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活——品德课堂的源头活水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ch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
  在教学《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时,我遵循“品德培养回归生活”这一基本的新课程理念,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儿童的生活为本源
  《我掉了一颗牙》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生活好习惯》中的第一个主题内容。换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他们对牙齿的保健常识却知之甚少,况且每个家长的态度和具体做法也有很大差异,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尽快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了解牙齿的保健常识。可见,品德课程直面的是儿童的生活现实、生活需要和生活问题。
  教学“一起来刷牙”这一板块时,教师充分关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首先由孩子演示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然后和他们一起来探讨正确的刷牙方法,不但在教材和儿童的生活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而且让教学更具针对性。最后,有意识地把儿童引入特定的场景(练习刷牙)中,不仅让孩子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还通过实际演练,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此时,课堂不仅仅是课堂,而是一个生活场,课程和教材有了亲和力、感染力,真实的生活促进了儿童真实的学习。
  二、以儿童的生活为归宿
  鲁洁教授说:“回归生活的课程形态,从本质意义上说,是强调类似的经验与现实的自然、社会、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追求课程改善、促进学生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生活。”也就是说品德课程与教学要使学生能把所学得的一切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等。
  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让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儿童的生活服务。在“蛀牙真烦恼”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同桌互看牙齿找蛀牙”的活动,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牙齿的健康问题,引导孩子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有了蛀牙既不美观,也很痛苦。接着话锋一转:“我们怎么帮助牙齿赶走那些细菌坏蛋呢?”自然而然过渡到刷牙部分的教学。“平时你是怎么刷牙的呢?”在让孩子畅所欲言的基础上,相机引导孩子通过细致观察、亲身体验,直观清楚地了解到正确的刷牙方法:上牙从上往下刷,刷完外面刷里面,咬颌面来回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刷完外面刷里面,咬颌面来回刷。这样,不仅使保护牙齿成为孩子的一种自发需要,而且让孩子在实际演练中很快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通过这样紧密联系生活,充分指导实践的活动,孩子学得轻松、愉快,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生活技能。
  三、以儿童的生活为手段
  杜威在《学校与生活 明日之学校》中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景,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儿童只有在自己能够理解、体验,也能用到的生活中,才能构成自身的生命活动,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形成行为习惯。如用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情境,使“掉牙”这一现象以一种最自然的姿态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讲自己掉牙时的小故事,引导他们共同分享掉牙的有趣经历。通过用小镜子照长出的新牙这一富有生活情趣的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自己在一天天长大。这样,以小见大,使孩子切实享受成长的快乐,进而自觉增强保护牙齿的意识,做到珍爱生命从保护牙齿做起,从关注自己的成长开始。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因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唱响“回归生活”的主旋律,回归儿童本身,回归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通过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关怀儿童的生命活动,根据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合理建构,让品德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从而使儿童的生命之旅更加充盈。
其他文献
课上讲解这样一道题:毛毛用一根1米长的铁丝围了一个三角形,量得三角形的一边是米,另一边是米。第三条边长是多少米?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一生板书:  1--=(米),答:第三条边长是米,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同意吗?  生:我认为应该补上=这一比较的过程,说明有两条边相等。  师:不错,现在可以得满分了吗?  生(众):可以。  生1:为什么不比较与,写上<。  (生众笑)  师:大家为什么
课改伊始,问题解决教学中对数量关系的教学一时忌讳极深,课堂上避而不谈,生怕被扣上“新瓶装旧酒”的帽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问题解决教学重新进行理性审视,我们发现数量关系不仅要教,而且需要浓墨重彩地教。这是因为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元素,学生只有基于所求“问题”,把握全体“框架”,找到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才能打开“解决问题”的正确通道。  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低年级的问题解决结合数的运算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从“双基”到“四基”,是十年课改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但是许多老师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还是侧重于“双基”的达成。在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这一课时,笔者经历了学习、实践与反思,尤其在如何突破笔算乘法算理上感触颇深。下面笔者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以期得到同行们的指导。  一、两道典型试题测试结果比较的思考——为何测试结
一、教学内容  1.50米快速跑2.游戏:支援前线水平目标:水平三 课型:新授  二、教学理念与方法  以“健康第一、快乐至上”为指导思想,依据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预习演示、教师启发引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自主地投入到学练中去,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在运动中做快乐的主人,和平的使者。  三、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化,在课堂教学新旧交替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老师还抱着传统的、常规的东西不放,注重形式不求实效,手拿新教材、沿用旧教法的现象还存在于我们的一些课堂。前不久,在我校“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引发了我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过多的复习铺垫是否有必要    三位教师很注重复习铺垫,在复习铺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知识逻辑关系的重视提醒了我们教师,必须对知识梳理整合更加重视。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科知识体系把握的水平与高度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知识是课程与教学的基础。沿着知识论理念的指引,通过从现象到功能作用的分析,我们对教师备课素能的持续化提升策略要有一个可以依循的策略设计,依据现行教育学教学论中通识的一般性观念,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不断创新理念的实施要求
在小学,关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一般会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分数的意义”。这两个阶段既不是相对孤立的,也不是循序渐进的,而应该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作为第一阶段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它承担了引领学生顺利进入分数这个“神秘世界”的重任,所以它的意义与地位尤为重要。但是,分数作为一个数,相较于学生原有的对数的感知,几乎有一种颠覆性的认识。它不同于整数范畴里的数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定向标准,对教学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选择教学策略的功能,同时也是评价教学实际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必须重视思考如何在教学前明确教学内容的总体目标,科学合理地分清学段目标,扎实有效地落实课时目标,使数学学科在正确把握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分清不同学段的
晨星西斜的早晨,小鸟戏谑絮语时叽叽喳喳的歌唱声;片片树叶随风荡漾时沙沙的说话声;委婉曲延的小溪旁,连绵不断流水的哗哗声和人们玩耍时的嬉笑声;还有淅淅沥沥的秋雨声,哗哗啦啦的暴雨声;甚至夜幕降临时,每家每户厨房内上演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等。可见,音乐源于生活,而音乐语言就是一种用音乐来说话的语言。  音乐的语言不能像普通语言那样直观地述说,但是它所呈现的却是一种有寓意的形式。这种寓意不仅是可见的符号
小学数学概念具有系统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人教版教材将“分数的认识”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编排在三年级上册,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数的意义”编排在五年级下册,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由于“分数的初步认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