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使所讲的每堂语文课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是所有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和终生探讨的重大课题。要教好每一节语文课,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借助某些相应的教学手段。但倘若探讨优化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组织好每堂语文课,或者说是给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指出一条达到良好效果的捷径,将是一个难度非常之大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略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化;教育;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结构合理,思路清晰。低中段教材除第一册外,其他各册均由识字、课文(含课后练习)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组成;中段由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两部分组成(语文百花园栏目有:语海畅游、读读背背、看图说话写话、我的采集本、能说会道(口语交际)或语文大课堂)。教材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听说读写思各项内容整合编排,形成梯度,整体推进,从兴趣人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优化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现在的低年级小学生思想和词汇比起以前的孩子丰富多了,因为现在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孩子们沉浸在变化多端的语言环境中,连网络用语都对人影响至深,与人交流时基本上“言之有物”,但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为了孩子能更好适应未来的需求和发展,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关于交际材料的内容应该精心选择,创设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激起学生兴趣。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小学语文新教材具备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具体情境,选择课外说话内容应该坚持“六性”,即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思维性、实践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往往会被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直接兴趣。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要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外来影响而兴奋或产生感情共鸣时,教师应趁热打铁。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充分考虑个人专业水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由于每个老师的性格、知识水平及专长都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就不同;加上教学方法和老师的个人特点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对每一个老师都适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去摸索教学方法,切忌死搬硬套或者机械地模仿。
三、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也一样,每个学期初教师都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实际教学中,又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把教学方法落实到每一节课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课外让学生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知识面,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積极性。结合课文中的听说训练,加强对学生日记、作文的训练,从而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我还利用一些教研活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四、创新课堂教学环境,丰富课外活动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
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可以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通过表演情景剧,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多思、善思的良好思维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的方法。如“揭示矛盾法”,即把课文中看似有问题的地方揭示出来。此外,还有“辨别差异法…‘比较优劣法…‘找原因法”等。通过这些方法训练,可以使学生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养成多思、善思、大胆质疑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对现有的结论和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目的是培养他们多思、善思的良好思维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在“质疑”这一环节中,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有的问题和理解课文内容关系比较密切,有的则关系不大;有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有的问题只有个别学生不理解。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马上梳理归纳,有的当时解决,有的则放到“研讨”环节中去理解。
六、多给学生沟通交流、体现个性的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几乎占据整个教学时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只是倾听者。我们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小学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还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体现个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这样实现教学相长的同时,也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化;教育;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结构合理,思路清晰。低中段教材除第一册外,其他各册均由识字、课文(含课后练习)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组成;中段由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两部分组成(语文百花园栏目有:语海畅游、读读背背、看图说话写话、我的采集本、能说会道(口语交际)或语文大课堂)。教材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听说读写思各项内容整合编排,形成梯度,整体推进,从兴趣人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优化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现在的低年级小学生思想和词汇比起以前的孩子丰富多了,因为现在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孩子们沉浸在变化多端的语言环境中,连网络用语都对人影响至深,与人交流时基本上“言之有物”,但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为了孩子能更好适应未来的需求和发展,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关于交际材料的内容应该精心选择,创设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激起学生兴趣。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小学语文新教材具备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具体情境,选择课外说话内容应该坚持“六性”,即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思维性、实践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往往会被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直接兴趣。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要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外来影响而兴奋或产生感情共鸣时,教师应趁热打铁。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充分考虑个人专业水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由于每个老师的性格、知识水平及专长都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就不同;加上教学方法和老师的个人特点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对每一个老师都适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去摸索教学方法,切忌死搬硬套或者机械地模仿。
三、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也一样,每个学期初教师都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实际教学中,又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把教学方法落实到每一节课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课外让学生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知识面,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積极性。结合课文中的听说训练,加强对学生日记、作文的训练,从而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我还利用一些教研活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四、创新课堂教学环境,丰富课外活动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
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可以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通过表演情景剧,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多思、善思的良好思维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的方法。如“揭示矛盾法”,即把课文中看似有问题的地方揭示出来。此外,还有“辨别差异法…‘比较优劣法…‘找原因法”等。通过这些方法训练,可以使学生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养成多思、善思、大胆质疑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对现有的结论和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目的是培养他们多思、善思的良好思维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在“质疑”这一环节中,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有的问题和理解课文内容关系比较密切,有的则关系不大;有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有的问题只有个别学生不理解。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马上梳理归纳,有的当时解决,有的则放到“研讨”环节中去理解。
六、多给学生沟通交流、体现个性的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几乎占据整个教学时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只是倾听者。我们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小学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还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体现个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这样实现教学相长的同时,也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