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活动的展开,总是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更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始,而问题的的解决则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目的。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呢?下面简要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1算一算
数学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许多计算问题也是如此。如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以“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为基础,学习前学生已经会列竖式计算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与其通过常规性地讲解计算法则,倒不如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因而我出了两道题:54+23和54+28。在巡视中发现54+23=77基本都对,而54+28出现了三种情况:
5 45 4 5 4
+ 2 8 + 2 8+ 2 8
7128 2 7 2
从中学生自然发现问题:“4+8”满十了,怎么办?在认知冲突中展开的探究活动是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需求,肯定带有无比巨大的主动和热情,所获的知识是牢固的,情感、技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赛一赛
喜爱比赛,感受赛程中紧张、刺激的气氛是儿童一般都有的心理,而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比赛则更易激发起学生的斗志和兴趣。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编了一些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如下:
4+4+4+4+4+4
2+2+2+2+2+2+2+2
8+8+8+8+8
7+7+7+7+7+7
比赛前,我故意让他们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计算比赛。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认为老师肯定输。可谁知,老师却很快报出了答案。“怎么老师算得这么快?”学生急于探索“看起来必输却出奇地赢了”的奥秘,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带着这强烈的求知欲望转入下一阶段的探究学习,其效果不言而喻。
3找一找
生活中处处都有可发现的数学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身边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前,布置学生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上学生开始交流:自形车的三角架,安装空调室外机的架子……学生找的越多,就愈来愈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三角形究竟有什么本领,使生活中那么多地方要用到?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带着疑问走入学习,最后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正是学生身上最难能可贵的数学品质。
4猜一猜
小孩子天生喜欢猜测,新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测。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出示一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圆形等等,让学生从中找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接下去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他们所熟悉的好朋友——正方形和长方形究竟有哪些特征?不管学生猜测的结果如何,都是学生直觉思维的直观反映。让学生在这种猜测中自然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实验、讨论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使新旧知识顺畅连接起来,为后继学习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算一算、赛一赛、找一找、猜一猜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此外,还可以有玩一玩、做一做等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只有这样,才能巧妙展示知识的先后联系或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准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自然地进入探索活动,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1算一算
数学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许多计算问题也是如此。如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以“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为基础,学习前学生已经会列竖式计算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与其通过常规性地讲解计算法则,倒不如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因而我出了两道题:54+23和54+28。在巡视中发现54+23=77基本都对,而54+28出现了三种情况:
5 45 4 5 4
+ 2 8 + 2 8+ 2 8
7128 2 7 2
从中学生自然发现问题:“4+8”满十了,怎么办?在认知冲突中展开的探究活动是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需求,肯定带有无比巨大的主动和热情,所获的知识是牢固的,情感、技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赛一赛
喜爱比赛,感受赛程中紧张、刺激的气氛是儿童一般都有的心理,而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比赛则更易激发起学生的斗志和兴趣。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编了一些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如下:
4+4+4+4+4+4
2+2+2+2+2+2+2+2
8+8+8+8+8
7+7+7+7+7+7
比赛前,我故意让他们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计算比赛。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认为老师肯定输。可谁知,老师却很快报出了答案。“怎么老师算得这么快?”学生急于探索“看起来必输却出奇地赢了”的奥秘,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带着这强烈的求知欲望转入下一阶段的探究学习,其效果不言而喻。
3找一找
生活中处处都有可发现的数学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身边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前,布置学生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上学生开始交流:自形车的三角架,安装空调室外机的架子……学生找的越多,就愈来愈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三角形究竟有什么本领,使生活中那么多地方要用到?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带着疑问走入学习,最后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正是学生身上最难能可贵的数学品质。
4猜一猜
小孩子天生喜欢猜测,新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测。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出示一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圆形等等,让学生从中找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接下去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他们所熟悉的好朋友——正方形和长方形究竟有哪些特征?不管学生猜测的结果如何,都是学生直觉思维的直观反映。让学生在这种猜测中自然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实验、讨论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使新旧知识顺畅连接起来,为后继学习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算一算、赛一赛、找一找、猜一猜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此外,还可以有玩一玩、做一做等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只有这样,才能巧妙展示知识的先后联系或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准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自然地进入探索活动,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