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无国界 中西亦交融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foo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梭罗和庄子两位大家都以各自的贡献在人类思想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两位先贤穿越时空的距离在自然观、生活观和政治观方面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梭罗;庄子;自然;简朴
  作者简介:杨丽,河南驻马店人,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作家梭罗在美国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随着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兴起,梭罗已成为生态文学的一座丰碑,其经典作品《瓦尔登湖》被誉为绿色文学的圣经。梭罗在瓦尔登湖自建了一个小木屋,在那里过着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生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回归自然和生活简朴的人生哲学。近些年,随着对梭罗思想研究的深入,其与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庄子思想中的共通之处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庄子是我国道家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庄子》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名篇《逍遥游》、《齐物论》等更是经久不衰的传诵经典。庄子一贯主张天人合一和返璞归真以及清静无为的理念。这两个来自不同的文化渊源,并在时间上跨度千年的思想家穿越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思想的交融!
  一
  梭罗被后人称之为自然之子。他远离繁华的俗世生活,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湖畔。他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与花草树木比邻而居,与各种动物嬉戏逐乐。他有着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有着一双发现自然之美的眼睛。梭罗以书传情,在作品中多次描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画面,在他看来,“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徐迟,2009)自然界的万物在他的眼里都有着别具一格的可爱,他会冒着积雪徒步几英里只为了和一株山毛榉约会,他会把麻雀停落在肩上视为无上的荣幸,他会把各种小动物视为自己最亲近的朋友,这对自然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只有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才能在面对自然时始终怀着虔诚的心态,才能与每一个自然界的生灵达到如此和谐的境地!
  梭罗主张回归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密交融中体味人生的真谛。他的这一理念和庄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庄子作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传承了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类应和自然和谐共处,应当回归自然,以敬畏的心态面对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密相处中最终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欧阳景贤,1986)的观点,在庄子看来,自然才是人类的精神归宿,人类应当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密融合中最终实现物我归一。梭罗和庄子都主张亲近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两人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上达成了默契。
  二
  梭罗毕其一生都在积极倡导简朴的生活观,他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准则。他认为追求奢华不过是给自己铸造了一幅金银的镣铐,越是明智的人越是生活得简单和朴素。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开篇“经济篇”中详细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的具体开支。他每周花在食物上的钱仅为两角七分,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简朴!他的生活简单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然而他却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他可怜世人忙于追名逐利却无法享受生命的美果,他呼吁卸下物质的负累,追求简朴宁静的生活,于简单朴素中净化心灵。梭罗的这一追求简朴至上的人生哲学在庄子的思想里找到了共鸣。庄子哲学中突出的精华即是淡泊物欲,回归质朴。他的“无欲而天下足”的呼声穿越千年的时空至今还有力地回荡在现代人的耳边。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批判世人追求名利的功利心态,鞭挞尘世中“人为物役”的现象。他倡导简约的生活,于简单质朴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充实。梭罗和庄子都是人类智慧的集大成者,两人在追求简约的生活方式上达到了契合。
  三
  梭罗和庄子不但在自然观和生活观上理念相似,他们的政治观点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梭罗积极反对蓄奴制,在其政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中表达了最好的政府就是一事不管的政府的思想。而庄子也一贯反对专制,主张无为而治。两位大家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隐士,反而积极入世,关心百姓疾苦,追求民主,倡导无为而治。
  梭罗的人生历程中曾受到了东方文化的熏陶,思想理念很多方面类似于中國的庄子,因此他也被后人称之为是“瓦尔登湖畔的庄子”。梭罗和庄子分别代表不同的文化属性,但两位先贤却超越国度,超越了时空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在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盛行的今天,研究两位大家思想方面的共同点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安鲜红,刘开田.论庄子与梭罗反异化思想的共性——《庄子》与《瓦尔登湖》之比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欧阳景贤.庄子释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43.
  [3]梭罗. 瓦尔登湖[M]. 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97.
  [4]张建国.庄子和梭罗散文思想内涵之比较[J].河南大学学报,2005(5).
其他文献
摘 要:《斯通家史札记》是当代加拿大文坛极负盛名的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代表作品,该书通过记述女主人公黛西从出生到死亡的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主人公黛西孤独忧伤的情感世界和空虚苦闷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以她为代表的西方妇女自强不息,自立于社会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本文运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异化理论对文中女性进行解读,旨在分析出造成女性孤独心境的原因以及女性在对待异化所展现出的反抗策略。  关键词:《
摘 要:安妮宝贝塑造了两种都市人群,一种是都市白领,一种是“城市边缘人”,而她主要表现的就是“城市边缘人”的精神世界。本文就以安妮宝贝的小说为例,论述她小说中“城市边缘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原因和他们的归宿。  关键词:城市边缘人;精神世界;精神归宿  作者简介:杨海涛(1982-),女,汉族,四川省射洪县人,文学硕士,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教学。  [中
摘 要:《爱无可忍》从一只热气球引发的悲剧入手,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起于青萍之末的爱与孤独。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着力分析了弥漫在小说中的畸形的爱恋与无尽的孤独,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  关键词:畸形;自我意识;孤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今英国文坛备受瞩目的一位作家,《爱无可忍
[中图分类号]:J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众所周知,印度的宝莱坞电影在中国一向是叫好不叫座。但这部《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狂揽八亿的票房,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这部片子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这部片子成功的原因是宣传女权,因为在当今社会之下,男女平等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国家的关系不
摘 要:玛丽·埃莉诺·威尔金斯·弗里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其代表作《新英格兰修女》用纪实手法和怜悯情怀,生动刻画了露易莎坚持独身,不受父权世界钳制的心理历程。弗里曼将象征艺术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女性思想觉醒就是要走出婚姻的牢笼,奋起反抗并寻求自我。从象征主义角度对小说抽丝剥茧,字里行间弗里曼创作手法的匠心独运。  关键词:弗里曼;《新英格兰修女》;象征主义;寻找自我  作者
摘 要:夫妇之道为五伦之首,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关雎》之义在于以淑女之求之礼与节,达于天地之道,人伦之正。  关键词:关雎;风;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对于《诗》,国人的基础阅读范围大抵不出《关雎》、《蒹葭》和《硕鼠》等有限的几篇,心中留存的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阶级剥削压迫的反抗的记忆。但如果有更多涉
作者简介:亚一超(1991-),女,云南个旧人,现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2  如果一部电影片长近乎3个小时,却并不使人困倦,反而处处引发观者意犹未尽的咀嚼与回味,那么导演一定是个好讲故事的人。2000年,始终以忠实自我、毫不妥协为人生追求的台湾导演杨德昌,带来了
摘 要:《青春》是南非著名作家库切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出生于后殖民时期的库切在此作品中讲述了自己19岁到24岁之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国内学者对库切小说的研究注重作者不同小说之间的对比、对作品的文本分析以及以后殖民的视角对小说的研究,国外学者例如大卫.阿特韦尔的《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南非与写作策略》更注重小说叙事策略的研究。虽然《青春》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却以第三人称叙事为特色,与第一人称叙事手法
摘 要:在晋宋交替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个性与“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从而注定他的仕宦生活会让他感到无比的压抑、苦闷与无奈。  关键词:仕途;性格;矛盾;苦痛  作者简介:辛欣(1977.1-),女,辽宁阜新人,硕士研究生,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从《边城》对湘西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风格我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自然乡村气息和浓浓的乡愁。向来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在《边城》里筑起的一个乡下人的精神王国,这个王国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着创作的灵感。  关键词:乡下人;精神王国;湘西;自然  作者简介:王双(1991-),女,汉,山东聊城人,河南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