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案应用的几点心得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eorwei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学校的基础设施也不好。对于绝大多数七年级学生来说,英语和他们是初次见面。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对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初次接触,感到新鲜、好奇。可是一段时间以后,这股新鲜劲一过,学生们就开始头疼起来。大量的生词,跟汉语不同的语法,大量的句型涌入到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长久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甚至对英语产生抵触,厌烦的心理。另外,英语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课上听不懂,下课没有人教。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特別是农村中学生的英语成绩是相当的困难的。要解决这个难题,得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可是不知预习任务下去,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预习什么,第二天课堂效果还是一般。英语,变成了一门令学生觉得头疼的学科。教学案的出现,使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看到了一缕曙光。以下是我在使用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案针对性强
  针对课前学生预习无从下手的问题教学案设置了学前准备环节。我在上课前将教学案发给学生,然后学生们根据课前准备,有针对性的预习单词,短语,让学生不再对预习感觉到茫然不知所措,通过预习生词,熟悉短语,了解短文和对话中的重点语句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觉得预习原来很轻松。这样长久进行下去,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第二天通过批改教学案,了解学生的学情,知道学生通过自学学会了哪些。哪些还不太明白,并及时按学生的学情对教学案做适当调整,使它更加完善。
  二、指导性强
  以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碰到问题,找不到答案,又问不到人,最后只好放弃预习。教学案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语言点导学,可以对本课的重难点给予提示,并在提示之后设计合适的语言点练习,让学生在预习时有地方查,相当于老师在身边指导,这样既提高了预习的效率。又降低了预习的难度,使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
  三、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案的设计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练习题有容易的,有拓展的,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都能有事可做,不至于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撑着了的现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不同的题目让他们完成,这样的话,学习困难的不会有畏难情绪,学习基础好的,不但得到了充分的练习,而且通过拓展练习,使自己更进一步,每个学生都会产生成就感。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四、师生交流更加容易
  以前上课一般都是老师上老师的,学生听学生的,缺乏交流。至于学生们在想些什么,是不是存在问题,老师们无从得知,在教学案中有一个环节就是给学生设计的,“你这节课学到了些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你希望老师做哪些改进?”这样,老师可以写出自己对课本疑惑之处,并可以对老师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老师在看到这些之后,可以针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老师还可以在教学案的批改中加入一些评语或者鼓励性的语言,比如看到一位学生的教学案做的比以前进步,你可以在他的教学案中写上:“你这次做的很棒,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你会做得更棒”。当有学生提出感觉英语很难时,你可以加以鼓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老师和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更加的了解,融洽了师生关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以前老师们课前辛苦备课,在上课时辛苦的讲课,唯恐讲漏了一个知识点,一心只想把自己的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可是这样做祈祷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老师们往往感到迷惑,“我这么辛勤的付出,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少的回报?”教学案促使我们进行转变,有一个辛勤的老师转变成一个“懒”老师,所谓的“懒”并不是懒惰,不做事。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不要事事都有自己代劳。预习生词,预习课文对话,总结重难点……总之该学生自己做的就让他们去做,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们是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启发一下。这样做既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小组合作
  通过划分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后进小组,精神或物质上奖励先进小组,使每个学生心里都暗暗卯足劲,学生往往都是不服输的,通过这种合作、竞争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班级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这种合作、竞争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后进生得到进步。后进生成绩的提高,即为着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
  教学案的使用,是农村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起点,虽然这条路可能并不平坦,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们一定会去努力克服,让教学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曹店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已实行多年,新课程所阐释、倡导的全新的教学理念也逐渐被广大师生所接纳,但是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却进入了一些新的误区。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交流活动,对所发现的误区进行一些思索,并阐述自己的建议,以便与专家和同行们商榷。  【关键词】误区 多媒体教学 教育观念  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关注的核心。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根本。
【内容摘要】阅读课文信息量大、词汇多,初中生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应精心设计阅读活动,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教学结尾将课堂推向高潮,使学生在有趣的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关键词】英语阅读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阅读课文信息量大,词汇多,语法句型多,教师要重视对教学的缜密预设,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教材、学生和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特别关注学习者、
【内容摘要】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根本。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教材的灵活处理、学生的思维状态规律的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显和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四个方面入手,以期探究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 有效教学 探索 实践  有效教学是教育界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一直被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所关注,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焦点。开展高
【内容摘要】教师创新性的思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同时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并组织学生调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应试教学,它以社会为出发点,一味追求分数,把人当作生活的客体来塑造。考什么教什么,教给学生的只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当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气,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人们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已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请看下面几个课例:  1.一位老师在教学《孙权
我国伟大的教育大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新课标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可见兴趣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那么作为物
【内容提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老师囿于教参、教辅、《考试说明》,进行程式化的训练,而语文课堂中乐趣被湮没在“题海”之中,笔者建议,回归本真课堂,重拾遗失的美好,构建大语文思维,把语文课上得津津乐道,趣乐无穷。  【关键词】语文乐趣 七彩课堂 大语文 创造美 细节美 人情美  应试教育中,受教育者,关注的是分数立竿见影的提高,教育者往往急功近利,把一篇篇课文肢解为零碎的考点、变成应试的“敲门砖”
【内容摘要】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到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 高效课堂 形式  对于高效课堂来讲,不仅需要保质,还需要保量,如果教师一节课讲了很多的东西,但是学生却没有掌握;或者是一节课学生有着较多的学习时间,对一个简单问题进行反复讨论,教学目标却无法
建构式生态课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质疑释疑、交流展示、共同建构等,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展示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式,在建构式生态课堂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为学生打造自主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乐于展示,学会展示,确保课堂因学生的精彩展示而高质高效。对此,笔者结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受诟病最多的”。2012年3月出版的初中语文的《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指出“教学内容的内隐、多义、随意游移是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本质原因”。笔者认为,借助于蒋成瑀的“三极走向学说”,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师提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的问题。  蒋成瑀在《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中提出:“作者一极,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