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查找、搜集整理有关汉字的资料。
2.通过学习研究报告范例并结合生活经验,明白研究报告内容,明确研究报告格式,习得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3.尝试从汉字的演变、汉字书法、汉字故事等方面选择撰写汉字的内容,激发写研究报告的兴趣。
教学重点:
精选材料,罗列整合,能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做一份汉字的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板块一:素材理一理,确定报告主题
1.欣赏比赛视频,体味汉字趣味。
出示视频《汉字风云会》精彩瞬间,感受汉字的魅力:2017《汉字风云会》以小学五年级选手为参赛主体,让全社会在键盘时代重拾汉字。咱们也是五年级的学生,让我们一起穿越到现场吧!
(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写,引导学生边看边猜,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2.回顾生活素材,寻找汉字秘密。
(1)小组合作,研讨最想研究的汉字,书写在可视化词卡上,并说明理由。
(2)师生合作,交流研讨成果,梳理汉字素材的来源:经过研讨,我们发现让我们印象深刻、引发我们研究兴趣的可能是生活中书写错误比较多的汉字,可能是生活中那些新颖独特、难以理解的汉字,也可能是让我们会心一笑、有趣好玩的汉字。
(3)汉字身上还有很多秘密呢,你都知道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出汉字演变、故事、书写等。
(4)书写题目,确认研究报告的主题: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你脑海中浮现的那个汉字及想研究的相关内容写在研究报告的主题栏上。(填写题目“关于______的_______的研究报告”)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与后面梳理汉字相呼应,与整节课的主题吻合。以游戏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以此唤醒学生的言语动机。)
板塊二:例文读一读,明晰报告格式
1.小组合作,讨论教材例文研究报告的格式。
师:同学们,有位同学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很感兴趣,于是他制作了一份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2.完成表格,学生梳理研究报告的格式信息。
研究报告板块如下:
3.学生汇报研究报告格式梳理的情况,点评完善。
(设计意图:有条理地梳理对
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借助有趣的视频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为梳理报告格式搭建支架。这个环节是认识研究报告格式的重要步骤,为学生后续能够清晰有条理地撰写研究报告做好充分准备。)
板块三:微课学一学,报告有方法
1.微课讲解,呈现从整合信息到完成研究报告的过程。
微课文字: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充分地了解“李”姓的历史和现状,我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可是我该怎么撰写研究报告呢?瞧,这其实并不难!我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一种途径,了解一块内容,比如我通过查阅有关姓氏书籍这一途径,了解“李”姓的来源和“李”姓历史名人,这就是报告中的其中一条研究方法。
再看“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为了让内容呈现更清晰,我用了表格的办法,你也可以试一试。最后“研究结论”板块中,我对前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加入了我的想法。这样,一篇有关汉字的研究报告就完成了。
2.例文巧析,学习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1)呈现教材中范文,学生阅读。
(2)对话交流,尝试梳理。
师小结:看,小作者在写研究报告的各个板块时有小窍门。我们可以像这样:通过途径加内容的方法(加一加)来陈述研究方法,也可以通过列一列表格(列一列)来讲述自己的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最后别忘记说一说自己关于研究结果的想法(说一说)来完善研究结论。
3.借助预学单(见表1),说一说研究报告。
学生结合预学单和研究报告的格式,初步说一说相关汉字的研究报告,其他同学相机补充。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整堂课“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的突破,搭建了微课视频和范文两个支架。“加一加、列一列、说一说”的方法通俗易懂,学生便于学习、掌握。预学单的设置与反馈是基于学习起点的考虑,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能基本解决研究报告内容的选取问题。)
板块四:方法用一用,报告笔下成
1.小组合作练笔,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写研究报告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赶快也来加一加、列一列、说一说,完成专属于你的汉字研究报告。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汉字,开始你的调查研究,期待你们的研究报告。
2.出示评价标准,习作有的放矢。
评价标准:
(1)能运用搜集到的有关汉字材料;
(2)能从几个板块完成研究报告;
(3)尝试运用加一加、列一列、说一说的方式让内容准确,表述清晰。
3.现场交流,师生点评。
(1)投屏呈现学生作品,学生阅读。
(2)结合星级评价,教师在习作单上批阅点评。
4.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再读给同学、家长听听,他们的建议会让你的研究报告更精彩。相信学会撰写研究报告后,你对汉字的了解会更加深刻。
(设计意图:当堂练习,学以致用,把习得的方法及时消化,并依据评价标准,提供修改方向。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完成报告的方式,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书面表达留足时间。)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
1.能查找、搜集整理有关汉字的资料。
2.通过学习研究报告范例并结合生活经验,明白研究报告内容,明确研究报告格式,习得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3.尝试从汉字的演变、汉字书法、汉字故事等方面选择撰写汉字的内容,激发写研究报告的兴趣。
教学重点:
精选材料,罗列整合,能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做一份汉字的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板块一:素材理一理,确定报告主题
1.欣赏比赛视频,体味汉字趣味。
出示视频《汉字风云会》精彩瞬间,感受汉字的魅力:2017《汉字风云会》以小学五年级选手为参赛主体,让全社会在键盘时代重拾汉字。咱们也是五年级的学生,让我们一起穿越到现场吧!
(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写,引导学生边看边猜,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2.回顾生活素材,寻找汉字秘密。
(1)小组合作,研讨最想研究的汉字,书写在可视化词卡上,并说明理由。
(2)师生合作,交流研讨成果,梳理汉字素材的来源:经过研讨,我们发现让我们印象深刻、引发我们研究兴趣的可能是生活中书写错误比较多的汉字,可能是生活中那些新颖独特、难以理解的汉字,也可能是让我们会心一笑、有趣好玩的汉字。
(3)汉字身上还有很多秘密呢,你都知道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出汉字演变、故事、书写等。
(4)书写题目,确认研究报告的主题: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你脑海中浮现的那个汉字及想研究的相关内容写在研究报告的主题栏上。(填写题目“关于______的_______的研究报告”)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与后面梳理汉字相呼应,与整节课的主题吻合。以游戏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以此唤醒学生的言语动机。)
板塊二:例文读一读,明晰报告格式
1.小组合作,讨论教材例文研究报告的格式。
师:同学们,有位同学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很感兴趣,于是他制作了一份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2.完成表格,学生梳理研究报告的格式信息。
研究报告板块如下:
3.学生汇报研究报告格式梳理的情况,点评完善。
(设计意图:有条理地梳理对
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借助有趣的视频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为梳理报告格式搭建支架。这个环节是认识研究报告格式的重要步骤,为学生后续能够清晰有条理地撰写研究报告做好充分准备。)
板块三:微课学一学,报告有方法
1.微课讲解,呈现从整合信息到完成研究报告的过程。
微课文字: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充分地了解“李”姓的历史和现状,我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可是我该怎么撰写研究报告呢?瞧,这其实并不难!我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一种途径,了解一块内容,比如我通过查阅有关姓氏书籍这一途径,了解“李”姓的来源和“李”姓历史名人,这就是报告中的其中一条研究方法。
再看“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为了让内容呈现更清晰,我用了表格的办法,你也可以试一试。最后“研究结论”板块中,我对前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加入了我的想法。这样,一篇有关汉字的研究报告就完成了。
2.例文巧析,学习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1)呈现教材中范文,学生阅读。
(2)对话交流,尝试梳理。
师小结:看,小作者在写研究报告的各个板块时有小窍门。我们可以像这样:通过途径加内容的方法(加一加)来陈述研究方法,也可以通过列一列表格(列一列)来讲述自己的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最后别忘记说一说自己关于研究结果的想法(说一说)来完善研究结论。
3.借助预学单(见表1),说一说研究报告。
学生结合预学单和研究报告的格式,初步说一说相关汉字的研究报告,其他同学相机补充。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整堂课“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的突破,搭建了微课视频和范文两个支架。“加一加、列一列、说一说”的方法通俗易懂,学生便于学习、掌握。预学单的设置与反馈是基于学习起点的考虑,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能基本解决研究报告内容的选取问题。)
板块四:方法用一用,报告笔下成
1.小组合作练笔,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写研究报告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赶快也来加一加、列一列、说一说,完成专属于你的汉字研究报告。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汉字,开始你的调查研究,期待你们的研究报告。
2.出示评价标准,习作有的放矢。
评价标准:
(1)能运用搜集到的有关汉字材料;
(2)能从几个板块完成研究报告;
(3)尝试运用加一加、列一列、说一说的方式让内容准确,表述清晰。
3.现场交流,师生点评。
(1)投屏呈现学生作品,学生阅读。
(2)结合星级评价,教师在习作单上批阅点评。
4.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再读给同学、家长听听,他们的建议会让你的研究报告更精彩。相信学会撰写研究报告后,你对汉字的了解会更加深刻。
(设计意图:当堂练习,学以致用,把习得的方法及时消化,并依据评价标准,提供修改方向。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完成报告的方式,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书面表达留足时间。)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