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思维是拥有数学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大脑思维,对知识的活跃性和拓展性进行加工组合,产生更好的效果。现就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呢?
1、创设探究情境,激活思维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呢?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教师用圆柱铁桶盛满水,让学生求出里边的水的体积。学生一时找不到答案,有的试探着提出“把铁桶的水倒入长方体水箱中,量出长方体水箱的长、宽、高计算”;有的提出把圆柱铁桶浸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水中,计算升高的那个长方体的水的体积就约等于铁桶所盛水体积。这时教师提问“若是求圆柱体的大蓄水池,能行吗?”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感到必须找出一个计算加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或公式,于是诱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
2.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后向学生提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学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求原因,思维积极地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就成了大家思考的目標。
二、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基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引旧思新,延伸思维的活跃性
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变过程,主动探究知识的组成要素。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顺学生思维条理,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商不变性入手,去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的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扫清了认知的障碍。
2、鼓励寻根问底,发展思维的纵深度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寻根问底,追寻问题的本质与核心,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纵深度。
例如:教学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质数的积是否为合数,并说明理由。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数--因数--质数--合数”这样的知识链去思考:如果质数A乘以质数B,得C,则C除了1和C两个因数外,必然还有因数A和B,所以C一定是合数。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入。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通常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呢?
1、创设探究情境,激活思维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呢?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教师用圆柱铁桶盛满水,让学生求出里边的水的体积。学生一时找不到答案,有的试探着提出“把铁桶的水倒入长方体水箱中,量出长方体水箱的长、宽、高计算”;有的提出把圆柱铁桶浸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水中,计算升高的那个长方体的水的体积就约等于铁桶所盛水体积。这时教师提问“若是求圆柱体的大蓄水池,能行吗?”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感到必须找出一个计算加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或公式,于是诱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
2.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后向学生提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学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求原因,思维积极地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就成了大家思考的目標。
二、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基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引旧思新,延伸思维的活跃性
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变过程,主动探究知识的组成要素。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顺学生思维条理,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商不变性入手,去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的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扫清了认知的障碍。
2、鼓励寻根问底,发展思维的纵深度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寻根问底,追寻问题的本质与核心,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纵深度。
例如:教学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质数的积是否为合数,并说明理由。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数--因数--质数--合数”这样的知识链去思考:如果质数A乘以质数B,得C,则C除了1和C两个因数外,必然还有因数A和B,所以C一定是合数。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入。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通常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