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练习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需要与所教内容与目标相结合,在大量基础资料中进行提炼与升华,助力学生通过有效的练习对该节课的知识技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内化为综合能力。基于此,文章将结合笔者教育教学经验,首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现状展开分析,并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进行策略探究,以期为教育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保持高效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为确保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则需要重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提高,尤其是教师在对课堂练习内容与方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具备针对性、生活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确保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参与兴趣得到提高,并且实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发散,才能体现出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因此,文章将主要针对这部分内容展开详细分析。
一、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现状
纵观当前大多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开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点问题:1)练习时间不足。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作过多繁杂解释,甚至在情境导入与小组合作环节中耗费过长实践,导致学生用于巩固新知的练习时间明显不足;2)练习数量过多。许多教师信奉“熟能生巧”理念,认为练习数量越多则能够更加巩固所学知识,而在“题海战术”之下,学生往往会对数学产生抗拒心理,极不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3)练习形式单调。许多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仍旧以书本作业为主,缺乏操作、实践、表达等多形式的课堂练习,难以激发学生的解答兴趣。
二、 提高小學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相关策略分析
(一) 结合小学生兴趣,保证课堂练习的灵活性
教师在对课堂练习展开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小学阶段孩子的兴趣点,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参与主动性得到增强,进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尤其是在进行练习题目的设计时,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思维发散过程中去展现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讲解“长方形周长”相关内容时,学生在学习该节课内容之前便对长方形有了基本认识,而这节课所教主要内容为如何求得长方形的周长,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设计出“动手算一算、量一量”的课堂练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测量。此时学生会利用身边的课桌、文具盒、书本等展开练习实践,很快会发现长方形由两两相等的线段构成,轻松得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如此看来,这种课堂练习设计,不仅与所教内容相契合,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学生的参与兴趣极高,对于该节课的知识掌握也会更加高效。
(二) 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保证课堂练习的生活性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特点非常明显,所以教师在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倘若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势必会都导致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有所困难。因此,教师在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生活中蕴含着数不尽的数学问题,使其数学意识得以加强,懂得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学生解决课堂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生活经验,对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具象理解,使其对各种数学理论有深刻认识。比如,在讲解“利息与利率”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去设计相关数学练习,比如要求学生对银行利息进行调查而编制小报告,进而帮助家长制定一份储蓄理财计划,学习如何正确填写储蓄单以及计算利息、利息税等等。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经过练习之后便会更加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三)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保证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着重培养,同时还要格外关注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探究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在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练习题目的开放性,确保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要深入社会去收集各种数据,才能够高效完成练习作业。此外,教师也需认识到课堂练习需要保证多样形式,不必局限于传统书面形式的练习作用,可为口头表达练习,也可是操作实践练习,还可以是成果展示练习,同时练习的答案也应保证开放性,无须设置唯一答案。如此一来学生在开放性的练习促使下,便能积极发散思维,在反复思考中去找到精准解题方法与答案。比如,在讲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众多小数,让学生从中随机选择4个数字,并且利用加减乘除去自编混合运算题目,进而自主或给同桌求出答案。通过彼此之间的竞赛评比,去分析哪一位学生题目编的最好、计算速度更快且准确。通过这种更具开放性的课堂练习,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四) 充分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保证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极其有限,而留给课堂练习的时间则更加捉襟见肘,要想在有限时间内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则需要充分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展开练习设计。倘若将大量练习全盘塞给学生,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也会因为缺少足够时间思考而无法体现练习的有效性,难以达成巩固知识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找准教学重难点去设计课堂练习,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相关内容时,“三角形的高”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所以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中则需要以此为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去动手“画高”,让学生对不同三角形的不同底的作高方法有进一步巩固。此外,为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教师还需重视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练习,比如在讲解“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加法结合律”教学结束后设计出较为初级的以加法结合律为目标的练习题目,同时设计出与交换律相融合更高级的练习题目,进而布置给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通过更具层次性的课堂练习设计,去保证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得到进步,从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练习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构成,唯有确保课堂练习设计的灵活性、开放性、生活性与层次性,才能促使学生对课堂练习主动参与,进而对数学概念进一步内化,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可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动脑与动手能力培养而言极为关键,教师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一定要结合所教内容去进行策略的合理选择,确保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得以凸显。
参考文献:
[1]李晓丽.试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J].陕西教育(教学),2015(6):71.
[2]程元春.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谢秀珍,福建省龙海市,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保持高效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为确保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则需要重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提高,尤其是教师在对课堂练习内容与方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具备针对性、生活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确保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参与兴趣得到提高,并且实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发散,才能体现出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因此,文章将主要针对这部分内容展开详细分析。
一、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现状
纵观当前大多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开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点问题:1)练习时间不足。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作过多繁杂解释,甚至在情境导入与小组合作环节中耗费过长实践,导致学生用于巩固新知的练习时间明显不足;2)练习数量过多。许多教师信奉“熟能生巧”理念,认为练习数量越多则能够更加巩固所学知识,而在“题海战术”之下,学生往往会对数学产生抗拒心理,极不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3)练习形式单调。许多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仍旧以书本作业为主,缺乏操作、实践、表达等多形式的课堂练习,难以激发学生的解答兴趣。
二、 提高小學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相关策略分析
(一) 结合小学生兴趣,保证课堂练习的灵活性
教师在对课堂练习展开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小学阶段孩子的兴趣点,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参与主动性得到增强,进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尤其是在进行练习题目的设计时,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思维发散过程中去展现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讲解“长方形周长”相关内容时,学生在学习该节课内容之前便对长方形有了基本认识,而这节课所教主要内容为如何求得长方形的周长,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设计出“动手算一算、量一量”的课堂练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测量。此时学生会利用身边的课桌、文具盒、书本等展开练习实践,很快会发现长方形由两两相等的线段构成,轻松得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如此看来,这种课堂练习设计,不仅与所教内容相契合,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学生的参与兴趣极高,对于该节课的知识掌握也会更加高效。
(二) 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保证课堂练习的生活性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特点非常明显,所以教师在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倘若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势必会都导致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有所困难。因此,教师在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生活中蕴含着数不尽的数学问题,使其数学意识得以加强,懂得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学生解决课堂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生活经验,对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具象理解,使其对各种数学理论有深刻认识。比如,在讲解“利息与利率”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去设计相关数学练习,比如要求学生对银行利息进行调查而编制小报告,进而帮助家长制定一份储蓄理财计划,学习如何正确填写储蓄单以及计算利息、利息税等等。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经过练习之后便会更加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三)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保证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着重培养,同时还要格外关注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探究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在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练习题目的开放性,确保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要深入社会去收集各种数据,才能够高效完成练习作业。此外,教师也需认识到课堂练习需要保证多样形式,不必局限于传统书面形式的练习作用,可为口头表达练习,也可是操作实践练习,还可以是成果展示练习,同时练习的答案也应保证开放性,无须设置唯一答案。如此一来学生在开放性的练习促使下,便能积极发散思维,在反复思考中去找到精准解题方法与答案。比如,在讲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众多小数,让学生从中随机选择4个数字,并且利用加减乘除去自编混合运算题目,进而自主或给同桌求出答案。通过彼此之间的竞赛评比,去分析哪一位学生题目编的最好、计算速度更快且准确。通过这种更具开放性的课堂练习,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四) 充分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保证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极其有限,而留给课堂练习的时间则更加捉襟见肘,要想在有限时间内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则需要充分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展开练习设计。倘若将大量练习全盘塞给学生,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也会因为缺少足够时间思考而无法体现练习的有效性,难以达成巩固知识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找准教学重难点去设计课堂练习,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相关内容时,“三角形的高”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所以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中则需要以此为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去动手“画高”,让学生对不同三角形的不同底的作高方法有进一步巩固。此外,为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教师还需重视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练习,比如在讲解“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加法结合律”教学结束后设计出较为初级的以加法结合律为目标的练习题目,同时设计出与交换律相融合更高级的练习题目,进而布置给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通过更具层次性的课堂练习设计,去保证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得到进步,从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练习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构成,唯有确保课堂练习设计的灵活性、开放性、生活性与层次性,才能促使学生对课堂练习主动参与,进而对数学概念进一步内化,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可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动脑与动手能力培养而言极为关键,教师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一定要结合所教内容去进行策略的合理选择,确保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得以凸显。
参考文献:
[1]李晓丽.试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J].陕西教育(教学),2015(6):71.
[2]程元春.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谢秀珍,福建省龙海市,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