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么,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领孩子们敢写、乐写?如何以新颖、灵活、多样的方法或写作思路积极有效地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下笔的“切入点”?笔者借助儿童绘画的思维方式,尝试着开拓儿童的作文思维。
一、涂鸦——从画画到写话
有研究表明,孩子们最初表达思想的本能就是画符号。在他们成长早期,涂鸦就是儿童的一种本能需要,他们上小学之前,经常会在墙壁、桌子、窗户上随处涂鸦。涂鸦是儿童表现思想的方式,更是儿童创造欲望的表现。而儿童作文教育,要从激发孩子的本能开始。苏联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要“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用画画来激发兴趣,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用涂鸦来激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是儿童写作教育的第一步。
笔者在教学时告诉孩子,“写作”就像涂鸦画画,你想怎么画都可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表达。笔者作文教学时,经常在板书旁围绕教学内容勾画上几笔画作为示范,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再布置“绘画日记”“涂鸦作文”的作业给孩子们做,让孩子作文时先画再写,画出想写的内容,然后再写作文。实践证明,效果不错。比如有的孩子写自己考试没考好,很伤心,先在日记本上画了一张卷子和几滴眼泪,然后用文字写下自己伤心的感受。有的同学描写风,先涂鸦刮风时花、草、树、人的不同姿态,然后用文字把刮风时花、草、树、人不同的姿态写下来,写得详细生动。笔者还进一步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关注小花、小草在刮风时的形态,还要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记住让自己记忆深刻的大事小事。
实践证明,从孩子本能出发的“绘画日记”“涂鸦作文”等写作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引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而且激活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孩子尽情地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纯真自然的情感,并有利于儿童养成观察身边人和事的习惯。
二、临摹——像摹画那样模仿作文语言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因此儿童学习作文的初期,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具体做法是:以学画画需要临摹为比喻,启发学生像热爱画画那样去摘抄名篇佳作中的美词佳句,积累语言的素养。
在小学中低年级进行作文教学时,笔者告诉孩子,初学画画时要临摹,初学作文时也一样,要模仿别人的写作。笔者布置学生去课外阅读,摘抄好词佳句,持之以恒,定期检查。中高年级以后,笔者还让学生尝试写读后感、心得体会。这样长期阅读积累,学生就能把读到、摘抄到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到文章中。
此外,还应提倡学生像临摹画画那样,用文字语言去阐释图片的内涵,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文字刻画能力。笔者开展了一次“照片作文”训练,我先请学生选一张自己认为最好的生活照片交上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让大家去观看评论。然后,布置大家为自己的照片写“说明词”,或者写与照片相关的有具体情节的作文。最后,把每个孩子对自己照片的说明词贴出来展示,看看谁的说明词更好地“临摹”了照片的内涵,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从效果来看,对学生作文进行“临摹”训练是颇具实效的。
三、写生——像绘画那样描绘生活
在临摹的训练取得实效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将教学由描摹照片引向对事物进行“写生”的训练。写生,就是将生活中的所见直接用画笔画下来。这是画画的基本功,是描绘生活内容的最基本状态。同理,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都可以是我们笔下的写生对象,既可成风景,又可以写进文章。古有画家云:搜尽奇峰打草稿。作文就是用语言描述生活的过程。笔者就利用了“写生”的原理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成效斐然。
比如苏婧怡同学的《绿豆观察记》一文中的片段:“今天刮起了台风,可一点也不影响小豆子的生长。它们的根也越来越长,深深地插入了土中,在豆瓣头上的裂缝中长出了两片小绿叶,就像螃蟹的小爪子。我还发现它们白白胖胖的身体变成了紫色。”
再如林文欣同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文中的片段:“为了提防老师,我们派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去‘南天门’侦查,于是我们就拉开了联欢的序幕。一架纸飞机正中班委,班上闹得更欢了。欢呼声盖过了班长的怒吼声,我们更加肆无忌惮地玩起来。‘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千里眼’大声叫嚷着,我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各就各位,赶紧闭上嘴巴收拾东西,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走进来的老师居然笑眯眯地瞄着垃圾桶里的纸飞机,淡淡地说:‘今天的作业就写一篇作文《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老师扬长而去,大家叫苦连天!咦,怎么有中计的感觉?”
像这样的习作,皆来自孩子们所见、所闻、所为、所感的“写生”——写生活。
四、构思——像构图布局那样预想作文的结构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伟大的思想才会有伟大的作品,传神的画作,一定是有预先构思的作品。恩格斯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聪明的医生高明。”作文与绘画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动笔习作前一定要有选材布局的意识,要构想行文的脉络。事实上,要求学生先涂鸦画画,再写作文,就是让孩子学习先构思,后写作。
笔者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美术课画画的时候,是先想好再画呢,还是没想好就乱画?”孩子们的回答是前者。是的,先想好画什么,想好画在纸上的哪个位置,画多大,先画哪一部分,再画哪一部分。这些道理中高年级的孩子基本都懂。然后引入作文构思与画画构思同理的说法。告诉学生,在作文之前,对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动笔习作前一定要像画画一样先想好再动笔写。要想好根据描写对象和表达需要选择用什么事实材料——选材布局;想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行文脉络,然后才动笔写。
五、点睛——像印象派那样突出典型
印象派绘画不追求画面的完整性,而是追求突出亮点。印象派绘画看似随意用色、图像离奇,却能准确抓住所表述对象的典型特征,突出亮点,进行“画龙点睛”。同理,写作也要善于突出典型事例,进行画龙点睛。当然这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分析思维能力。倘若前面的“涂鸦”“临摹”“写生”“构思”等方面都得到训练,那像印象派那样的点睛升华的写作技能也能水到渠成。
笔者在教学时展示了齐白石的画虾的图,让学生观察,提问:“齐白石画虾,并不是详细的刻画,而是用很少的几笔就画出给人以传神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让学生领会,然后解释:“齐白石用很少的几笔就画出了虾的最典型的特点,可见高超的画技,就是画出典型特点。同理写作也一样要抓住典型事例的特点。”如果是写人,就着重写他的独特样貌;写事,就着重写这件事与众不同的地方;写景,就突出景色最具特色的地方,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中,笔者常对学生说,有句话叫做“事实胜于雄辩”,一个人究竟能不能干,不能只说,要举出能让大家信服的事例来,这样的事实就叫“典型事例”。我常让学生比较同一题材的几种写法,谈谈怎样的写法给了你最深的印象,为什么?让孩子们明白,典型事例中,作者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要想写好“印象派”作文,就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种种典型“细节”,一个鲜活的“生活细节”可顶得上千言万语。
总之,让我们尝试着在绘画与习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降低思维的坡度,让儿童的习作与绘画同构共生,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语),让孩子的作文与画画平滑接轨,悄无声息地成为儿童作文的一部分。
(注:此文为福建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本色阅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涂鸦——从画画到写话
有研究表明,孩子们最初表达思想的本能就是画符号。在他们成长早期,涂鸦就是儿童的一种本能需要,他们上小学之前,经常会在墙壁、桌子、窗户上随处涂鸦。涂鸦是儿童表现思想的方式,更是儿童创造欲望的表现。而儿童作文教育,要从激发孩子的本能开始。苏联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要“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用画画来激发兴趣,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用涂鸦来激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是儿童写作教育的第一步。
笔者在教学时告诉孩子,“写作”就像涂鸦画画,你想怎么画都可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表达。笔者作文教学时,经常在板书旁围绕教学内容勾画上几笔画作为示范,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再布置“绘画日记”“涂鸦作文”的作业给孩子们做,让孩子作文时先画再写,画出想写的内容,然后再写作文。实践证明,效果不错。比如有的孩子写自己考试没考好,很伤心,先在日记本上画了一张卷子和几滴眼泪,然后用文字写下自己伤心的感受。有的同学描写风,先涂鸦刮风时花、草、树、人的不同姿态,然后用文字把刮风时花、草、树、人不同的姿态写下来,写得详细生动。笔者还进一步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关注小花、小草在刮风时的形态,还要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记住让自己记忆深刻的大事小事。
实践证明,从孩子本能出发的“绘画日记”“涂鸦作文”等写作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引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而且激活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孩子尽情地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纯真自然的情感,并有利于儿童养成观察身边人和事的习惯。
二、临摹——像摹画那样模仿作文语言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因此儿童学习作文的初期,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具体做法是:以学画画需要临摹为比喻,启发学生像热爱画画那样去摘抄名篇佳作中的美词佳句,积累语言的素养。
在小学中低年级进行作文教学时,笔者告诉孩子,初学画画时要临摹,初学作文时也一样,要模仿别人的写作。笔者布置学生去课外阅读,摘抄好词佳句,持之以恒,定期检查。中高年级以后,笔者还让学生尝试写读后感、心得体会。这样长期阅读积累,学生就能把读到、摘抄到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到文章中。
此外,还应提倡学生像临摹画画那样,用文字语言去阐释图片的内涵,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文字刻画能力。笔者开展了一次“照片作文”训练,我先请学生选一张自己认为最好的生活照片交上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让大家去观看评论。然后,布置大家为自己的照片写“说明词”,或者写与照片相关的有具体情节的作文。最后,把每个孩子对自己照片的说明词贴出来展示,看看谁的说明词更好地“临摹”了照片的内涵,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从效果来看,对学生作文进行“临摹”训练是颇具实效的。
三、写生——像绘画那样描绘生活
在临摹的训练取得实效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将教学由描摹照片引向对事物进行“写生”的训练。写生,就是将生活中的所见直接用画笔画下来。这是画画的基本功,是描绘生活内容的最基本状态。同理,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都可以是我们笔下的写生对象,既可成风景,又可以写进文章。古有画家云:搜尽奇峰打草稿。作文就是用语言描述生活的过程。笔者就利用了“写生”的原理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成效斐然。
比如苏婧怡同学的《绿豆观察记》一文中的片段:“今天刮起了台风,可一点也不影响小豆子的生长。它们的根也越来越长,深深地插入了土中,在豆瓣头上的裂缝中长出了两片小绿叶,就像螃蟹的小爪子。我还发现它们白白胖胖的身体变成了紫色。”
再如林文欣同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文中的片段:“为了提防老师,我们派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去‘南天门’侦查,于是我们就拉开了联欢的序幕。一架纸飞机正中班委,班上闹得更欢了。欢呼声盖过了班长的怒吼声,我们更加肆无忌惮地玩起来。‘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千里眼’大声叫嚷着,我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各就各位,赶紧闭上嘴巴收拾东西,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走进来的老师居然笑眯眯地瞄着垃圾桶里的纸飞机,淡淡地说:‘今天的作业就写一篇作文《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老师扬长而去,大家叫苦连天!咦,怎么有中计的感觉?”
像这样的习作,皆来自孩子们所见、所闻、所为、所感的“写生”——写生活。
四、构思——像构图布局那样预想作文的结构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伟大的思想才会有伟大的作品,传神的画作,一定是有预先构思的作品。恩格斯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聪明的医生高明。”作文与绘画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动笔习作前一定要有选材布局的意识,要构想行文的脉络。事实上,要求学生先涂鸦画画,再写作文,就是让孩子学习先构思,后写作。
笔者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美术课画画的时候,是先想好再画呢,还是没想好就乱画?”孩子们的回答是前者。是的,先想好画什么,想好画在纸上的哪个位置,画多大,先画哪一部分,再画哪一部分。这些道理中高年级的孩子基本都懂。然后引入作文构思与画画构思同理的说法。告诉学生,在作文之前,对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动笔习作前一定要像画画一样先想好再动笔写。要想好根据描写对象和表达需要选择用什么事实材料——选材布局;想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行文脉络,然后才动笔写。
五、点睛——像印象派那样突出典型
印象派绘画不追求画面的完整性,而是追求突出亮点。印象派绘画看似随意用色、图像离奇,却能准确抓住所表述对象的典型特征,突出亮点,进行“画龙点睛”。同理,写作也要善于突出典型事例,进行画龙点睛。当然这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分析思维能力。倘若前面的“涂鸦”“临摹”“写生”“构思”等方面都得到训练,那像印象派那样的点睛升华的写作技能也能水到渠成。
笔者在教学时展示了齐白石的画虾的图,让学生观察,提问:“齐白石画虾,并不是详细的刻画,而是用很少的几笔就画出给人以传神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让学生领会,然后解释:“齐白石用很少的几笔就画出了虾的最典型的特点,可见高超的画技,就是画出典型特点。同理写作也一样要抓住典型事例的特点。”如果是写人,就着重写他的独特样貌;写事,就着重写这件事与众不同的地方;写景,就突出景色最具特色的地方,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中,笔者常对学生说,有句话叫做“事实胜于雄辩”,一个人究竟能不能干,不能只说,要举出能让大家信服的事例来,这样的事实就叫“典型事例”。我常让学生比较同一题材的几种写法,谈谈怎样的写法给了你最深的印象,为什么?让孩子们明白,典型事例中,作者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要想写好“印象派”作文,就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种种典型“细节”,一个鲜活的“生活细节”可顶得上千言万语。
总之,让我们尝试着在绘画与习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降低思维的坡度,让儿童的习作与绘画同构共生,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语),让孩子的作文与画画平滑接轨,悄无声息地成为儿童作文的一部分。
(注:此文为福建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本色阅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