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营造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说话的自觉意识,使生活的过程成为提高语文水平的过程,从而达到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实现中国梦请从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开始吧!
一、“说”是认识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生学会口头表达,不但能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还能感悟真、善、美。随着学生生活认识面的扩大,信息量的增多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自然有了“说”的欲望,而此时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每年的寒暑假有的同学会随父母出去旅行,我会围绕他们的假期为他们举办演讲,即兴发言等说话能力训练。此外会邀请普通话好的老师指导学生的普通话和演讲技巧,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让他们更自信,说得更自然,说得更真切,说得有声有色。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说话交流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
二、“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既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具有相应的语文能力,同时又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协调发展,以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得以全面提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只重视读写测试而轻听说测试的影响,过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听和说都是被严重忽视的两个环节,这就造成了“读写落地,听说悬空”的现象。语文,首先是语,是语言的听和说,离开了这个基础,语文学习就很有落空的可能。我们就常常可见一个中学生讲不清一件事或一个道理的现象,同样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的情况也不陌生。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不能用好口头语言,那么这就不符合素质教育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就不是成功的素质教育。
三、“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一般说来,人要讲话,必须经过思维——快速遣词造句——口头表达这一阶段。由此可见,说话和思维是紧密相联的。只有“思风发于脑臆,言泉才能流于唇齿”。思维清晰说话才能语意明确不含糊;思维敏捷,说话应变能力才强;思维连贯周密说话才不会漏洞百出,前言不搭后语;思维有新意,说话才不会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因而,不断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事实上他的思维能力也就一定得到较充分的锻炼。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应是听说教学,说话教学在平常教学工作中也应当给予充分重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说中得到足够的锻炼。
四、“说”能促进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
(一)“说”对课堂教学的促进
素质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说,这也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我们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熟练地背诵或复述课文;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要求学生能口头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口头提问,这些要求事实上都是学生在课堂上“说”的方式。
(二)“说”对课外阅读的促进
语文,光靠课内学习还远远不够,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而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再者,课外阅读是学生向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与能力培养的基石。长期实践,我发现加强学生说话训练能更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如举行讲故事比赛活动,能促进学生多读故事;开展辩论赛,能使学生多读有关材料。总之课外阅读中的许多活动,若借助学生的“说”,效果一定更好。
(三)“说”对写作的促进
写作中同样离不开“说”。因为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写起来才能有序、有物、有理。因而,有经验的老师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口头作文的培养。口头作文是书面表达的基础,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对书面表达能能力也有促进作用。魏书生说“其实说也是写的一种方式,是更经济更节省时间的一种写的方式”。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口头作文。
五、教师的“说”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说”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说”更多是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技巧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总是围绕“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语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说的兴趣。所以教师的“说”应是有趣味的、有感染力的、有启发性的。每当我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谈论从电影、电视剧看到的影视内容时,不禁会想为什么学生只看一遍却对影视情节记得很清楚,讲起来滔滔不绝呢?而对反复读讲多次的课文,印象却并不深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教师讲解课文,失去趣味,是学生听起来乏味更不愿去记。因此教师讲解课文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也要有好口才,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心理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为佳。
六、“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由于世界科技不断发展,21世纪传声技术的发展将突飞猛进,声音语言可以不依靠文字而传递信息,指挥生产、工作,语音输入、文字自动输出的智能化电脑手机也将有更大的发展。信息化的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将越来越多地依靠语言而非文字,因为口头表达比书面表达更快捷、高效,更符合当今时代人们交流思想的要求。再次,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际交往是现代社会必然趋势。
当然“说”还能促进听,能说会道也要能倾听,要想说好还要能听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话的训练也要从量变到质变。大量的说话训练有益于创造性思想品质的培养,它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见人之所不见,懂人之所不懂,想人之所未想。一个语文老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善于说话的能力,共同为实现中国梦付出努力。
一、“说”是认识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生学会口头表达,不但能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还能感悟真、善、美。随着学生生活认识面的扩大,信息量的增多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自然有了“说”的欲望,而此时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每年的寒暑假有的同学会随父母出去旅行,我会围绕他们的假期为他们举办演讲,即兴发言等说话能力训练。此外会邀请普通话好的老师指导学生的普通话和演讲技巧,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让他们更自信,说得更自然,说得更真切,说得有声有色。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说话交流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
二、“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既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具有相应的语文能力,同时又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协调发展,以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得以全面提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只重视读写测试而轻听说测试的影响,过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听和说都是被严重忽视的两个环节,这就造成了“读写落地,听说悬空”的现象。语文,首先是语,是语言的听和说,离开了这个基础,语文学习就很有落空的可能。我们就常常可见一个中学生讲不清一件事或一个道理的现象,同样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的情况也不陌生。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不能用好口头语言,那么这就不符合素质教育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就不是成功的素质教育。
三、“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一般说来,人要讲话,必须经过思维——快速遣词造句——口头表达这一阶段。由此可见,说话和思维是紧密相联的。只有“思风发于脑臆,言泉才能流于唇齿”。思维清晰说话才能语意明确不含糊;思维敏捷,说话应变能力才强;思维连贯周密说话才不会漏洞百出,前言不搭后语;思维有新意,说话才不会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因而,不断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事实上他的思维能力也就一定得到较充分的锻炼。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应是听说教学,说话教学在平常教学工作中也应当给予充分重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说中得到足够的锻炼。
四、“说”能促进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
(一)“说”对课堂教学的促进
素质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说,这也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我们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熟练地背诵或复述课文;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要求学生能口头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口头提问,这些要求事实上都是学生在课堂上“说”的方式。
(二)“说”对课外阅读的促进
语文,光靠课内学习还远远不够,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而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再者,课外阅读是学生向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与能力培养的基石。长期实践,我发现加强学生说话训练能更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如举行讲故事比赛活动,能促进学生多读故事;开展辩论赛,能使学生多读有关材料。总之课外阅读中的许多活动,若借助学生的“说”,效果一定更好。
(三)“说”对写作的促进
写作中同样离不开“说”。因为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写起来才能有序、有物、有理。因而,有经验的老师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口头作文的培养。口头作文是书面表达的基础,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对书面表达能能力也有促进作用。魏书生说“其实说也是写的一种方式,是更经济更节省时间的一种写的方式”。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口头作文。
五、教师的“说”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说”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说”更多是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技巧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总是围绕“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语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说的兴趣。所以教师的“说”应是有趣味的、有感染力的、有启发性的。每当我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谈论从电影、电视剧看到的影视内容时,不禁会想为什么学生只看一遍却对影视情节记得很清楚,讲起来滔滔不绝呢?而对反复读讲多次的课文,印象却并不深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教师讲解课文,失去趣味,是学生听起来乏味更不愿去记。因此教师讲解课文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也要有好口才,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心理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为佳。
六、“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由于世界科技不断发展,21世纪传声技术的发展将突飞猛进,声音语言可以不依靠文字而传递信息,指挥生产、工作,语音输入、文字自动输出的智能化电脑手机也将有更大的发展。信息化的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将越来越多地依靠语言而非文字,因为口头表达比书面表达更快捷、高效,更符合当今时代人们交流思想的要求。再次,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际交往是现代社会必然趋势。
当然“说”还能促进听,能说会道也要能倾听,要想说好还要能听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话的训练也要从量变到质变。大量的说话训练有益于创造性思想品质的培养,它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见人之所不见,懂人之所不懂,想人之所未想。一个语文老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善于说话的能力,共同为实现中国梦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