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传统文化,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两种现象:国内百家讲坛类节目的兴起和大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盲从,文章提出可从研读古代典籍和回顾传统文化两个方面来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在从古至今的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归属感的来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传统文化的某种缺失所引起的一系列现象,更加突出了传统文化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作用。
1.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各自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合格的本国公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上述基础上既要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要为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服务。首先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公民,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培养本国所需的政治思想品德合格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培养其民族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思想、心理、性格中的积极因素,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民族文化复兴的精神动力,这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凝聚从而形成民族精神,要把握民族精神,需要从领悟、提炼和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入手。民族文化是对一个民族奋斗历程和发展历史的记录,一个民族的品格、灵魂等内在因素正是通过民族精神文化表现出来,也是民族实力的表现,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弘扬需要发展民族传统文化。[1]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重要作用;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众多励志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同样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拥有的道德价值观念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比如诚信、勤俭、和谐等,这正是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的理想素材。[2]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已列入我国“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因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亟待得到落实。
2.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培养民族精神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本国的历史与传统,否则就会因丧失民族性而失去根基。要培养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的大学生,首先要做到让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中感悟自己祖国的博大和灵魂。
2.1研读古代典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2.1.1我国传统典籍中蕴含丰富的内容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到屈原“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传承至今的诗句无不体现了炎黄子孙爱国、忧民的情怀,时刻关注祖国的命运,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励志诗篇,《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子有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屈原在《离骚》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古代故事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为一代又一代人所传诵,这些诗篇和故事激励着华夏子女,对培养现代大学生积极进取、顽强奋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当中独生子女居多,学习传统文化中励志的诗篇和故事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精神。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道德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并没有因为时代的久远而封存,其中就蕴含有现代社会所提倡的道德价值观。《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论语》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有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指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等,这些关于孝道、诚信、勤俭、和睦的诗句和故事早已提出,在当前社会仍然是我们提倡和推崇的。这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精神的积累的体现,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古今。
2.1.2借鉴我国古代教育方法研读古代典籍
当代学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与当前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唐末到清末的书院,再到现在的各类学校,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结果,然而在古代书院中关于国学即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值得当代高校借鉴。
2.1.2.1书院的师生在学习传统经典典籍时,互相问难,讲学切磋;老师言传身教,师生交流,潜移默化;学生主动研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真谛,学生在和老师零距离的接触中得到体会、领悟,这其中学生也自然领略了传统典籍中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同时,学生内化和发展了老师的思想,于是师生相承,衍化为某个学派。传统文化自然会得到更广泛的发扬和壮大。
2.1.2.2书院的体制有着与传授传统文化、培养传统文化研究人才相适应的体制,如融合现代学校中分科的知识,将为学和为人视为同等重要,为教师和学生打造频繁交流的平台。[3]书院教育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一面求知识的推求,一面求道术的修养”。[5]因此现代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应提高学生研读经典原著的能力;改变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多学科如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综合教育支持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2.2回顾传统礼仪,巩固传统文化地位,培养大学生民族认同感。
随着互联网及各种媒介的兴起,现代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学生西化、韩化的现象随处可见。欧美文化伴随着多重形式出现在中国境内,如饮食、影视、服装、消费观念等,当代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人生观、世界观都深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因其接受信息方式的多元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较大。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中的举止行为,这一现象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形成挑战。很多大学生熟悉的韩剧中极少看到暴力、色情、阴暗的镜头,其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中庸”,韩剧热衷者为韩剧中俊男靓女的唯美画面所吸引时,又有多少人能感慨如此强大的中庸之道是源自于中国,源自于自己的祖国。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推行民族保护主义拒之千里,而应在分析这种现象时自省。当前还有多少高校学校在进行传统礼仪教育?不仅仅在高校,整个民间大众的行为举止也都在急剧西化,中国的部分传统礼仪正为人们所渐渐遗忘。一个民族没有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礼仪,谈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都是不现实的。
我国古代关于传统礼仪的介绍最重要的是儒学典籍《十三经》,里面有三部是讲礼仪的,就是所谓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不仅如此,儒学的学者还编撰了很多的日用乡礼、家礼著作。对于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仪的要求,我们要采取扬弃的态度,重建传统礼仪教育。首先要将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并加以发扬,如反对把践行礼仪当作外在的形式,而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为灵魂,即“德辉动于内”而“礼发诸外”的观点。这些珍贵的思想遗产应当在今天学校教育的礼仪教育中发扬光大。其次,可以借鉴司马光、朱熹等对传统礼仪简化、改革的经验,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如家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婚丧生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融入一些具有传统色彩的礼仪,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还可以借鉴传统的韵语化蒙学读物,编写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教材。最后,学校可以和社区联手,定期举行体验传统礼仪的课程,类似于传统的民间乡校、社学,从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其民族认同感。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需要论”的研究范式的一个弊端是,人们偏执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进行传统礼仪教育时,我们要力求避免这一弊端,转而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建立研究范式,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必须着眼于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必须是体现其个性发展的,但同时只有与社会规范和谐的个性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因此,传统礼仪教育,一方面内涵了社会规范对个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以人为尺度,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发展、个人的需要息息相关。在高校进行传统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培养其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形成积极健康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莫税英.论民族精神的发展及其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322期)
[2]靳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高校论坛,2008,(7).
[3]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
[4]丁文江等.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5).
[5]魏景霞.韩国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及其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9,(1).
[6]张立环.韩国影视剧中的儒家文化元素[J].现代传播,2008,(1).
[7]李祖超.“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J].黑龙江教育研究,2008,(4).
[8]于静,刘世强.活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9]刘永强,文小琼.传统“德治”教育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论析[J].理论导刊,2007,(3).
[10]许克毅,皮荣.中外高校德育目标的比较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3).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在从古至今的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归属感的来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传统文化的某种缺失所引起的一系列现象,更加突出了传统文化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作用。
1.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各自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合格的本国公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上述基础上既要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要为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服务。首先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公民,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培养本国所需的政治思想品德合格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培养其民族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思想、心理、性格中的积极因素,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民族文化复兴的精神动力,这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凝聚从而形成民族精神,要把握民族精神,需要从领悟、提炼和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入手。民族文化是对一个民族奋斗历程和发展历史的记录,一个民族的品格、灵魂等内在因素正是通过民族精神文化表现出来,也是民族实力的表现,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弘扬需要发展民族传统文化。[1]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重要作用;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众多励志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同样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拥有的道德价值观念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比如诚信、勤俭、和谐等,这正是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的理想素材。[2]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已列入我国“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因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亟待得到落实。
2.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培养民族精神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本国的历史与传统,否则就会因丧失民族性而失去根基。要培养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的大学生,首先要做到让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中感悟自己祖国的博大和灵魂。
2.1研读古代典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2.1.1我国传统典籍中蕴含丰富的内容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到屈原“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传承至今的诗句无不体现了炎黄子孙爱国、忧民的情怀,时刻关注祖国的命运,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励志诗篇,《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子有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屈原在《离骚》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古代故事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为一代又一代人所传诵,这些诗篇和故事激励着华夏子女,对培养现代大学生积极进取、顽强奋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当中独生子女居多,学习传统文化中励志的诗篇和故事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精神。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道德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并没有因为时代的久远而封存,其中就蕴含有现代社会所提倡的道德价值观。《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论语》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有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指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等,这些关于孝道、诚信、勤俭、和睦的诗句和故事早已提出,在当前社会仍然是我们提倡和推崇的。这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精神的积累的体现,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古今。
2.1.2借鉴我国古代教育方法研读古代典籍
当代学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与当前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唐末到清末的书院,再到现在的各类学校,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结果,然而在古代书院中关于国学即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值得当代高校借鉴。
2.1.2.1书院的师生在学习传统经典典籍时,互相问难,讲学切磋;老师言传身教,师生交流,潜移默化;学生主动研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真谛,学生在和老师零距离的接触中得到体会、领悟,这其中学生也自然领略了传统典籍中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同时,学生内化和发展了老师的思想,于是师生相承,衍化为某个学派。传统文化自然会得到更广泛的发扬和壮大。
2.1.2.2书院的体制有着与传授传统文化、培养传统文化研究人才相适应的体制,如融合现代学校中分科的知识,将为学和为人视为同等重要,为教师和学生打造频繁交流的平台。[3]书院教育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一面求知识的推求,一面求道术的修养”。[5]因此现代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应提高学生研读经典原著的能力;改变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多学科如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综合教育支持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2.2回顾传统礼仪,巩固传统文化地位,培养大学生民族认同感。
随着互联网及各种媒介的兴起,现代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学生西化、韩化的现象随处可见。欧美文化伴随着多重形式出现在中国境内,如饮食、影视、服装、消费观念等,当代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人生观、世界观都深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因其接受信息方式的多元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较大。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中的举止行为,这一现象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形成挑战。很多大学生熟悉的韩剧中极少看到暴力、色情、阴暗的镜头,其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中庸”,韩剧热衷者为韩剧中俊男靓女的唯美画面所吸引时,又有多少人能感慨如此强大的中庸之道是源自于中国,源自于自己的祖国。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推行民族保护主义拒之千里,而应在分析这种现象时自省。当前还有多少高校学校在进行传统礼仪教育?不仅仅在高校,整个民间大众的行为举止也都在急剧西化,中国的部分传统礼仪正为人们所渐渐遗忘。一个民族没有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礼仪,谈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都是不现实的。
我国古代关于传统礼仪的介绍最重要的是儒学典籍《十三经》,里面有三部是讲礼仪的,就是所谓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不仅如此,儒学的学者还编撰了很多的日用乡礼、家礼著作。对于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仪的要求,我们要采取扬弃的态度,重建传统礼仪教育。首先要将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并加以发扬,如反对把践行礼仪当作外在的形式,而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为灵魂,即“德辉动于内”而“礼发诸外”的观点。这些珍贵的思想遗产应当在今天学校教育的礼仪教育中发扬光大。其次,可以借鉴司马光、朱熹等对传统礼仪简化、改革的经验,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如家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婚丧生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融入一些具有传统色彩的礼仪,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还可以借鉴传统的韵语化蒙学读物,编写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教材。最后,学校可以和社区联手,定期举行体验传统礼仪的课程,类似于传统的民间乡校、社学,从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其民族认同感。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需要论”的研究范式的一个弊端是,人们偏执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进行传统礼仪教育时,我们要力求避免这一弊端,转而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建立研究范式,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必须着眼于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必须是体现其个性发展的,但同时只有与社会规范和谐的个性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因此,传统礼仪教育,一方面内涵了社会规范对个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以人为尺度,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发展、个人的需要息息相关。在高校进行传统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培养其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形成积极健康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莫税英.论民族精神的发展及其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322期)
[2]靳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高校论坛,2008,(7).
[3]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
[4]丁文江等.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5).
[5]魏景霞.韩国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及其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9,(1).
[6]张立环.韩国影视剧中的儒家文化元素[J].现代传播,2008,(1).
[7]李祖超.“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J].黑龙江教育研究,2008,(4).
[8]于静,刘世强.活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9]刘永强,文小琼.传统“德治”教育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论析[J].理论导刊,2007,(3).
[10]许克毅,皮荣.中外高校德育目标的比较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