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期制下党代表胜任力模型研究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di_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和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一项新的制度设计。在党代表任期制的运行中,党代表的胜任力和执行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胜任力是执行力提高的基础,执行力则是胜任力优化的动力。在胜任力与执行力的组织体系中推进胜任力模型建构,有助于在执行力的目标指引下夯实党代表的胜任特征,在提升党代表的胜任力过程中解决党代表执行组织相关任务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从执行力的视角研究胜任力模型,高效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战略。选拔和培养具有胜任特征的党代表,带动党代表之整体执行力的提高,将是充分彰显党代表任期制的功能与优越性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任期制;党代表;胜任力;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5-0049-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也进行过实践。开创了年会制。我们党对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党内民主的探索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对党代会常任制进行了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收到了较显著的成效。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试点”要求到十七大“试行”提法的转变,表明党代会常任制在党内民主建设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十七大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和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一项新的制度设计,是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近20年试点经验的总结和肯定。其目的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党代表在任期内的经常性作用。从而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民主决策作用和民主监督作用。那么,党代表具有怎样的胜任特征,如何履行职责,如何运行其在任期内的执行力、充分发挥作用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任期制运行中的党代表胜任力和执行力内涵解读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一般指担任某一个特定的任务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总和,又叫胜任特征。一般说来。胜任力模型是在既定的关于什么是高绩效的标准这个前提下,选取绩优者和绩差者两个对照组,应用一种叫做“行为事件访谈”(behaviorM event interview,BEI)的开放式行为回顾式调查技术。要求被访者列出他们在工作中所发生的关键事件的详细背景以及当时的所想、所做,然后对两组要素指标发生频次和相关程度指标进行比较,抽取出权重较大的特征并归类,由此而建立的模型。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对个人而肓,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可表现为办事速度,对问题与事件的分析深度和广度,掌控事物发展规律之后采取办法的正确程度等。默克顿认为,执行力就是每个员工在每个阶段都做到一丝不苟。对组织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作为一个组织,再伟大的目标与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强有力地执行,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个优秀的组织在与其他组织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比别人做得好,落实更到位,执行更有效果。
  尽管影响党代表执行力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党代表自身所具备的胜任特征是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大量事实也已经证明,一个组织能展现多大的执行力,能否获得足够的执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胜任力的高低。这无疑表征了执行力和胜任力两者的密切关系。该密切关系延伸至党代表身上,也将有此表现。总体而言,党代表的胜任力是有效展现党代表执行力之“源”,是提升执行力之基础;而执行力则是党代表胜任力之“流”,是展示胜任力之重要平台;执行力、胜任力的优化无疑将有力推进党代表任期制的优质运行。党代表的执行力与胜任力之间是一种互动、共生、共进的关系。党代表的执行力与胜任力之互动、共生、共进的良性循环,将对促进党代表任期制的优质运行、彰显任期制下党代表职能职责的发挥,具有重大的“原发性”推动意义。
  
  二、胜任力指引下的党代表执行力运行体系建构
  
  党代表任期制对党代表提出了更高的胜任力之目标要求。胜任力的目标指引,使党代表任期制的运行不仅需要足够展示党代表的胜任特征,还需要在胜任力指引下充分夯实并展露组织的执行力、制度的执行力、管理的执行力。当然,这种状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能够形成自恰的执行力运行体系。该运行体系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以下系列层次:
  
  (一)积淀胜任特征:党代表夯实执行力的前提基础
  胜任特征是党代表职责要求的,为完成其基本职责而所需具备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在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的过程中,新的形势和任务无疑对党代表提出了更多的胜任特征要求:
  其一,具备开放的观念意识。党代表的相应历史使命需要在国际国内形势不断轮转变化的过程中来完成。而这也就决定了党代表必须具备开放性的观念意识。而这又主要体现在开阔的视域与广阔的胸怀上面。也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各个党代表形成强烈的观察与了解世界的愿望和行动,从而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其二,具备诚实守信的修养。对于经常参与党内事务的党代表来说,诚实守信尤为重要,其是党代表履行职责的根本,将在党内及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遵循中形成示范。党代表也只有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恪守诚信,才能适应新形势及复杂工作情境的考验,做一名具备优秀品德的党代表。
  其三,积淀亲民为民的真挚情感。对于亲民为民的意识,我国早有“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的古训。对于党代表而言,需要做的是努力培养自己对党、对人民的情感,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情感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而充分做到真心爱民、真心帮民。
  其四,展现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党代表要积极自觉地成为务实工作作风的倡导者,从而既着眼于长远,不因循守旧,勤于开拓创新,又求真务实,自觉克服“官场作秀”。
  其五,夯实综合分析与把握全局的能力。党代表的这一胜任特征,要求党代表具备把握全局、调查研究、分析综合、组织协调、语言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充分展现党代会期间的提案提起及其讨论、闭会期间的实地视察和调研的职能职责,实现与党员群众和基层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促使党代表任期制演进为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利益整合和意愿表达机制。
  
  (二)优化推选机制:党代表凸显执行力的关键环节
  引入竞争及选举机制,遴选高素质、强综合能力的党代表是党代表履行特定职责、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是凸显党代表执行力的关键。然而,如果我们理性 分析党代表任期制运行之前的党代表选举,就会发现在党代表候选人的产生及选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代表结构不合理,各级党代表的构成中领导干部所占比例较大,来自基层、一线的党代表数量不足:党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推荐方式不科学,党员对党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党代表选举的竞争性不强,差额选举和直接选举的比例不足等。这无疑对党代表形成的关键环节——党代表的推选制度的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代表推选机制要充分实现优化,就必须确保党代表推选之“人口”管理的民主化。要通过改进党代表提名方法,采取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等方式。开拓党代表直选路径,由党员直接投票选举产生自己所信任的党代表。要按照广泛性、代表性和先进性的要求,合理确定代表名额,适当控制代表规模,合理调整代表结构比例。适当减少党员领导干部的代表比例。提高基层一线的代表比例。党内提名除了上级党组织直接提名、选举单位党员提名外,还可以实行界别推荐和党员联名提名。同时,党代表大会代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尽可能减少交叉。要民主划分选举单位,组织进行界别推荐,扩大差额比例,改进代表选举方式。特别是采取“公推”方式产生代表候选人、直接差额选举产生代表的办法,以增加党代表选举的竞争性。如党代表必须全部由基层党组织竞争性差额选举产生。差额比例应多于20%,从而提高广大党员在选举过程中的对比选择度,充分做到好中选优。唠外,要进一步拓展党代表的竞选渠道,候选人应当直接面对普通党员,发表竞选演说,回答党员提问,增强党代表“选之于民,归之于民”的动力和主体意识,真正承担起一位党代表应负的责任。这样,将借助党代表推选机制的优化设计、完善党代表选举程序机制等路径,充分尊重党员意愿,增强党代表选举的竞争性。优化代表的组成结构,从而确保能够选出高素质的党代表。
  
  (三)完善相关制度环境:党代表展现执行力的基本保障
  党代表任期制作为一项崭新的制度在被正式确立下来后,所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任期制确立后的运行。然而运行不是孤立的,它一方面依赖于储备具有胜任特征的党代表,另一方面依赖于强有力的制度环境来加以支撑。就制度环境建设而言,具体制度的形成、分解和落实是关键环节。要在加强任期制运行制度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其与党内其他有关法规和制度相配套,从而更好地促进党代表之职责职能的积极履行。综合而言,制度环境的具体建设路径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确保党代会常任制的落实。要确保党代表在任期内履行权力和职责,还须同步配套构建党代会常任制,以之作为供党代表持续履行职责的平台。其中,党代表是党代会常任制的实现主体,发挥党代表在任期内的党内民主决策和监督作用是党代会常任制的存在理由,党代会年会制是党代会常任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其二,拓宽党代表执行职能职责的渠道。党代表既是党内民意代表。又是重要的社会民意代表。党代表要借助党内民主恳谈、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等多样化途径,多方面倾听党员群众的真实意愿、要求、意见和建议。例如在出台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时,多层次召开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证会,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借助简报信息、会议交流等多样化形式及时向党代表传达上级党组织的重要会议、重大决策精神;切实发挥党代表实地调研和实证考察的实效性等。要在“上情下达”的基础上,充分建构合理的利益整合和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和反映党员群众意愿的渠道。为党的决策与具体工作落实提供可靠信息。
  其三。完善具体的执行程序和细则,搭建党代表尽情发挥职责职能的平台。无疑,党代表例会制度、党代表小组活动制度、党委委员联系代表和党代表评议党委班子成员制度、党代表视察工作制度、党代表议事制度、党代表提交建议制度等系列配套制度。是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当然,在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各个相关的程序和细则的相互配套与衔接,从而在促进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形成的基础上,保证党代表职能职责的充分发挥。
  
  (四)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党代表发挥执行力的重要路径
  为保障党代表履行职责。必须加强配套体系的建设,在机构、职能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逐步构建如下一系列适合党代表任期制运行的配套机制:
  其一,成立代表联络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确保党代表任期制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工作的落实。0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做好代表的教育培训、管理服务:负责做好闭会期间代表团活动的组织协调;负责组织、协调党员代表的相关工作,包括接待党代表来信来访,负责代表团的提案和代表建议、意见的受理,落实承办单位,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承办党代表工作刊物等。
  其二,运行党代表资格管理机制。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激励约束机制,解决部分党代表履行职责动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党代表的责任意识和代表意识,使党代表切实负起应有之责;加强对代表资格的确认,代表辞职、资格终止与增补等问题的管理:通过定期开展党代表述职、履行责任情况公示等活动,完善党代表接受党员评议、质询的机制,从而使党代表自觉接受来自党内各个层面的制约。
  其三,为党代表任期内顺利履行职责提供政治、组织、时间、经费的保障。要将党代表活动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落实好专项资金,确保党代表任期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强同代表所在单位的沟通协调,合理安排代表活动的时间和方式,避免两方面工作的矛盾冲突。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党内外关注、支持党代表任期制的良好环境氛围。
  
  三、党代表执行力运行体系的归宿——优化党代表胜任力模型
  
  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的一项深刻而重大的变革,落实这一制度。需要在理论上有新认识,实践上有新创造,关键环节有新突破。在党代表任期制逐步推广的今天,党代表的胜任力和执行力两者相辅相成,不仅直接影响着党代表在任期内作用的发挥,而且关系到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如果我们将党代表的能力结构比喻成一座冰山,那么,党代表执行力运行体系就是冰山的水上部分,而深层的胜任特征,就是冰山的水下部分。McClelland曾将胜任特征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六个层次。总体而言。不管胜任特征展现出多少层次,有一点可以非常明确:在党代表的能力结构中,胜任力是基准性的(threshold competence)、鉴别性的(differentiating conlpetence),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因此,毋庸置疑的是,不管执行力体系中的不同层次如何运作,其最终归宿就是实现—个重要目的——化胜任力模型。对于党代表胜任力模型优化的这一归宿性命题,如下几个重要环节必须重点把握:   
  (一)党代表胜任力模型的层次分析
  1993年,Lyle和Signe Spencer曾出版了一本书——《工作中的胜任力:优秀绩效的模型》,作者在Boytzis的胜任力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优秀绩效的胜任力模型建构问题,强调个体的个性特征是引起个体在工作情境下取得优秀绩效的重要因素,指出尤其要充分考虑个体个性特征的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三个方面。对于党代表而言,其胜任特征在结构上可具体分为以下不同层级:
  处于最底部的第一层级组成是与完成党代表工作或与党代表职责职能相关的必须具备的可观察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正如Spencer所指出的。职位和任务能够被恰当地执行所需要的能力,指导性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专业和职业的培训可以学习到。它属于最初层级。
  处于中层的第二层级组成是可以应用于党代表任期制运行中各种情况的中间技能。这些中间的技能被认为是较为广泛的可应用的基本资格型技能,包括党代表的资格质证以及资格获取后的角色扮演和沟通技能,是一般技术化的和专业化的。它们需要充分借助个人及外部的监督和结构体系内的相互作用与反馈,相对来说成本及费用较大。
  以上两层次的指导性技能(处于最底部的第一层级)和中间技能(处于中层的第二层级)合在一起被认为是党代表专业和职业的胜任力。
  处于最高层的第三层级则涉及到党代表的人格和专业框架,包括党代表的价值观及其评价标准、自我意向与实际动机、党代表与所属党组织的伦理和道德、党代表工作热情的来源和行动的努力程度。这些胜任力是通过一个长期的个体与社会化碰撞过程形成的。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该层次胜任特征的形成有助于进入职业化领域。被看成是判断是否具备职业资格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代表如何在任期内,在不同情境氛围下开展行动,展现特定的职责职能,成功完成需要高度负责的系列党代表工作任务。显然,深层次的胜任力比表层的胜任力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为此,Mccllelland在描述以胜任力为基础的人格特性时,认为人格深层结构如人的努力和热情程度、动机和自我意向是区分出成功的绩效者和平平的绩效者的关键因素。是在岗位上或隋景下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二)党代表胜任力模型的优化步骤
  其一,健全多元的培训学习环节,夯实第一层级的胜任特征。
  党代表自身素质和参与决策能力的高低,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议事的质量和作用的发挥。因此,党代表的学习培训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对此,Lyk和siglle spencer也曾在《工作中的胜任力:优秀绩效的模型》一书中专门指出:工作中的胜任力必须与人力资源实践相联系。必须在强调个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并且在培训中充分考虑学习的认知、情感、精神运动三个方面,将该三方面的内容结合到相应的培训项目中。对于党代表的培训进程与方式而言,必须积极促进党代表学习培训制度的常态化,积极创设集中培训、经验交流、专题研讨、观摩考察等多元化学习培训形式。要借助多元路径,把对党代表的培训与干部教育的各类培训结合起来,促进党代表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党代表大会、全委会等重大会议精神的学习,熟悉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规章制度,实现党代表基本理论政策学习、法治国家建设的配套法律法规及市场经济知识掌握的相互结合。同时引导党代表借助宣讲和践行,主动消化知识、传授理论,深入到实践中,延伸至群众中。正是借助多元化、多层次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促进党代表不断提升自己的胜任特征,在拓展建言献策、参与决策路径的基础上,增强理性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党代表知识结构的优化,提高党代表对党的政策和参与决策的程序、步骤和方法的认知水平与综合实践能力。
  其二,加强动态的过程监控与评价,保证第二层级的胜任特征。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处于胜任力结构第二层级的中间技能是较为广泛的可应用的基本资格型技能。该层胜任力结构功能的发挥,需要充分借助较高成本的个人及外部的监督和结构体系内的相互作用与反馈。就当前党代表的任职要求而言,无论是所承担的任务还是职责职能压力都较以前重了许多,自然也对党代表的优秀性与先进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随着党代表任期制的深入运行,需要我们进一步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党代表一经产生,就将面临在这一届任期内充分且持续发挥先进性的职能职责要求。而这自然也从客观上也决定了:要保持党代表的胜任特征及代表质量,在任期内对党代表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与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
  就胜任力过程监控与评价而言,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评价系统。而且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也都有很大的主观性。为了提高党代表胜任特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必须拟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深入分析基于执行力的党代表的胜任力影响因素和构成要素,以党代表的各项胜任因子为分析评价指标,采用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进行具体评价。
  为了更好地反映党代表的真实情况,建立党代表胜任力模型评价体系时应贯彻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既要能反映党代表自身的素质,又要能满足促进党代表任期制本身的内在需求,因此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评价体系就毫无意义了。二是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要比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的党代表的胜任力。因此,构建党代表胜任力模型时,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党代表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又与其所属的党组织紧密联系起来。要在保证完整性的原则下,充分考虑全局的因素,将党代表的发展潜力与党组织的发展远景相结合,使评价体系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三是动态性与适应性原则。任何一个评价体系。都要着眼于组织的发展状况,随着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地变化。任期制下的党代表胜任力模型的评价体系不仅本身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而且要在遵循适应性原则的前提下,积极选拔和培养优秀党代表。四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为了能客观反映党代表的胜任力素质,选取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时都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把定性指标量化。把数值运用到指标体系中。最终得出定量的结论。五是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促使事物相关群体积极地、全面地介入事物管理、实施和利益分享等过程的一种方式方法。要通过这些措施的运用,使党建专家小组、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甚至组织中其他相关的人员一起对所评价的党代表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得出相对科学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有效的公众参与,会使评价更加全面、完整和更具有针对性,为模型的成功运用创造良好条件。
  因此,一方面。党代表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和不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党代表多元监控机制的优化,加强党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二战以后韩国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进行分期,并逐一寻绎其演进历程;对其研究队伍的组成及其学术成果进行分类探究评估;对其学术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韩国;流播史  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4-0125-04    一、韩国现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程    二战以后中国古典文学在韩国的流播
期刊
摘要:在西方经济学学术史上对萨伊定律的全面批判始于凯恩斯,但凯恩斯的批判并不是基于萨伊定律的自身逻辑,这是西方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得以反击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原因。依据萨伊定律的自身逻辑,其根本缺陷在于忽略了人们对具体物质财富需要有限性的特征以及这种有限性与个人货币财富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忽略了需要、需求的特性和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需求的影响,因而使得萨伊定律的作用受到严格的局限。  关键词:萨伊
期刊
由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文学评论》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江汉大学文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7月20至21日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召开。到会的中外学者及闻一多亲属共计八十余人。中国
期刊
近日,喜读刘宗发研究员编著的《亮点调查:基层研究报告100篇》,不仅为其装帧精美、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材料翔实、寓意深刻所吸引,尤其为书中所体现出来的、长期持续从事调研工作的精神所感动。细细品读,该书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l00篇调研报告全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鼓与呼,围绕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摆事实、讲道理,分是非、划界线,明方向、提对策。既有实际,又有理论;既体现了上面的精神,又反映了下面
期刊
摘要: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和市场价格理论,不能直接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因为劳动价值论功能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而不是分析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只有从马克思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理论出发,才能认识价值转形和和价格理论的真谛。  关键词:马克思;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价值转形;市场价格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1-0087-04    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新青年》复杂、矛盾的思想文化蕴涵,重新审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文章采取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视角,力图回到原初的历史语境,探讨文学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有关的现代文学的历史想象以及现代文学演变的文化逻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青年》;民族国家;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
期刊
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社科联、华中师范大学、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社科联共同举办,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承办的“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6年9月25—26日在景色秀丽的武汉东湖宾馆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00余名学者和国际友人参会,提交论文60篇。与会学者围绕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教育等论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1. 辛亥革命时期的经济、社会受到关
期刊
摘要:清末民初的“英雌救国”小说有着深深的“性政治”情意结,其中的“情”“色”叙事,基本上是被限定在民族革命国家命运的排他主义的框架中才可能存在。政治历史处境中的“情”“色”被空前突出,民族革命的权力把“英雌”的“情”“色”内涵紧紧地制约在“救国”的既定轨道上。  关键词:“英雌救国”;“情”;“色”;民族革命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1-
期刊
摘要:晚清时期大量出现的“新小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标志,文学担负起了一个时代先行者的角色。政治小说是这个时期人们宣传政治主张、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载体,它与时代政治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时代政治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政治的文学化与文学的政治化成为中国文学由传统步入现代的一个突出表征,浪漫主义政治和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一种同源关系。  关键词:晚清新小说 ;文学政治;社会心态变异;理性主义
期刊
学术史的发展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在90年代以后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之下,逐渐消歇,传统学科的逐渐边缘化已为学界有目共睹。但是,正如当年的“文化热”本身并不是由学术中人所首倡和自愿一样,传统学科的边缘化也并没有过多地影响真正有志于此的学者们的研究积极性。当整个80年代的学术风气在纵横捭阖的“写意”之中缺乏追根索源的“工笔”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楚文化研究人员,致力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