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人才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和人才观,使学生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语文的主人呢?本文就此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8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实现这一目标的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
一、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引进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克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呆板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一起讨论,共同研究,而不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学什么。这样既可以集中深意力,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其创造能力。二是改善语文课的学习气氛。教学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枯燥的教学气氛会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改变教法,穿插新颖的教学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果就会好,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任务及各类教材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三是因人而异,正确引导。课堂上,在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对注意力品质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讲课的时候,要经常有意识地注视一下那些爱走神的学生,提醒他们增强自控意识。在提问时,对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要适当多一点,让这些孩子把注意力时刻放在教师身上,放在教学内容上。在分组研讨过程中,也要随时到这些学生旁边走一走,表示一下教师对他们的关注。
二、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
(一)提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二)细心观察的习惯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三)质疑发问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確定了方向。
(四)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們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8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实现这一目标的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
一、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引进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克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呆板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一起讨论,共同研究,而不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学什么。这样既可以集中深意力,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其创造能力。二是改善语文课的学习气氛。教学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枯燥的教学气氛会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改变教法,穿插新颖的教学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果就会好,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任务及各类教材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三是因人而异,正确引导。课堂上,在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对注意力品质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讲课的时候,要经常有意识地注视一下那些爱走神的学生,提醒他们增强自控意识。在提问时,对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要适当多一点,让这些孩子把注意力时刻放在教师身上,放在教学内容上。在分组研讨过程中,也要随时到这些学生旁边走一走,表示一下教师对他们的关注。
二、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
(一)提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二)细心观察的习惯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三)质疑发问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確定了方向。
(四)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們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