地凸显“生本”理念,教师要采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接受教师开设的各个环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只有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的生本课堂,学生对发现的知识才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如在二年级《铅笔有多长》中,通过身高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接着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课前准备的6.3厘米的学具,在探索中体会到厘米这个单位在这里大了些,所以想到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在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后,主动通过找一找尺子中的1毫米,估一估、量一量学具卡片的厚度(约1毫米);比一比,借助卡片近距离的接触1毫米;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摸一摸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毫米,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对于越抽象的知识,要越形象。单位长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本节课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毫米有多长,一分米有多长,而是借助身边的实物,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自主去研究、操作、讨论、感受,在活动中形成感性认识,掌握毫米和分米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三、 注重核心素养渗透,完善新知自我建构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如在四年级下册《街心广场》,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利用计算五个长方形的面积,30×20,3×2,0.3×2,3×0.2,0.3×0.2,利用已知比较30×20和3×2,30缩小到原来的1/10,20也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则缩小到原来的1/100,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数的变化带来的积的变化,计算0.3×2和3×0.2时,属于旧知识,学生已能用自己的方式计算出来,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0.3×0.2的计算方法,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产生了四种计算方法:(1)利用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因此,0.3×0.2=0.06;(2)先把0.3和0.2分别扩大10倍,计算3×2,结果再缩小到原来的1/100;(3)看乘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就有几位;(4)比较0.3×2和3×0.2,其中一个乘数都缩小到原来的1/10,则积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在总结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整数的乘法和小数的乘法算理是相通的,只是对整数乘法的一种扩充,从而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有在研读课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更合理的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既有基础,又有挑战性,使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有趣。
总之,要构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课堂,我们必须全面掌握学生的认知状况、认知能力等,科学把握好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数学现实”不断丰富与升级为出发点和归宿,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充分发挥数学学科教书育人的功能与价值,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崔文.构建生本智慧课堂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196.
作者简介:
张建发,福建省晋江市,晋江池店教委办。
关键词:数学;素养;生本课堂
为使数学课上得既生动又有效,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充分把握学生的“数学现实”,对学生将要抵达的“数学现实”进行周密策划,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效整合数学教学资源,构建积极、欢乐、高效,富有数学素养的生本课堂。
一、 创设合适情境,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合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触境生情”,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在良好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只有掌握知识才能解决问题,也能感受的知识的好玩,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如在三年级《分桃子》中,要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以学生喜欢的美猴王的故事导入:“有一天,花果山水帘洞的美猴王受到玉帝的表扬,很高兴,就让小猴子们去摘桃子吃,其中有两只小猴子他们一起去摘了很多回来,你们看(出示情境图)”在了解数学信息后,追问到:“两只猴子回来后,就一直在争论分桃子,怎样让它他们俩都满意呢?”学生在为美猴王解决问题这一有趣任务的驱动下,探索解决了48÷2=24的竖式计算方法,紧接着,出示“两只猴子很感谢你们帮他们解决了问题,正准备按你们的方法来分桃子了,这时(出现一只猴子)又来了一只猴子”,把学生引向另一个更难的问题情境中,由于学生在之前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小组合作中很快地发现48÷3=16的竖式计算方法。
小学生有着很多成年人所没有的那份童真,为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就必须先提高自己,整节课在“美猴王”的驱动下,学生快乐的学习、成长着。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情境—问题—活动”线索的引领下,有效的为知识学习做好了“导航”。
二、 引导自主探究,帮助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在小学数学授课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教育主体,同时也是自身能量的主体。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成功的体验者。
数学家波多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因为这种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更好地凸显“生本”理念,教师要采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接受教师开设的各个环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只有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的生本课堂,学生对发现的知识才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如在二年级《铅笔有多长》中,通过身高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接着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课前准备的6.3厘米的学具,在探索中体会到厘米这个单位在这里大了些,所以想到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在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后,主动通过找一找尺子中的1毫米,估一估、量一量学具卡片的厚度(约1毫米);比一比,借助卡片近距离的接触1毫米;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摸一摸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毫米,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对于越抽象的知识,要越形象。单位长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本节课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毫米有多长,一分米有多长,而是借助身边的实物,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自主去研究、操作、讨论、感受,在活动中形成感性认识,掌握毫米和分米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三、 注重核心素养渗透,完善新知自我建构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如在四年级下册《街心广场》,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利用计算五个长方形的面积,30×20,3×2,0.3×2,3×0.2,0.3×0.2,利用已知比较30×20和3×2,30缩小到原来的1/10,20也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则缩小到原来的1/100,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数的变化带来的积的变化,计算0.3×2和3×0.2时,属于旧知识,学生已能用自己的方式计算出来,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0.3×0.2的计算方法,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产生了四种计算方法:(1)利用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因此,0.3×0.2=0.06;(2)先把0.3和0.2分别扩大10倍,计算3×2,结果再缩小到原来的1/100;(3)看乘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就有几位;(4)比较0.3×2和3×0.2,其中一个乘数都缩小到原来的1/10,则积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在总结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整数的乘法和小数的乘法算理是相通的,只是对整数乘法的一种扩充,从而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有在研读课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更合理的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既有基础,又有挑战性,使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有趣。
总之,要构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课堂,我们必须全面掌握学生的认知状况、认知能力等,科学把握好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数学现实”不断丰富与升级为出发点和归宿,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充分发挥数学学科教书育人的功能与价值,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崔文.构建生本智慧课堂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196.
作者简介:
张建发,福建省晋江市,晋江池店教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