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07年高考作文的“三道半题”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ade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高考早已结束,但是,围绕高考的后期话题依然连绵不绝,大有超越高考本身之势。拿高考作文而言,目前网络上对2007年的高考作文评述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虽然,不乏大家评述得深刻透彻且有一定启示,但是笔者经过详细考证发现,他们也只是就事论事,就作文论作文,而没有超越作文本身、 超越地域限制去发现2007年全国作文的考试思想和命题规律。鉴于此,笔者通过对2007年高考作文的整体分析认为,2007年高考作文实际上可概括为“三道半题”;即上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浙江的“行走在消失中”,湖南的“诗意的生活”及另外“半道”。
  
  一、 “三道半题”之内与外
  
  “三道半题”之依据何在?
  笔者用“‘三道半题’之内与外”为标题作详细剖析,这里的“内”指的是内容与内涵,而“外”则是外延。也就是说,“三道半题”既有它本身的深刻内涵,又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张力。我们不仅要看到三道半题的本身,更要看其之外。
  1.第一道:“必须跨过这道坎”
  这是一道融“理性”与“感性”为一体的作文题。这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命题,符合高中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健康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一思路,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
  首先,从内涵来看,“必须”一词限定了作者面对“这道坎”的情感态度:不是“要”(一般表态)跨,不是“努力”(主观设想)跨,而是果敢坚定毫不犹豫地“必须”跨,而且要求作者在行文时,必须经过一番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性思考。“这道”一词则限定了感发是具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坎”也不一样,选择自己经历的成功跨过的坎才能写出“这道”的真谛。
  “坎”本是地面上低洼的地方,通常多比喻最紧要之处,因为最紧要之处总是充满坎坷与莫测,包括艰难困苦,烦忧困顿、重创失意,甚至灾祸磨难等。过去了又是一片天,过不去生存发展艰难。事实上,忧患的“坎”容易使人清醒,反倒易跨,而安逸中的“诱惑”之“坎”,如权力、金钱、美色等温馨的陷阱,英雄难过,常人更难,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坎”的喻义,具有共性与个性的多样选择,限定了取材的适切性和体验认知的深刻性。因此,这个“坎”可以具体化为人、社会、人类等等。
  “跨过”的可以是人。人生途中坎儿多,出生、求学、就业、婚姻、育子、病老等处处有坎儿。高考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道重要的坎儿。能否顺利跨过,首先取决于面对困境不测自己能否与内心世界和谐。而人可以是自己,可以是他人。命题的倾向(促进的潜规则)总是倡导个人认知体验,结合自身,文章更适切,更具体,更见个性风采。“跨过”的可以是社会,包括城市、区域乃至民族、国家。社会在发展转型中坎儿也多。仅以当下中国社会而言,如何解决好贫富悬殊导致的社会矛盾,怎样扭转高耗低效导致的虚缓增长,如何解决好大自然因我们过度开发而产生的凶猛报复,等等,这些前进中的“瓶颈”,都是科学发展“必须跨过的坎”。跨过了,才会有中国社会的和谐,有综合国力的真正强大。至于上海,如何尽快消除社保案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中央交付的“四个中心建设”和“四个率先突破”,办好精彩的世博会,这就是上海“必须跨过”的“坎”。“跨过”的可以是整个人类,环境治理就是人类共同必须跨越的“坎”儿。正在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同五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的对话,商讨的就是如何密切合作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的长久大计,也可以说是“过坎”会议。“跨过”的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仰慕古人“跨过”的风范,可以赏玩今人“跨过”的韵味,可以感悟外人跨越的激励。“跨过”的不受地位限制,高贵者有高贵者的“坎”,普通人有普遍人的“坎”。“跨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实现个人或地区的生存价值,而且往往惠及一方、造福社稷百姓。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跨过了一道道“坎”(一次次被打倒),巨人般地站立,指引着濒临崩溃的共和国巨人般地屹立起来。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南非前领袖曼德拉等,都是一人“跨过”,一个民族“跨过”的典范。把握不准的考生,很可能滞留在生活学习情感中不足为“坎”的琐琐碎碎,写出没遇“坎”的无病呻吟之作。
  “跨过”蕴含的不是一个简单动作,而是一种昂扬的姿态、一番拼搏的过程、一种超越的境界。为何“跨”,怎样“跨”,是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智慧的直接考量,也是对考生体验积累和表达技能的有效测定。
  其次,“必须跨过这道坎”之外延。通过上面对主题的分析,我们再去看07高考的作文,不难发现四川的“一步与一生”,宁夏的“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陕西的场景作文“出事了”和辽宁的“我能”作文完全是这道题的具体化。
  “一步与一生”这一步就是一道“坎”。跨出去了意味着一生幸福、荣耀、地位和成功等等,但也可能完全相反的一步,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们很多人就是倒在这一步上,倒在这道“坎”上。“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的机遇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机遇在本质上有点对立。有人认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就一直在努力;有人认为没有机遇你一辈子也出不了头。这样的选择的确有点两难,但是我们如何处理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道“坎”。“出事了”很形象的一个场景,作为我们学生如何面对突发事件。在这里,出题者明确给我们规定了“坎”,每个人的“坎”都是一样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去跨越?最后,辽宁的“人生如登山,往上即使迈一小步,也是一个新的高度——我能。”其实这段话表明的观点是我能跨越这一步,也能跨越未来更高的台阶,“我能”很好地迎合了“必须跨过”,至于我能怎么样都可以是人生的一道坎。
  2.第二道:“行走在消失中”
  这是一篇非常有哲理的作文题。如果学生有一些后现代的知识会很清楚理解作文的本意。每个人都在不停赶路,在行走;每个人又都消失在自己不停的脚步下。对于自己而言,行走和消失就是一种体验;对于他人而言,行走和消失又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海德格尔在他著名的作品《林中路》表达的:林子里有两条通往前方的路,我不知道选择那一条,但我知道那条指引我一直向前的路注定将影响我一生。历史、自然和我们世界的一切都是在这样的规律下行走,也在这样的行走中消失。因此,这道题目很有开放性,这也体现了作文作为“开放题”的最大特点。
   首先,从题目本身的内涵来看。“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背景材料),这是原作文的引子…… 从引出话题的背景材料分析,考生可以从“过去”、“现在”、“将来”三大时空作出自由的选材。可以写对过往的“行走”与“消失”的演绎,可以写在过往的“消失”中如何把握现在的“行走”,可以写在“行走”与“消失”中如何面向未来。内容上可以是个人成长的沉思,可以是对社会发展的思考,还可以是对自然界进化的审视。从写作的文体上看,因为对“行走”与“消失”的表述是中性的,题材内容选择的自由度又极大,可以对“行走”与“消失”的存在作出演绎,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对“行走”与“消失”的存在展开思辨,写成议论文。各种文体都可以出彩。
  其次,“行走在消失中”在2007年高考题目中行走的范围有多大。从分析中可以发现,福建的“季节”,山东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江苏的“怀想天空”,天津的“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安徽的“提着篮子看妈妈”以及广东的“传递”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
  “季节”本身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种自然的更替,大自然有季节,人生也有季节。中学生处在生命的春天,在这个季节会发生很多很多事,你的观察力如何?你的理解力如何?你作了怎样的思考?当然你也可写别人的季节,写两个不同的季节的碰撞,不要让你心中的季节就那样消失。虽然我们“行走在消失中”,但是“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记忆”可以是生命个体的记忆,也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甚至是整个人类的记忆。逝者如斯,“时间”如流水,在不断行走。所谓“风化”(消失),其实就是对过往的遗忘,对历史的无视,对经验的麻木。概括地说,就是“时间使记忆风化”。这恰恰是本作文立意的反面。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什么样的记忆才不会被时间风化?肯定是那些在人生路上烙下深刻印记的经历,或者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刻骨铭心的事件。它们影响人生的走向,影响历史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昨天是今天延续,历史活在今天,这样的记忆当然不会风化,虽然我们“行走在消失中”。再看“怀想天空”,面对无限的宇宙,你都想到了什么?是否记忆对你而言就是一块沙漠?康德说,有两件事情深深打动我,一件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件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头上的星空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法则代表了人与人的关系。于是你可谈的东西便更多了,而不是真正“行走在空泛的想象中”。天津的“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常挂在嘴边?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因而,可以从本人的接触来写,如妈妈或老师期望和激励自己的话,又如某一句格言或座右铭之类,都很有意义。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下活着,才不会“行走在消失的记忆中”。广东的“传递”传递什么,如何传递,绝不是那种表面的传递物品,一手来一手去那么简单,而是于传递中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总跟某个方面重要的事件、阶段、人物有关。最后安徽的“提着篮子看妈妈”这是一种现代社会返璞归真的真情行为,很值得写,也很有启示意义,特别是对现代社会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不要忘本,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消失这难忘的纯真。
  分析到这里我们发现,其实涉及到哲学的时候,总是很有包容性,“行走在消失中”这个有点哲学味道的题目的确让我们的生活都包容了进来。
  3.第三道:“诗意的生活”
  湖南2007高考作文“诗意的生活”让我们每个考生在考场中体会了一次深刻诗意写作。我们同样从其内涵和外延分析。
  首先,“诗意的生活”是什么生活,诗意的生活,意味着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经历。我们怎么样活得有诗意,考生把这种经历以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就非常完美。其实,这就告诉我们诗意不都是好的事情,出现的一些意外的事情也可以是诗意的生活体现,甚至一些意外事件更有诗意,而快乐的幸福的事情却往往带来幸福的烦恼。这就涉及到评价的主体和评价者对事情的看法价值立场,可以很好地考察出我们当代青年的价值观是否多元、开放而又具有科学的生活态度,迎合了考试要考察学生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要求。
  帕斯卡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这道题目,正是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诗意生活”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理想。由于现实生活有着诸多的烦恼,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比如同学之间的矛盾,与父母的代沟,为了升学不得已去做很多重点的看似无意义的乏味的题目。那么,你是如何在这烦恼中提升自我,超越烦恼,在精神上获得充分的自由?你这样做过没有?如果没有,那么,你觉得现在应该怎么做,将来应该怎样做。另外,这道题目有两个限制:(1)必须写自己的经历;(2)必须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写记叙文,写自己当然没有问题;如果写议论文,自然只能夹叙夹议了。否则,会违反第一个限制。
  其次,“诗意的生活”可以包含哪些生活。从2007年高考作文而言,可以说一目了然,重庆的“酸甜苦辣话高考”,全国的“人生,诗意还是失意”,江西的“心中的一泓秋水”及北京的“春夜喜雨”都应该包括在内。
  酸甜苦辣是不是有诗意并不重要,但是,“酸甜苦辣话高考”肯定是一种别有诗意的生活,哪怕它再辣、再苦;“人生、诗意还是失意”等于就是“诗意生活”之人生版本;而“心中的一泓秋水”考查学生在面对浮躁繁华的社会,来自方方面面的学习压力和光怪陆离的诱惑,能不能寻求到内心一块纯洁、平静的生活净土,秋水的心境是诗意生活的源泉;“春夜喜雨”不就是典型诗意生活吗?
  4.“半道”……
  除了以上三道,就剩下海南的“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全国II的关于“帮助”及湖北的“学习母语,运用母语”。我们把它们合起来作为2007的半道题,因为它们只反映了一个比较狭小的视角。
  
  二、 “三道半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2007年高考作文题目共有20多道,但是,通过分析,最终我们得出以上三道半,这也带给我们考生和老师深刻的启示:高考虽然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竞争性。但是,高考的命题依然离不开现实生活。
  从上面的作文考试而言,可以说,没有对生活敏锐、丰富体验和细致观察,考生是比较难写出有深度和质量的文章。这就提醒考生要注意关注身边的事情、事件;关注我们的社会现实变迁,以社会公民的姿态和责任感理性思考现实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高于考试的考试。“坎”也好,“行走”也好,“诗意生活”就更不用说,本质上它们都是对我们考生现实生活体察、应对和感悟的能力考查。
  从教师教的角度而言,教师始终要认识到考试只是教学检测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如果在教学中把考试作为目标就必然导致“应试教育”,也达不到教育本身追求的理想效果。教育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生活的历程,我们应该在这种学习体验中把考试也体验到,而不是被考试所体验和奴役。
  从学校管理者而言,追求高的升学率可能是每个校长的愿望,但是,如何使校园和谐发展却是学校更伟大使命。在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学校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杜威说“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社会”。显然,学校和谐本质是学校的学生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无论从社会未来的主人——学生——而言,还是从学校的组织系统功能来看,社会和谐的使命必然是学校的和谐。因此,让每个学生在学校中自由、快乐、和谐地生活、发展才是我们学校领导真正的一道作文题。 (责任编辑关燕云)
其他文献
一、试探法教学的契机与盲点  在现行高中物理教学体系中,电场强度是学生学习电磁场过程中接触的第一个物理量。可以说,“场”概念的形成是困难的,而教学中的一些盲点则是造成这一困难的重要原因。现行教材普遍在介绍电场强度之前直接铺陈“电荷周围都存在电场,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是通过它们的电场发生的”。然而,由于教材无法对电场的物质性做更多的确证,因此就造成了引入的生硬与学生接受的困难。近年来的研究探
最近以来,有关中学语文删减鲁迅作品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赞同者为之叫好,反对者扼腕叹息,不管是赞同者还是反对者,大家似乎都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出现了危机。到底是鲁迅的作品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对中学鲁迅作品的解读出了问题呢?在此,笔者以《祝福》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祝福》是鲁迅《呐喊》中的首篇,自发表以来一直广受关注,尤其是1949年后,《祝福》几乎入选了各个时段的中学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篇《桃花源记》将乡村美景勾勒得令人神往。  然而,众多美丽的乡村如今正遭遇被垃圾包围、污水横流的尴尬困境。“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小康化,屋外脏乱差”已成为院桥镇部分村庄生活环境的写照,“垃圾围村”困局亟待破解。  一、来源  1.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
一、实验器材  两张纸,水,一支圆珠笔,一个装有水的脸盆。 二、实验过程  把一张纸放在水里浸湿,将另外一张干纸放在湿纸上,再用圆珠笔在干纸上写上“秘密信息”。写的字被印在下面的湿纸上,过一会儿,等湿纸干了以后,字迹也消失了。把干了之后的湿纸再次浸入水中,纸上的字迹又出现了。三、实验原理  用圆珠笔在干纸上写字时力度较大,因而压缩了干纸下的湿纸的纤维。浸湿过的纸变干后,写过字的地方可以正常地通过光
2016年底,在温州交警“问计于民”的问卷调查中,群众对“加强整治远光灯的使用陋习”呼声最高。之后温州交警对滥用远光灯进行了整治,虽有效果但未能根治。能不能从技术上实现突破,让司机放心大胆地使用远光灯?答案是肯定的!  我通过以下4个实验验证在多种情况下,利用光的偏振原理减少远光灯刺激理论的可行性得出结论:利用一张液晶电视偏光膜就能有效阻挡指定光源发出的光,而不影响其他光的透射。  在此基础上,进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个初中生物课程理念,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学生物实验,正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现阶段流行的中学生物实验的“改进”表现为,大家一拥而上,你“改”我也“改”,好多只是为了迎合“改”而“改”,似乎只有“改”才是创新
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的是“模块”结构,与传统的课程结构相比,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并且其内容都是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因此,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采用主题教学是课改所向、大势所趋。  “主题教学”就是把历史学习内容设计成单个或多元化的“主题”,重新规划和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主题”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设
一提到跳蚤,人们就会顿生厌恶。它传播鼠疫,危害人体健康。不过从仿生学的观点来看,跳蚤也有“功”。  跳蚤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1100种。跳蚤身长只有0.5至3.0毫米,体重仅200毫克左右,但它弹跳的高度可达到350毫米,堪称跳高冠军。更令人惊奇的是,跳蚤每4秒跳一次,能连续不断地跳78小时,垂直起跳所用的力为其自身体重的140倍。  跳蚤形态简单,性能复杂,骨骼异乎寻常。它的骨架由柔软无色的几
摘要 高考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的态度。由教育风险的定义与一般分类展开,引发高考改革的风险定义和要素,并以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为例,从高考改革的利益主体角度提出了高考改革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做好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做好高考改革方案的风险管理,做好高考改革的配套工作,做好高考改革的风险指标等。  关键词 高考风险 风险因素 教育风险 浙江省
一、问题背景  高校招生录取制度问题一直是全社会的关注热点,它关系着每个考生的前途和几百万家庭的命运,关系着素质教育平稳健康开展,关系着高校人才选拔和社会公平公正。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要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等[1]。因此,高考改革虽然艰难但必须不断探索向前迈进。  国家教育部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