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道试题拿到手,解出答案并不就意味着结束了,特别是解答繁琐,计算复杂的时候,寻求简便解法往往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以下就是笔者对一道试题的简化之路.
图1
例1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13,14,15,有4个半径同为r的圆O,O1,O2,O3放在△ABC内,并且圆O1与边AB、AC相切,并且圆O2与边BA、BC相切,并且圆O3与边CB、CA相切,圆O与圆O1,O2,O3相切.求r.
解法:不妨设BC=13,AC=14,AB=15.如图1,
可知△ABC和△O1O2O3相似,且O为△O1O2O3的外心,
外接圆半径为2r,则cos∠O1O3O2=cosC=513,
所以sin∠O1O3O2=1213,
由正弦定理O1O2=4rsin∠O1O3O2=48r13,
同理可得 cosA=35,sinA=45,cosB=
3365,sinB=5665.
又O1O2=15-rcotA2-rcotB2
=15-r1+cosAsinA-r
1+cosBsinB=15-154r,
所以48r13=15-
15r4,r=260129.
点评:这个解法反复利用了余弦定理,还用到了半角公式,看似思路还算简单,实际上运算量相当大,很多同学算了半个多小时都没能得到正确答案,用这种解法在考场上即费时又容易出错,但当时也没有想到更好的解法,只有不了了之.后来笔者又碰到一个试题,题目如下:
例2设△ABC的三边长分别为BC=a,AC=b,AB=c.分别平行于△ABC的各边作三角形ABC内切圆的切线,每条切线都在△ABC中又切出一个小三角形,再在每个这样的小三角形中作内切圆,求这四个内切圆的面积之和(用a,b,c表示).
图2s
解法1:设四个内切圆半径分别为r,ra,rb,rc,ha为△ABC的BC边上的高,如图2.
设S△为△ABC的面积,p=12(a+b+c),则
S△=12aha=pr=p(p-a)(p-b)(p-c)
由于△APQ∽△ABC,故ha-2rha=
rar,
因此,所求面积和为
πr2+πr2∑(ha-2rha)2=
πr2(1+∑(1-2S△p2S△a)2)=
πr2(1+∑(p-ap)2)
=πr2p2(a2+b2+c2)=
πp3(p-a)(p-b)(p-c)(a2+b2+c2).
解法2:设S1为△APQ的面积,p1为
△APQ的半周长,则
S1S△=
p21p2
,即S1=p21p2S△,所以
r1=S1p1=
p1p2S△,
则△APQ的内切圆的面积为:
πr21=πS2△p21p4
同理,可求另外两个内切圆面积,进而得出答案.
点评:此题的解法1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首先,用到了三角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其次,两个三角形相似,则他们高的比等于相似比且他们各自内切圆的半径比也等于相似比,这一点证明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同学不容易想到.解法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边的比的平方,易知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三角形周长(或半周长)比的平方.这种思路在解决有关相似问题的时候也相当有用.
这个题主要就是利用了相似的比例转换,进而漂亮地解决了问题,运算比例1简单得多.考虑到以上两题图象有点类似,进而思考例1是否也能利用例2的思路求解呢?发现果然可以,解法如下:
例1的改进解法:设△O1O2O3的内切圆的半径为d,则△ABC的内切圆的半径为d+r,
由余弦定理cosA=35,进而
sinA=45.
由正弦定理
O2O3=4rsinA,
由△ABC和△O1O2O3相似有
dd+r=
4rsinA13 ①.(相似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
又S△ABC=12bcsinA=
12(d+r)(a+b+c) ②
(算两次,即两种方法算面积)
由②可得d+r=4即d=4-r代入①即可解得r=260129.
点评:这个解法相比原解法,运算量大大减小,很容易计算出正确答案,至此问题终于得到比较圆满的解答了.
其实原解法之所以运算复杂,主要就是没有考虑图形的平面几何性质,而改进解法,充分利用了图形的相似关系,得出等式,进而漂亮地解决了问题.像类似的很多解析几何问题如果不考虑图形的几何性质去解决,而是一味的设参数,列方程,理论上可能感觉问题能够解决.但当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运算时,发现不胜其烦,耗费时间多不说,还可能根本算不出.
图1
例1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13,14,15,有4个半径同为r的圆O,O1,O2,O3放在△ABC内,并且圆O1与边AB、AC相切,并且圆O2与边BA、BC相切,并且圆O3与边CB、CA相切,圆O与圆O1,O2,O3相切.求r.
解法:不妨设BC=13,AC=14,AB=15.如图1,
可知△ABC和△O1O2O3相似,且O为△O1O2O3的外心,
外接圆半径为2r,则cos∠O1O3O2=cosC=513,
所以sin∠O1O3O2=1213,
由正弦定理O1O2=4rsin∠O1O3O2=48r13,
同理可得 cosA=35,sinA=45,cosB=
3365,sinB=5665.
又O1O2=15-rcotA2-rcotB2
=15-r1+cosAsinA-r
1+cosBsinB=15-154r,
所以48r13=15-
15r4,r=260129.
点评:这个解法反复利用了余弦定理,还用到了半角公式,看似思路还算简单,实际上运算量相当大,很多同学算了半个多小时都没能得到正确答案,用这种解法在考场上即费时又容易出错,但当时也没有想到更好的解法,只有不了了之.后来笔者又碰到一个试题,题目如下:
例2设△ABC的三边长分别为BC=a,AC=b,AB=c.分别平行于△ABC的各边作三角形ABC内切圆的切线,每条切线都在△ABC中又切出一个小三角形,再在每个这样的小三角形中作内切圆,求这四个内切圆的面积之和(用a,b,c表示).
图2s
解法1:设四个内切圆半径分别为r,ra,rb,rc,ha为△ABC的BC边上的高,如图2.
设S△为△ABC的面积,p=12(a+b+c),则
S△=12aha=pr=p(p-a)(p-b)(p-c)
由于△APQ∽△ABC,故ha-2rha=
rar,
因此,所求面积和为
πr2+πr2∑(ha-2rha)2=
πr2(1+∑(1-2S△p2S△a)2)=
πr2(1+∑(p-ap)2)
=πr2p2(a2+b2+c2)=
πp3(p-a)(p-b)(p-c)(a2+b2+c2).
解法2:设S1为△APQ的面积,p1为
△APQ的半周长,则
S1S△=
p21p2
,即S1=p21p2S△,所以
r1=S1p1=
p1p2S△,
则△APQ的内切圆的面积为:
πr21=πS2△p21p4
同理,可求另外两个内切圆面积,进而得出答案.
点评:此题的解法1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首先,用到了三角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其次,两个三角形相似,则他们高的比等于相似比且他们各自内切圆的半径比也等于相似比,这一点证明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同学不容易想到.解法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边的比的平方,易知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三角形周长(或半周长)比的平方.这种思路在解决有关相似问题的时候也相当有用.
这个题主要就是利用了相似的比例转换,进而漂亮地解决了问题,运算比例1简单得多.考虑到以上两题图象有点类似,进而思考例1是否也能利用例2的思路求解呢?发现果然可以,解法如下:
例1的改进解法:设△O1O2O3的内切圆的半径为d,则△ABC的内切圆的半径为d+r,
由余弦定理cosA=35,进而
sinA=45.
由正弦定理
O2O3=4rsinA,
由△ABC和△O1O2O3相似有
dd+r=
4rsinA13 ①.(相似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
又S△ABC=12bcsinA=
12(d+r)(a+b+c) ②
(算两次,即两种方法算面积)
由②可得d+r=4即d=4-r代入①即可解得r=260129.
点评:这个解法相比原解法,运算量大大减小,很容易计算出正确答案,至此问题终于得到比较圆满的解答了.
其实原解法之所以运算复杂,主要就是没有考虑图形的平面几何性质,而改进解法,充分利用了图形的相似关系,得出等式,进而漂亮地解决了问题.像类似的很多解析几何问题如果不考虑图形的几何性质去解决,而是一味的设参数,列方程,理论上可能感觉问题能够解决.但当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运算时,发现不胜其烦,耗费时间多不说,还可能根本算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