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传统文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damiao_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传统文化,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两种现象:国内百家讲坛类节目的兴起和大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盲从,文章提出可从研读古代典籍和回顾传统文化两个方面来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在从古至今的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归属感的来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传统文化的某种缺失所引起的一系列现象,更加突出了传统文化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作用。
  1.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各自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合格的本国公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上述基础上既要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要为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服务。首先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公民,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培养本国所需的政治思想品德合格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培养其民族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思想、心理、性格中的积极因素,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民族文化复兴的精神动力,这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凝聚从而形成民族精神,要把握民族精神,需要从领悟、提炼和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入手。民族文化是对一个民族奋斗历程和发展历史的记录,一个民族的品格、灵魂等内在因素正是通过民族精神文化表现出来,也是民族实力的表现,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弘扬需要发展民族传统文化。[1]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重要作用;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众多励志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同样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拥有的道德价值观念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比如诚信、勤俭、和谐等,这正是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的理想素材。[2]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已列入我国“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因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亟待得到落实。
  2.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培养民族精神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本国的历史与传统,否则就会因丧失民族性而失去根基。要培养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的大学生,首先要做到让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中感悟自己祖国的博大和灵魂。
  2.1研读古代典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2.1.1我国传统典籍中蕴含丰富的内容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到屈原“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传承至今的诗句无不体现了炎黄子孙爱国、忧民的情怀,时刻关注祖国的命运,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励志诗篇,《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子有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屈原在《离骚》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古代故事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为一代又一代人所传诵,这些诗篇和故事激励着华夏子女,对培养现代大学生积极进取、顽强奋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当中独生子女居多,学习传统文化中励志的诗篇和故事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精神。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道德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并没有因为时代的久远而封存,其中就蕴含有现代社会所提倡的道德价值观。《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论语》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有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指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等,这些关于孝道、诚信、勤俭、和睦的诗句和故事早已提出,在当前社会仍然是我们提倡和推崇的。这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精神的积累的体现,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古今。
  2.1.2借鉴我国古代教育方法研读古代典籍
  当代学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与当前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唐末到清末的书院,再到现在的各类学校,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结果,然而在古代书院中关于国学即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值得当代高校借鉴。
  2.1.2.1书院的师生在学习传统经典典籍时,互相问难,讲学切磋;老师言传身教,师生交流,潜移默化;学生主动研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真谛,学生在和老师零距离的接触中得到体会、领悟,这其中学生也自然领略了传统典籍中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同时,学生内化和发展了老师的思想,于是师生相承,衍化为某个学派。传统文化自然会得到更广泛的发扬和壮大。
  2.1.2.2书院的体制有着与传授传统文化、培养传统文化研究人才相适应的体制,如融合现代学校中分科的知识,将为学和为人视为同等重要,为教师和学生打造频繁交流的平台。[3]书院教育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一面求知识的推求,一面求道术的修养”。[5]因此现代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应提高学生研读经典原著的能力;改变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多学科如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综合教育支持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2.2回顾传统礼仪,巩固传统文化地位,培养大学生民族认同感。
  随着互联网及各种媒介的兴起,现代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学生西化、韩化的现象随处可见。欧美文化伴随着多重形式出现在中国境内,如饮食、影视、服装、消费观念等,当代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人生观、世界观都深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因其接受信息方式的多元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较大。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中的举止行为,这一现象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形成挑战。很多大学生熟悉的韩剧中极少看到暴力、色情、阴暗的镜头,其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中庸”,韩剧热衷者为韩剧中俊男靓女的唯美画面所吸引时,又有多少人能感慨如此强大的中庸之道是源自于中国,源自于自己的祖国。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推行民族保护主义拒之千里,而应在分析这种现象时自省。当前还有多少高校学校在进行传统礼仪教育?不仅仅在高校,整个民间大众的行为举止也都在急剧西化,中国的部分传统礼仪正为人们所渐渐遗忘。一个民族没有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礼仪,谈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都是不现实的。
  我国古代关于传统礼仪的介绍最重要的是儒学典籍《十三经》,里面有三部是讲礼仪的,就是所谓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不仅如此,儒学的学者还编撰了很多的日用乡礼、家礼著作。对于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仪的要求,我们要采取扬弃的态度,重建传统礼仪教育。首先要将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并加以发扬,如反对把践行礼仪当作外在的形式,而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为灵魂,即“德辉动于内”而“礼发诸外”的观点。这些珍贵的思想遗产应当在今天学校教育的礼仪教育中发扬光大。其次,可以借鉴司马光、朱熹等对传统礼仪简化、改革的经验,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如家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婚丧生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融入一些具有传统色彩的礼仪,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还可以借鉴传统的韵语化蒙学读物,编写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教材。最后,学校可以和社区联手,定期举行体验传统礼仪的课程,类似于传统的民间乡校、社学,从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其民族认同感。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需要论”的研究范式的一个弊端是,人们偏执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进行传统礼仪教育时,我们要力求避免这一弊端,转而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建立研究范式,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必须着眼于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必须是体现其个性发展的,但同时只有与社会规范和谐的个性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因此,传统礼仪教育,一方面内涵了社会规范对个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以人为尺度,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发展、个人的需要息息相关。在高校进行传统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培养其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形成积极健康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莫税英.论民族精神的发展及其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322期)
  [2]靳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高校论坛,2008,(7).
  [3]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
  [4]丁文江等.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5).
  [5]魏景霞.韩国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及其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9,(1).
  [6]张立环.韩国影视剧中的儒家文化元素[J].现代传播,2008,(1).
  [7]李祖超.“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J].黑龙江教育研究,2008,(4).
  [8]于静,刘世强.活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9]刘永强,文小琼.传统“德治”教育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论析[J].理论导刊,2007,(3).
  [10]许克毅,皮荣.中外高校德育目标的比较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3).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体会诗歌表达中的部分艺术手法以及炼词的精妙。  教学准备:  有关长征的音频、视频、图片、背景资料,课件  教学流程:  一、感知“长征”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聊了聊长征和毛主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刘铁平 1946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央统战部《统一论坛》《黄埔》杂志专栏作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特聘专业考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艺术委员,江苏天圣达艺术集团研究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无锡市书画院专业画家。由文化部,上海市文化局,日本每日新闻社等邀请,曾在中国美术馆,上海、江苏美术馆,名古屋博物馆等举办个人书展及楹联书展。是文化部最早向日本推荐的80位书家之一(1976年)。
摘 要: 现代人如何生存,尤其是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现实问题,一方面是物质的丰富和泛滥,另一方面则是精神的浮躁和空虚,在这种前提下即使一向拥有精神财富的知识分子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恐慌,怎样解决当前的问题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和自身的立足,诺贝尔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试图从他的小说图景中对众多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进行一番演绎和阐释,本文试从存在主题、心路历程和流浪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评析
摘 要: 本文概要介绍了美国阐释学家赫斯的理论,并以唐代诗人李商隐作品《锦瑟》的阐释和翻译为例,论证了赫斯理论中含义和意义概念对于诗歌翻译的指导性意义。在这一理论的关照下,我们对长期以来由于诗歌自身的朦胧性和模糊性引起的翻译上的争论得到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 可译性 含义 意义 《锦瑟》 诗歌翻译    一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阐释过程,无论是首先理解原文文本还是最终以译入语再现,实质都是译者通
摘 要: 本文作者以带个案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为切入点,从理论探讨的角度分析生态课程在特殊教育课程领域的趋势特性及内涵,并以此个案为例从评量、计划、实施、评估、修正等广义上的课程设置流程来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态课程设置的要素,最后简要分析此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关键词: 家庭 生态课程 设置要素    1.引言  对一个三岁的自闭症幼儿来说,什么样的教育能使其更好地发展呢?很显然,如果把人生按学龄段分
摘 要: “5.12”大地震中的惨痛伤亡给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使人们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很多学校也开始注重自救互救教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要注重自救互救的教育。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指出高校要搞好自救互救教育,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动员一切力量,并就如何开展自救互救教育活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同时对我校的自救互救教育活动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自救互救教育 必要性 途径    世界需要
摘 要: 安妮宝贝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有着“缺失性”童年经验,这些成长历程让长大后的她们有着特立独行的性格。本文试图从佛教理论入手剖析这些女性身上流露出来的佛教精神。  关键词: 安妮宝贝作品 女主人公 佛教思想    佛教自从古印度传来以后,经过中国本土文化的改造,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古到今,很多大思想家、大文学家都深受其影响。从唐宋的王维、柳宗元,甚至曾经力反迎佛骨的韩愈、苏
从默片时代诞生至今的美国惊悚电影,可以用厚重而浮躁来形容。德国表现主义哲学中对权威意识的反抗,自由意识的迷茫以及扭曲荒诞的艺术形象表达,都对美国惊悚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启蒙式的影响。从20世纪一二十年代早期“吸血鬼”经典系列到恐怖片大师希区柯克的“真实场景下的心理恐怖”,好莱坞惊悚电影形象的描绘了人类文化中“梦魇”式的经历,这些特定的恐怖元素实则是美国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心理危机的艺术性投射。[1]但从8
摘 要: 义项漏收、书证缺失是《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本文以《抱朴子·外篇》为例对此进行试补。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抱朴子·外篇》 义项漏收 书证缺失    《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是目前汉语史研究规模最大的语文性工具书,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宗旨,力图反映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但由于所收词条繁多,文献资料缺乏,时间紧迫等原因,《大词典》在编纂过程中存在诸多
摘 要: 秦可卿既是一位温柔善良、美丽多情的女性,又是一位风流淫逸、热烈香艳的少妇。她的卧室春意满堂,环境布置不离“情”、“淫”二字,极其暧昧,浓烈的性爱氛围唤起了贾宝玉的觉醒。她是贾宝玉性爱的启蒙导师,她的香艳性格特征也决定了她悲剧性命运。  关键词: 秦可卿卧室 性格 特征    读过《红楼梦》的人很难抹掉对秦可卿的记忆,设若她仅仅是像多姑娘和鲍二家的一样一味淫荡的话,恐怕不会激起多少人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