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职业学校里,都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但谈到培养能力,人们往往只注意那些“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才是靠两种因素起作用,一种是智力因素,另一种是非智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非智力因素如师生情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个性品质等在学生能力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能否取得成功,往往还与人的整个个性特点、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物质条件、健康状况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
学生的能力,指的是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走上社会要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一般能力和该种活动的特殊能力,在学校学习必须具备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就是指仿照教育的言行举止去做,以便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教育者相同的能力。
这样,师生情感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老师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去培养教育学生的社会功能,即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实施教育培养过程中,老师要“以心换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传身教”,填平师生之间知识的鸿沟,年龄、心理的鸿沟,尤其是情感鸿沟。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很难描摹。在人们内心世界中难以传达和捕捉的莫过于人们的情感。正如袁宏道所言:“世人所难得者唯情,情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又如荀子所讲:“性者,天之成也;情者,性之质也”。此语言其情感至极。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只要老师满腔热情对待学生,师生情感才能在同一根弦上共鸣,奏出和谐的旋律。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动机是活动的一种动力或心理倾向,它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按某种方式行事。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培养自身身心素质的过程中是学习的一种助推器,学生的心理倾向和动力的焕发,则是其燃烧物,其能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学生本身“为什么选择读中职?”即个体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处理。把满足社会需要当作自己的生活目的,认为个人应当为社会而生存,而发展,乐意为社会作出贡献,那么这种学习动机就是纯洁的、高尚的,否则,离开社会需要去搞个性发展,个人奋斗,这种动机就是卑劣的、无价值的。在进行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和能力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随时捕捉其动机,并随时端正其动机,使其养成“为祖国而学习”的长远的、概括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黄希庭《心理学导论》) 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从事实际活动的需要时,就变成了爱好。只有爱好才是事业的先导。“一个人在从事某种技术活动或学习活动时,如果这种活动有浓厚兴趣,就可以使他更加积极地从事这种活动,并推动这种活动进一步发展”(伍棠棣《心理学》)。
兴趣是人们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因为兴趣是人用来评价事物好坏的一个内心尺度,这个内心尺度因人因职业不同而出现差异。有些学生被语文老师的人品、仪表、知识、技能等感染较深,就对语文感兴趣;有些学生见机械老师摆弄机械、电器得心应手,于是就爱好机械专业;仅此而已,这就是兴趣的指向性差异。有的学生不但爱好文学,而且还喜爱音乐、美术、电子技术等;有的同学则只对某一专业发生兴趣,对其他事物几乎都不产生兴趣,这便是兴趣广度性差异。有些学生今天对理科感兴趣,明天则对文史发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兴趣稳定性差异。有些学生的兴趣只停留在消极的感知水平上,没有进一步表现出认识的积极性,去理解它,掌握它,有的学生则表现出力求认识掌握它,如学了计算机知识讲座,则要求上机学编程序,打文件,写稿件。这些就是兴趣的效能性差异。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则要求教育者循序善诱,积极引导他们发展高尚的兴趣,丢掉低级庸俗的兴趣。
意志就是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如果一个意志坚强,即使对某次活动没有兴趣,也会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任务,同时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兴趣可能逐渐培养起来。
意志对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有一段名言:“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这就说明了意志在人的成才,成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个现代人必需具备的个性品质是:个性自由发展,增强主体意识,形成现代人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个人价值。一个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主、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真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充满信心。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人才”,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这个“基础”的坚实与否,全在于职业教育“非智力因素”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就会促使其潜能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得到比较好的引发。从而表现出高水平的智力,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相反,即使是智力超常的学生,但由于非智力因素水平低下,智力因素也难以得到显露。职业教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重要是要把对学生的外部要求转化为他们的内部心理需求,“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主体的东西,把实际操作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操作。”(燕国才《论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使之真正达到心理的内化,才可获得最佳的效果。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0项)。如何启动内因,促使外因起作用呢?笔者在此谈几点拙见。
其一,端正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理想,是学生学好的动力。马卡连柯说:“通常我们看人最看重的就是一个人的力量和美。而确定一个人是否具有这两种东西,完全要看他们对远景所抱的态度。假如一个人的行为是由最近的远景——由今天的(正是今天的)午餐——来决定的,那他就是一个最软弱的人”。“软弱”的反面是“坚强”,这两个方面都是指人的意志表现。一个人的能力是与意志相连的。有了坚强的意志,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能表现出创造的才能。就我任班主任期间,则仔细地分析研究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缺乏远大理想和学习动机,“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有的甚至只想捞个毕业证。这些学生一碰到困难就“软弱”不堪,对这些人,怎样去发展他们的能力?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理想是对这些人开的“一剂良方”,良好的动机,远大的理想赋予了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坚强的意志赋予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大家都是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我们应当随时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港湾”,帮助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远大理想的召唤下,在纯正动机的启迪下,在攀登科学文化知识高峰的崎岖山路上锤炼,发展他们自己的内动力。
其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的向导。众所周知的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等这些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并非他们能力超常,而是兴趣把它们引上了成功之路。一个被指南针的永恒现象激发了思索的兴趣,最终创造了相对论;一个采集生物标本入了迷,成为进化论的始祖;一个酷爱动手做实验,当上了“发明大王”。可见,兴趣对于培养人的能力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兴趣是成功的动力”。
兴趣有三种:直观兴趣、自觉兴趣、和潜在兴趣。譬如一位学生看到一位课堂上仪表端庄,口齿伶俐,课后动手操作娴熟的教师,学生便会觉得这位老师很有“风度”,很有“一技之长”,这便是直观兴趣,日后他也亦步亦趋,潜心模仿这位教师的言谈举止,这是自觉兴趣;最后他真正认识到职业学校教师的真正价值,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了他坚定的信念,并考取师范院校,这便是潜在兴趣。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发现这个规律,研究和试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让那些有益于职业教育的好事,引起学生的直观兴趣,然后发展到自觉兴趣,再上升到潜在兴趣。从事职业教育的各位同行们,要善于把握时机,发现学生兴趣的火花,为培养个性鲜明的就新世纪人才而呕心沥血。
其三,热情、坚毅、勤奋是学好的前提。学习的热情来自师生真挚的情感,来自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在勤奋的学习中炼就。炼就的基础是要“吃得苦”,毕竟“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校有个班的学生,被老师待学生的民主,真挚感情所打动,“爸爸老师”在学生中产生了潜在的驱动力,学习热情高涨,专业知识牢固,在学校的各级各类竞赛中总是名列前茅,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我读初中时,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差些,就应该比别人勤奋些,别人学一个小时的内容,我就学两个小时,这样我的成绩很快就提高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学生不耐苦,能力就差,能力差,则越觉苦。除了加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以外,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出击”通过勤奋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这对智力水平偏低的学生,则尤需要注意。
总之优良的“非智力因素”,不仅对其智力的充分开发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其智力上的某些弱点还有补偿作用。
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能否取得成功,往往还与人的整个个性特点、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物质条件、健康状况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
学生的能力,指的是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走上社会要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一般能力和该种活动的特殊能力,在学校学习必须具备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就是指仿照教育的言行举止去做,以便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教育者相同的能力。
这样,师生情感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老师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去培养教育学生的社会功能,即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实施教育培养过程中,老师要“以心换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传身教”,填平师生之间知识的鸿沟,年龄、心理的鸿沟,尤其是情感鸿沟。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很难描摹。在人们内心世界中难以传达和捕捉的莫过于人们的情感。正如袁宏道所言:“世人所难得者唯情,情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又如荀子所讲:“性者,天之成也;情者,性之质也”。此语言其情感至极。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只要老师满腔热情对待学生,师生情感才能在同一根弦上共鸣,奏出和谐的旋律。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动机是活动的一种动力或心理倾向,它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按某种方式行事。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培养自身身心素质的过程中是学习的一种助推器,学生的心理倾向和动力的焕发,则是其燃烧物,其能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学生本身“为什么选择读中职?”即个体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处理。把满足社会需要当作自己的生活目的,认为个人应当为社会而生存,而发展,乐意为社会作出贡献,那么这种学习动机就是纯洁的、高尚的,否则,离开社会需要去搞个性发展,个人奋斗,这种动机就是卑劣的、无价值的。在进行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和能力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随时捕捉其动机,并随时端正其动机,使其养成“为祖国而学习”的长远的、概括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黄希庭《心理学导论》) 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从事实际活动的需要时,就变成了爱好。只有爱好才是事业的先导。“一个人在从事某种技术活动或学习活动时,如果这种活动有浓厚兴趣,就可以使他更加积极地从事这种活动,并推动这种活动进一步发展”(伍棠棣《心理学》)。
兴趣是人们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因为兴趣是人用来评价事物好坏的一个内心尺度,这个内心尺度因人因职业不同而出现差异。有些学生被语文老师的人品、仪表、知识、技能等感染较深,就对语文感兴趣;有些学生见机械老师摆弄机械、电器得心应手,于是就爱好机械专业;仅此而已,这就是兴趣的指向性差异。有的学生不但爱好文学,而且还喜爱音乐、美术、电子技术等;有的同学则只对某一专业发生兴趣,对其他事物几乎都不产生兴趣,这便是兴趣广度性差异。有些学生今天对理科感兴趣,明天则对文史发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兴趣稳定性差异。有些学生的兴趣只停留在消极的感知水平上,没有进一步表现出认识的积极性,去理解它,掌握它,有的学生则表现出力求认识掌握它,如学了计算机知识讲座,则要求上机学编程序,打文件,写稿件。这些就是兴趣的效能性差异。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则要求教育者循序善诱,积极引导他们发展高尚的兴趣,丢掉低级庸俗的兴趣。
意志就是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如果一个意志坚强,即使对某次活动没有兴趣,也会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任务,同时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兴趣可能逐渐培养起来。
意志对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有一段名言:“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这就说明了意志在人的成才,成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个现代人必需具备的个性品质是:个性自由发展,增强主体意识,形成现代人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个人价值。一个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主、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真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充满信心。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人才”,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这个“基础”的坚实与否,全在于职业教育“非智力因素”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就会促使其潜能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得到比较好的引发。从而表现出高水平的智力,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相反,即使是智力超常的学生,但由于非智力因素水平低下,智力因素也难以得到显露。职业教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重要是要把对学生的外部要求转化为他们的内部心理需求,“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主体的东西,把实际操作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操作。”(燕国才《论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使之真正达到心理的内化,才可获得最佳的效果。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0项)。如何启动内因,促使外因起作用呢?笔者在此谈几点拙见。
其一,端正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理想,是学生学好的动力。马卡连柯说:“通常我们看人最看重的就是一个人的力量和美。而确定一个人是否具有这两种东西,完全要看他们对远景所抱的态度。假如一个人的行为是由最近的远景——由今天的(正是今天的)午餐——来决定的,那他就是一个最软弱的人”。“软弱”的反面是“坚强”,这两个方面都是指人的意志表现。一个人的能力是与意志相连的。有了坚强的意志,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能表现出创造的才能。就我任班主任期间,则仔细地分析研究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缺乏远大理想和学习动机,“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有的甚至只想捞个毕业证。这些学生一碰到困难就“软弱”不堪,对这些人,怎样去发展他们的能力?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理想是对这些人开的“一剂良方”,良好的动机,远大的理想赋予了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坚强的意志赋予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大家都是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我们应当随时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港湾”,帮助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远大理想的召唤下,在纯正动机的启迪下,在攀登科学文化知识高峰的崎岖山路上锤炼,发展他们自己的内动力。
其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的向导。众所周知的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等这些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并非他们能力超常,而是兴趣把它们引上了成功之路。一个被指南针的永恒现象激发了思索的兴趣,最终创造了相对论;一个采集生物标本入了迷,成为进化论的始祖;一个酷爱动手做实验,当上了“发明大王”。可见,兴趣对于培养人的能力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兴趣是成功的动力”。
兴趣有三种:直观兴趣、自觉兴趣、和潜在兴趣。譬如一位学生看到一位课堂上仪表端庄,口齿伶俐,课后动手操作娴熟的教师,学生便会觉得这位老师很有“风度”,很有“一技之长”,这便是直观兴趣,日后他也亦步亦趋,潜心模仿这位教师的言谈举止,这是自觉兴趣;最后他真正认识到职业学校教师的真正价值,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了他坚定的信念,并考取师范院校,这便是潜在兴趣。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发现这个规律,研究和试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让那些有益于职业教育的好事,引起学生的直观兴趣,然后发展到自觉兴趣,再上升到潜在兴趣。从事职业教育的各位同行们,要善于把握时机,发现学生兴趣的火花,为培养个性鲜明的就新世纪人才而呕心沥血。
其三,热情、坚毅、勤奋是学好的前提。学习的热情来自师生真挚的情感,来自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在勤奋的学习中炼就。炼就的基础是要“吃得苦”,毕竟“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校有个班的学生,被老师待学生的民主,真挚感情所打动,“爸爸老师”在学生中产生了潜在的驱动力,学习热情高涨,专业知识牢固,在学校的各级各类竞赛中总是名列前茅,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我读初中时,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差些,就应该比别人勤奋些,别人学一个小时的内容,我就学两个小时,这样我的成绩很快就提高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学生不耐苦,能力就差,能力差,则越觉苦。除了加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以外,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出击”通过勤奋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这对智力水平偏低的学生,则尤需要注意。
总之优良的“非智力因素”,不仅对其智力的充分开发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其智力上的某些弱点还有补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