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
在教学《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时,我遵循“品德培养回归生活”这一基本的新课程理念,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儿童的生活为本源
《我掉了一颗牙》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生活好习惯》中的第一个主题内容。换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他们对牙齿的保健常识却知之甚少,况且每个家长的态度和具体做法也有很大差异,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尽快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了解牙齿的保健常识。可见,品德课程直面的是儿童的生活现实、生活需要和生活问题。
教学“一起来刷牙”这一板块时,教师充分关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首先由孩子演示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然后和他们一起来探讨正确的刷牙方法,不但在教材和儿童的生活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而且让教学更具针对性。最后,有意识地把儿童引入特定的场景(练习刷牙)中,不仅让孩子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还通过实际演练,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此时,课堂不仅仅是课堂,而是一个生活场,课程和教材有了亲和力、感染力,真实的生活促进了儿童真实的学习。
二、以儿童的生活为归宿
鲁洁教授说:“回归生活的课程形态,从本质意义上说,是强调类似的经验与现实的自然、社会、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追求课程改善、促进学生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生活。”也就是说品德课程与教学要使学生能把所学得的一切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等。
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让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儿童的生活服务。在“蛀牙真烦恼”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同桌互看牙齿找蛀牙”的活动,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牙齿的健康问题,引导孩子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有了蛀牙既不美观,也很痛苦。接着话锋一转:“我们怎么帮助牙齿赶走那些细菌坏蛋呢?”自然而然过渡到刷牙部分的教学。“平时你是怎么刷牙的呢?”在让孩子畅所欲言的基础上,相机引导孩子通过细致观察、亲身体验,直观清楚地了解到正确的刷牙方法:上牙从上往下刷,刷完外面刷里面,咬颌面来回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刷完外面刷里面,咬颌面来回刷。这样,不仅使保护牙齿成为孩子的一种自发需要,而且让孩子在实际演练中很快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通过这样紧密联系生活,充分指导实践的活动,孩子学得轻松、愉快,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生活技能。
三、以儿童的生活为手段
杜威在《学校与生活 明日之学校》中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景,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儿童只有在自己能够理解、体验,也能用到的生活中,才能构成自身的生命活动,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形成行为习惯。如用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情境,使“掉牙”这一现象以一种最自然的姿态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讲自己掉牙时的小故事,引导他们共同分享掉牙的有趣经历。通过用小镜子照长出的新牙这一富有生活情趣的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自己在一天天长大。这样,以小见大,使孩子切实享受成长的快乐,进而自觉增强保护牙齿的意识,做到珍爱生命从保护牙齿做起,从关注自己的成长开始。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因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唱响“回归生活”的主旋律,回归儿童本身,回归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通过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关怀儿童的生命活动,根据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合理建构,让品德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从而使儿童的生命之旅更加充盈。
在教学《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时,我遵循“品德培养回归生活”这一基本的新课程理念,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儿童的生活为本源
《我掉了一颗牙》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生活好习惯》中的第一个主题内容。换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他们对牙齿的保健常识却知之甚少,况且每个家长的态度和具体做法也有很大差异,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尽快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了解牙齿的保健常识。可见,品德课程直面的是儿童的生活现实、生活需要和生活问题。
教学“一起来刷牙”这一板块时,教师充分关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首先由孩子演示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然后和他们一起来探讨正确的刷牙方法,不但在教材和儿童的生活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而且让教学更具针对性。最后,有意识地把儿童引入特定的场景(练习刷牙)中,不仅让孩子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还通过实际演练,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此时,课堂不仅仅是课堂,而是一个生活场,课程和教材有了亲和力、感染力,真实的生活促进了儿童真实的学习。
二、以儿童的生活为归宿
鲁洁教授说:“回归生活的课程形态,从本质意义上说,是强调类似的经验与现实的自然、社会、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追求课程改善、促进学生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生活。”也就是说品德课程与教学要使学生能把所学得的一切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等。
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让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儿童的生活服务。在“蛀牙真烦恼”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同桌互看牙齿找蛀牙”的活动,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牙齿的健康问题,引导孩子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有了蛀牙既不美观,也很痛苦。接着话锋一转:“我们怎么帮助牙齿赶走那些细菌坏蛋呢?”自然而然过渡到刷牙部分的教学。“平时你是怎么刷牙的呢?”在让孩子畅所欲言的基础上,相机引导孩子通过细致观察、亲身体验,直观清楚地了解到正确的刷牙方法:上牙从上往下刷,刷完外面刷里面,咬颌面来回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刷完外面刷里面,咬颌面来回刷。这样,不仅使保护牙齿成为孩子的一种自发需要,而且让孩子在实际演练中很快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通过这样紧密联系生活,充分指导实践的活动,孩子学得轻松、愉快,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生活技能。
三、以儿童的生活为手段
杜威在《学校与生活 明日之学校》中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景,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儿童只有在自己能够理解、体验,也能用到的生活中,才能构成自身的生命活动,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形成行为习惯。如用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情境,使“掉牙”这一现象以一种最自然的姿态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讲自己掉牙时的小故事,引导他们共同分享掉牙的有趣经历。通过用小镜子照长出的新牙这一富有生活情趣的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自己在一天天长大。这样,以小见大,使孩子切实享受成长的快乐,进而自觉增强保护牙齿的意识,做到珍爱生命从保护牙齿做起,从关注自己的成长开始。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因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唱响“回归生活”的主旋律,回归儿童本身,回归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通过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关怀儿童的生命活动,根据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合理建构,让品德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从而使儿童的生命之旅更加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