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走上主体性学习之路,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主体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体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与技能,并在主动探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主体性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主体性学习呢?
一、任务驱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学生自主学,教师点拨教,课堂精准练,辅导面对面”。因此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的核心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追求课堂的最大实效性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倡学生主动求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
任务驱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主题,就设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刘兰芝被婆婆遣归,临行前着意修饰“严妆”那部分,思考:梳妆是女子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为何作者要着意渲染呢?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就这个任务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目的就在于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理解文本主题。如此聪明贤慧,才、貌、品三全的女子却遭休弃,这样美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教糟蹋!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怎不令人发指!把兰芝写的越美,她所遭受的屈辱就越震撼人心。
要做好任务驱动这个环节,必须做到下面两点:
1.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需要,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一个个的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与技能。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水平,从实际出发提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必须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渐进性和启发性。
如在设计《祝福》一课时,我设计了“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春天”四季之首,“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光明媚,充满活力,可祥林嫂就怎么没有呢?激发学生急于读下去探个究竟的兴趣。
2.渲染教学氛围,创设任务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渲染教学氛围,创设任务情境,把任务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所以,需要渲染和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和形象化。如在教《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一课时,我设计了“宝玉为什么挨打”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对情节的前因后果有大致的了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小说的学习欲望。我就利用了视听手段,播放此段情节的电视剧视频以及之前相关情节“金钏儿跳井”一段的视频。
二、自主学习
近段时间听课发现,我们有的老师在预习检查完之后就立即投影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探究,而且还不断催促要抓紧时间,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学生还没有对问题进行很好的思考,怎么能够讨论好呢?正确做法应是任务出示后,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要求时间充足,环境安静,不进行讨论,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明确任务后,就需要认真阅读文本或借助其它资料来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对学生加以适时的、正确的引导和激励;把握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
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就设置了一个思考任务:“完璧归赵”情节是如何刻画蔺相如形象的?面对这个任务,学生一时难以解决,这时我就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直接告诉学生文章是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来刻画的,那么文章共通过哪些细节和几组对比来刻画蔺相如形象的呢?经过这样一提示,学生就容易解决了。
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中心,学习过程更多地要由学生自主控制。教师要从知识的主要来源者转变为指导者、点拨者、学习策略的服务者、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此外,教师有责任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也特别提到了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得。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而学生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拨开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疑,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大胆质疑。
三、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就要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合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迫切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的氛围。在合作探究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根据文本设计了以下“合作探究”内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死因一直不明。一个世纪以后,2015年秋天,氾水高中高二(4)班的同学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设计四个选项: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死者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内容如下:
①案发背景;
②现场勘查结果;
③死者档案结果;
④有关人士采访;
【提示:采访对象可涉及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及虚拟对象(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
⑤结案报告(死因说明)。
运用这种侦查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无形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各组的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全班同学共享。
合作探究内容一般带有“全局性”,讨论的结论和讨论所引起的思维开放效果,对学生后续学习具有深远影响。因此这种讨论要求有足够的时间,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
四、交流点评
在合作探究后,全班各组进行交流点评。学生可以在发言点评中得到帮助和启发,并能就其他人的观点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性意见。这种交流点评过程是全开放式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全方位交流,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在交流点评中产生出的智慧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并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有的教师束缚于预先设计好的活动任务,缺乏创新性和生成性,总是期望学生能按要求、设想作出回答,于是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可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角,不能够也不可能进入学习的自主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课前设计的活动只能是预设,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交流成果,即时调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推波助澜。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理想的对知识的渴求的状态,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讨论交流荆轲的人物形象时,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了荆轲勇敢、无畏、仁义等特点,其中有一个学生则就“易水诀别”一节分析了荆轲具有任性、鲁莽的个性表现,其理由是:仅凭太子丹的怀疑,他就不顾刺杀秦王的条件具备与否,提一匕入不测之强素,这可见他就是个缺乏函养和谋略的人。这里,对这位同学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进行点评,我不去討论学生认识的对错,仅就一个高中学生而言,能向世人认可的古代英雄发出疑问,其鲜明情感体验及勇气,是难能可贵的了!
五、点拨提升
所谓点拨,就是指点学生思路,拨正思维方向,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高水平的点拨艺术,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和知识的迁移,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品格,还常常给学生带采一种成功的喜悦,得到美的享受,所以它是实现课堂高效和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保证。
班级各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之后,教师就要对知识重点进行强化,对知识难点进行突破。教师的点拨提升要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交流展示的情况,通过设问、出示习题等形式对知识进行精讲释疑。在精讲过程中,教师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内容要精;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
如我在教学《赤壁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感情,在学生齐读第一节,明确重要词句之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以自己特有的激情,用自己的话把苏轼所描之景给描绘出来,学生在聆听当中不自觉地走进了那如梦的美景,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而在学习第二节文字时,对“美人”等重点词语作了解释之后,我让学生读这段文字,学生没有读出那种节奏、那种悲来,于是我又作了语速、语气、节奏等方面的点拨,让学生再读,效果明显增强。最后我要求学生齐读:“预备——起!”然后,师生共读,老师声音大,学生声音小:“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朗朗的读书声后,整个教室一片沉寂也一片悲凉。感情自然也就出来了。
六、拓展运用
拓展运用,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知行合一”的语文学习思想。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知”和“行”的统一。学生最终要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运用中举一反三,形成技能。我们可以通过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实际密切结合起来,采用拓展延伸的讨论、生活实际的运用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如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在课堂讨论中,请学生结合生活中或艺术作品中的实例,谈谈他们对于美的理解。因为审美的主体不同,学生可就他们自己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也开拓学生视野,满足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知识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主体性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一、任务驱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学生自主学,教师点拨教,课堂精准练,辅导面对面”。因此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的核心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追求课堂的最大实效性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倡学生主动求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
任务驱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主题,就设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刘兰芝被婆婆遣归,临行前着意修饰“严妆”那部分,思考:梳妆是女子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为何作者要着意渲染呢?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就这个任务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目的就在于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理解文本主题。如此聪明贤慧,才、貌、品三全的女子却遭休弃,这样美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教糟蹋!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怎不令人发指!把兰芝写的越美,她所遭受的屈辱就越震撼人心。
要做好任务驱动这个环节,必须做到下面两点:
1.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需要,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一个个的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与技能。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水平,从实际出发提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必须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渐进性和启发性。
如在设计《祝福》一课时,我设计了“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春天”四季之首,“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光明媚,充满活力,可祥林嫂就怎么没有呢?激发学生急于读下去探个究竟的兴趣。
2.渲染教学氛围,创设任务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渲染教学氛围,创设任务情境,把任务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所以,需要渲染和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和形象化。如在教《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一课时,我设计了“宝玉为什么挨打”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对情节的前因后果有大致的了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小说的学习欲望。我就利用了视听手段,播放此段情节的电视剧视频以及之前相关情节“金钏儿跳井”一段的视频。
二、自主学习
近段时间听课发现,我们有的老师在预习检查完之后就立即投影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探究,而且还不断催促要抓紧时间,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学生还没有对问题进行很好的思考,怎么能够讨论好呢?正确做法应是任务出示后,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要求时间充足,环境安静,不进行讨论,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明确任务后,就需要认真阅读文本或借助其它资料来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对学生加以适时的、正确的引导和激励;把握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
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就设置了一个思考任务:“完璧归赵”情节是如何刻画蔺相如形象的?面对这个任务,学生一时难以解决,这时我就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直接告诉学生文章是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来刻画的,那么文章共通过哪些细节和几组对比来刻画蔺相如形象的呢?经过这样一提示,学生就容易解决了。
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中心,学习过程更多地要由学生自主控制。教师要从知识的主要来源者转变为指导者、点拨者、学习策略的服务者、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此外,教师有责任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也特别提到了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得。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而学生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拨开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疑,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大胆质疑。
三、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就要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合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迫切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的氛围。在合作探究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根据文本设计了以下“合作探究”内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死因一直不明。一个世纪以后,2015年秋天,氾水高中高二(4)班的同学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设计四个选项: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死者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内容如下:
①案发背景;
②现场勘查结果;
③死者档案结果;
④有关人士采访;
【提示:采访对象可涉及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及虚拟对象(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
⑤结案报告(死因说明)。
运用这种侦查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无形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各组的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全班同学共享。
合作探究内容一般带有“全局性”,讨论的结论和讨论所引起的思维开放效果,对学生后续学习具有深远影响。因此这种讨论要求有足够的时间,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
四、交流点评
在合作探究后,全班各组进行交流点评。学生可以在发言点评中得到帮助和启发,并能就其他人的观点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性意见。这种交流点评过程是全开放式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全方位交流,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在交流点评中产生出的智慧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并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有的教师束缚于预先设计好的活动任务,缺乏创新性和生成性,总是期望学生能按要求、设想作出回答,于是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可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角,不能够也不可能进入学习的自主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课前设计的活动只能是预设,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交流成果,即时调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推波助澜。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理想的对知识的渴求的状态,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讨论交流荆轲的人物形象时,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了荆轲勇敢、无畏、仁义等特点,其中有一个学生则就“易水诀别”一节分析了荆轲具有任性、鲁莽的个性表现,其理由是:仅凭太子丹的怀疑,他就不顾刺杀秦王的条件具备与否,提一匕入不测之强素,这可见他就是个缺乏函养和谋略的人。这里,对这位同学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进行点评,我不去討论学生认识的对错,仅就一个高中学生而言,能向世人认可的古代英雄发出疑问,其鲜明情感体验及勇气,是难能可贵的了!
五、点拨提升
所谓点拨,就是指点学生思路,拨正思维方向,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高水平的点拨艺术,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和知识的迁移,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品格,还常常给学生带采一种成功的喜悦,得到美的享受,所以它是实现课堂高效和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保证。
班级各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之后,教师就要对知识重点进行强化,对知识难点进行突破。教师的点拨提升要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交流展示的情况,通过设问、出示习题等形式对知识进行精讲释疑。在精讲过程中,教师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内容要精;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
如我在教学《赤壁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感情,在学生齐读第一节,明确重要词句之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以自己特有的激情,用自己的话把苏轼所描之景给描绘出来,学生在聆听当中不自觉地走进了那如梦的美景,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而在学习第二节文字时,对“美人”等重点词语作了解释之后,我让学生读这段文字,学生没有读出那种节奏、那种悲来,于是我又作了语速、语气、节奏等方面的点拨,让学生再读,效果明显增强。最后我要求学生齐读:“预备——起!”然后,师生共读,老师声音大,学生声音小:“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朗朗的读书声后,整个教室一片沉寂也一片悲凉。感情自然也就出来了。
六、拓展运用
拓展运用,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知行合一”的语文学习思想。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知”和“行”的统一。学生最终要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运用中举一反三,形成技能。我们可以通过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实际密切结合起来,采用拓展延伸的讨论、生活实际的运用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如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在课堂讨论中,请学生结合生活中或艺术作品中的实例,谈谈他们对于美的理解。因为审美的主体不同,学生可就他们自己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也开拓学生视野,满足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知识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主体性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