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A大学在校非新疆生源硕士一年级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从“学习适应度”、“环境适应度”、“人际关系适应度”和“主观心理适应度”四个方面出发,研究分析了影响研究生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发现“人际关系适应度”与“主观心理适应度”有显著相关性,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非新疆生源研究生适应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适应性;非新疆生源;实证研究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中高层次教育、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高校的研究生由疆内和疆外生源组成。其中,疆外生源占据很大比例,是疆内高校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疆各高校招生及学生管理工作部门都十分重视外地新生入学的适应性情况,适应性教育是高校引导疆外新生快速适应研究生阶段新生活的基础。研究生阶段与以往各阶段的学习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如: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与导师的交流、沟通。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疆外新生对于学习环境的更换,无法第一时间与各民族同学取得相应的交流、沟通,导致生理、心理等不适应问题的相继产生,这不仅影响到疆外新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产生的结果还会影响到高校为研究生制定的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因此,只有把握新生不同适应性表现间的内在联系,看到不同适应性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才能妥善处理疆外新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一、理论分析
1.“学习适应度”与在校非新疆生源研究生新生适应性
根据张树东、林潇潇,石云学等所做的心理学方面关于学习障碍的研究工作,学习障碍主要体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向不明以及受试者心智方面存在的相关缺陷。本文借鉴以上研究结论,结合研究生新生的实际特点,将学习适应度划分为研究生能否跟上开设课程的进度,学生是否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足够的兴趣,以及研究生是否认可自己的学校学习环境三个主要方面。
2.“人际关系适应度”与在校非新疆生源研究生新生适应性
根据陈青萍,曾琴等所做的心理学方面关于大学生人际适应障碍的研究工作,人际适应障碍主要体现在公共场合时的紧张性焦虑、对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无能为力、常感到自卑、孤僻以及参与社会性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本文借鉴以上研究结论,结合研究生新生的实际特点,又将人际关系适应度划分为研究生与舍友、同学及导师间,同学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情况三个主要方面。
3.“主观心理适应度”与在校非新疆生源研究生新生适应性
根据林子江,许萍等所做的心理学方面关于适应性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工作,适应性障碍者多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体现在经历相近生活事件时,主观幸福感较参照群体较弱,具体表现为意志消退和心境持续性低迷以及各方面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本文借鉴以上研究结论,结合研究生新生的实际特点,主观心理适应度包含研究生在校就读期间的生活积极性,心境愉悦感,以及在校期间精神及物质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自我评定三个主要方面,此指标是受访对象的内省经验,虽带有被调查对象较大的主观性,但是是衡量新生适应度的重要依据。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样本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及访谈法对研一新生来校后的适应度情况及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对于新生尤其是研究生新生的适应度调查,我国并未编制统一量表。因此本研究调查所采用的调查工具是笔者自行设计的研究生新生适应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问题分4个部分,采用五点计分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打分并评级。为衡量问卷设计合理与否,对4个部分的问题分别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各类问题内在一致性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该问卷内在一致性较好,问卷设计较为合理。
调查使用SPSS22.0对回收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除问卷调查外,还选取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借此辅助并充实问卷调查结果。
2.研究样本
研究样本均来自在新疆大学就读前未在新疆有过求学经历的2016级研一新生,问卷调查部分,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31份,问卷回收率为97.0%,剔除无效问卷27份,有效问卷为604份,问卷有效率为95.7%,样本对象的性别及年龄组成见表2及表3所示。
由表3可知,95.1%的调查对象分布于21~24岁之间,即成年初期。该时期是自我同一性的確立的关键时期,若个体在确立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受阻,容易陷入同一性危机,无形中增加了个体心理压力,使个体在环境转换后更易诱发适应性障碍。
除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外,随机从样本中抽取6名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辅助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讨论,受访者样本信息见表4。
三、数据分析与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的总体适应度评估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评分,并将新生适应度按总分均分为优,良,较差,差四档,每个档次人数及比例见表5所示。
由表5可知,适应度级别为“优”和“良”的调查对象占比仅为39.6%,少于半数,故从总体来看,调查对象的适应度情况并不理想,心理及教育干预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不同适应度表现间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将调查对象的适应度表现划分为“学习适应度”、“环境适应度”、“人际关系适应度”以及“主观心理适应度”四个方面,通过相关性分析,探寻适应度的前三种表现与主观心理适应度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
(1)使用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
调查问卷在设计时力求涵盖适应度优劣的多种表现,题目较多。若直接选取问卷中全部题目做相关性分析,存在分析较为繁琐,结果指向性不明确的问题。故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原问卷同一类题目的若干公因子,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为多变量相关性分析做准备。分析前首先用KMO法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见表6所示。 表6 KMO检验结果
[检验类别\&KMO值\&学习适应度的问题\&0.701\&人际关系适应度的问题\&0.805\&环境适应度的问题\&0.821\&主观心理适应度的问题\&0.847\&]
表6中各类问题KMO值均在0.7以上,说明原数据适用于因子分析。
故对数据做因子分析,并对同一类问题提取出的若干因子的集合命名为相应因子组,结果见表7所示。
由表7可知,通过公因子的提取,对原先繁杂的数据进行了有效的降维处理,得到的新数据更适用于典型相关分析。
(2)因子組的典型相关分析
适应度的三种表现与主观心理适应度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属于多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故使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将学习、人际、环境因子组分别与主观心理适应度因子组做典型相关分析,并做显著性检验,探寻适应度不同表现与主观心理适应度好坏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结果见表8所示。
表8 各因子组间的典型相关系数与显著性检验
[检验对象\&第一典型相关系数\&显著性\&学习因子组与主观适应度因子组\&0.542\&0.212\&人际因子组与主观适应度因子组\&0.763\&0.032\&环境因子组与主观适应度因子组\&0.424\&0.315\&]
由表8可知,人际因子组与主观心理适应度因子组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相关性是显著的。由此可见,主观心理适应度与人际关系适应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即人际关系适应度较差的学生,其自我适应度的主观心理感受一般较差。换言之,提升学生人际关系适应度是能否提升学生主观心理适应度的关键,应当予以充分认识及把握。
四、2个案访谈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又抽取了6名受访者进行了访谈,并将访谈问题及回答做了笔录,整理如下:
问题1.请谈谈您在乌鲁木齐的学习生活期间的人际关系情况。
Z、J、C、L、G同学谈到自己觉得相对在内地学习的本科阶段生活,目前在新疆读研的生活更加孤独,其中L和G同学谈到这种孤独感一部分是由文化习俗差异以及新疆的地理位置引起的,觉得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地,之前并未接触过多民族同学,缺少与各民族同学交流的机会,因此也无法很快适应与具有不同生活习俗的民族同学一起学习与生活,同时又觉得自己孤身一人远离相对较熟悉的内地生活环境,数千公里的距离将自己与亲朋好友相隔,无法再同以前一样在闲暇时相聚;同时,Z、J、C同学不约而同反映由于研究生阶段课程较少,能参加的社交活动,如社团等也较少,社交面不广,加之大家忙于科研项目,因此易于产生孤独感。W同学表示自己适应性较好,只是偶有孤独感,在研究生阶段过的还是很幸福和很充实,对新的生活环境充满好奇,不同的风景让自己更有兴趣去享受,体验不一样的人文和习俗,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问题2.请问您是否觉得人际关系不适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明显影响?
Z、L、W、C同学表示人际关系不适的确会对自己生活的其它方面产生明显的影响;这四位同学觉得自己来乌鲁木齐后,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烦恼,更为严重的是身边的知心朋友数量显著减少了,继而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很难找到可以倾诉的人,这样就自己更加郁闷消沉,同时对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以及其他新结识的朋友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相对充分的信任感,因此烦恼难以得到排解,渐渐影响到了学习以及日常交际生活的其它方面。G同学觉得他很怀念本科期间的生活,因为虽然研究生期间和本科期间朋友数量持平,但是无论在情感交流的频率还是内容深度等方面都远无法和本科阶段相提并论。这种失落的感觉明显影响到了他的学习和生活。J同学提及自己来乌鲁木齐后有了男朋友,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由于男朋友是新疆本地人,他带我去了解新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还享受在内地吃不到的美食,并且还把我带入他生活的圈子(朋友里少数民族),我体验到了慢慢的喜悦感,虽然偶尔也有人际不适的感受,但是这种情况是极少数的,对生活及学习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反而产生了一种推动力。
五、结论及建议
经过本次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发现非新疆生源硕士一年级新生在乌鲁木齐生活期间多有不适感者,表明针对学生不适感的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工作不容忽视。不适感产生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只有人际关系适应度与主观心理适应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由于乌鲁木齐地处中国西北,气候、环境、人文等要素与中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在研究生阶段前未有在新疆生活学习经历的考生容易产生不适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习适应度”、“环境适应度”、“人际关系适应度”以及“主观心理适应度”是影响研究生适应性的四个主要方面,其中“人际关系适应度”影响最大,研究生教育和管理部门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使同学们生活在健康科学幸福的校园生活中,例如:开展校研究生会、社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一系列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增进研究生之间合作交流,消除在公众场合沟通的紧张焦虑感;而且,还能增加学生与导师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导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以及心理情况,学生也可以在和导师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继而可以有效积极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在科研项目的进程中也获得了双赢的利益。
2.倡导“多运动多沟通”活动。相关数据表明,由于地理位置及多民族聚集区的原因,赴疆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无法快速适应新疆当地的气候和环境,身体状况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缺乏与多民族学生沟通、了解的经验。因此,研究生必须加强身体锻炼,尽快克服气候和环境引起的诸多不适,积极参加学院及其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丰富自己的课外活动,以较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给自己建立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以微笑迎接不同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1]李洁,宋尚桂.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与学习适应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9):1429-1431.
[2]牛丽凤.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02):65-72.
[3]王霞,范红霞.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62-64.
[4]张宏如,李伟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66-68.
关键词:研究生;适应性;非新疆生源;实证研究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中高层次教育、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高校的研究生由疆内和疆外生源组成。其中,疆外生源占据很大比例,是疆内高校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疆各高校招生及学生管理工作部门都十分重视外地新生入学的适应性情况,适应性教育是高校引导疆外新生快速适应研究生阶段新生活的基础。研究生阶段与以往各阶段的学习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如: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与导师的交流、沟通。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疆外新生对于学习环境的更换,无法第一时间与各民族同学取得相应的交流、沟通,导致生理、心理等不适应问题的相继产生,这不仅影响到疆外新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产生的结果还会影响到高校为研究生制定的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因此,只有把握新生不同适应性表现间的内在联系,看到不同适应性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才能妥善处理疆外新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一、理论分析
1.“学习适应度”与在校非新疆生源研究生新生适应性
根据张树东、林潇潇,石云学等所做的心理学方面关于学习障碍的研究工作,学习障碍主要体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向不明以及受试者心智方面存在的相关缺陷。本文借鉴以上研究结论,结合研究生新生的实际特点,将学习适应度划分为研究生能否跟上开设课程的进度,学生是否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足够的兴趣,以及研究生是否认可自己的学校学习环境三个主要方面。
2.“人际关系适应度”与在校非新疆生源研究生新生适应性
根据陈青萍,曾琴等所做的心理学方面关于大学生人际适应障碍的研究工作,人际适应障碍主要体现在公共场合时的紧张性焦虑、对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无能为力、常感到自卑、孤僻以及参与社会性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本文借鉴以上研究结论,结合研究生新生的实际特点,又将人际关系适应度划分为研究生与舍友、同学及导师间,同学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情况三个主要方面。
3.“主观心理适应度”与在校非新疆生源研究生新生适应性
根据林子江,许萍等所做的心理学方面关于适应性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工作,适应性障碍者多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体现在经历相近生活事件时,主观幸福感较参照群体较弱,具体表现为意志消退和心境持续性低迷以及各方面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本文借鉴以上研究结论,结合研究生新生的实际特点,主观心理适应度包含研究生在校就读期间的生活积极性,心境愉悦感,以及在校期间精神及物质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自我评定三个主要方面,此指标是受访对象的内省经验,虽带有被调查对象较大的主观性,但是是衡量新生适应度的重要依据。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样本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及访谈法对研一新生来校后的适应度情况及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对于新生尤其是研究生新生的适应度调查,我国并未编制统一量表。因此本研究调查所采用的调查工具是笔者自行设计的研究生新生适应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问题分4个部分,采用五点计分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打分并评级。为衡量问卷设计合理与否,对4个部分的问题分别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各类问题内在一致性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该问卷内在一致性较好,问卷设计较为合理。
调查使用SPSS22.0对回收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除问卷调查外,还选取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借此辅助并充实问卷调查结果。
2.研究样本
研究样本均来自在新疆大学就读前未在新疆有过求学经历的2016级研一新生,问卷调查部分,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31份,问卷回收率为97.0%,剔除无效问卷27份,有效问卷为604份,问卷有效率为95.7%,样本对象的性别及年龄组成见表2及表3所示。
由表3可知,95.1%的调查对象分布于21~24岁之间,即成年初期。该时期是自我同一性的確立的关键时期,若个体在确立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受阻,容易陷入同一性危机,无形中增加了个体心理压力,使个体在环境转换后更易诱发适应性障碍。
除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外,随机从样本中抽取6名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辅助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讨论,受访者样本信息见表4。
三、数据分析与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的总体适应度评估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评分,并将新生适应度按总分均分为优,良,较差,差四档,每个档次人数及比例见表5所示。
由表5可知,适应度级别为“优”和“良”的调查对象占比仅为39.6%,少于半数,故从总体来看,调查对象的适应度情况并不理想,心理及教育干预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不同适应度表现间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将调查对象的适应度表现划分为“学习适应度”、“环境适应度”、“人际关系适应度”以及“主观心理适应度”四个方面,通过相关性分析,探寻适应度的前三种表现与主观心理适应度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
(1)使用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
调查问卷在设计时力求涵盖适应度优劣的多种表现,题目较多。若直接选取问卷中全部题目做相关性分析,存在分析较为繁琐,结果指向性不明确的问题。故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原问卷同一类题目的若干公因子,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为多变量相关性分析做准备。分析前首先用KMO法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见表6所示。 表6 KMO检验结果
[检验类别\&KMO值\&学习适应度的问题\&0.701\&人际关系适应度的问题\&0.805\&环境适应度的问题\&0.821\&主观心理适应度的问题\&0.847\&]
表6中各类问题KMO值均在0.7以上,说明原数据适用于因子分析。
故对数据做因子分析,并对同一类问题提取出的若干因子的集合命名为相应因子组,结果见表7所示。
由表7可知,通过公因子的提取,对原先繁杂的数据进行了有效的降维处理,得到的新数据更适用于典型相关分析。
(2)因子組的典型相关分析
适应度的三种表现与主观心理适应度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属于多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故使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将学习、人际、环境因子组分别与主观心理适应度因子组做典型相关分析,并做显著性检验,探寻适应度不同表现与主观心理适应度好坏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结果见表8所示。
表8 各因子组间的典型相关系数与显著性检验
[检验对象\&第一典型相关系数\&显著性\&学习因子组与主观适应度因子组\&0.542\&0.212\&人际因子组与主观适应度因子组\&0.763\&0.032\&环境因子组与主观适应度因子组\&0.424\&0.315\&]
由表8可知,人际因子组与主观心理适应度因子组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相关性是显著的。由此可见,主观心理适应度与人际关系适应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即人际关系适应度较差的学生,其自我适应度的主观心理感受一般较差。换言之,提升学生人际关系适应度是能否提升学生主观心理适应度的关键,应当予以充分认识及把握。
四、2个案访谈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又抽取了6名受访者进行了访谈,并将访谈问题及回答做了笔录,整理如下:
问题1.请谈谈您在乌鲁木齐的学习生活期间的人际关系情况。
Z、J、C、L、G同学谈到自己觉得相对在内地学习的本科阶段生活,目前在新疆读研的生活更加孤独,其中L和G同学谈到这种孤独感一部分是由文化习俗差异以及新疆的地理位置引起的,觉得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地,之前并未接触过多民族同学,缺少与各民族同学交流的机会,因此也无法很快适应与具有不同生活习俗的民族同学一起学习与生活,同时又觉得自己孤身一人远离相对较熟悉的内地生活环境,数千公里的距离将自己与亲朋好友相隔,无法再同以前一样在闲暇时相聚;同时,Z、J、C同学不约而同反映由于研究生阶段课程较少,能参加的社交活动,如社团等也较少,社交面不广,加之大家忙于科研项目,因此易于产生孤独感。W同学表示自己适应性较好,只是偶有孤独感,在研究生阶段过的还是很幸福和很充实,对新的生活环境充满好奇,不同的风景让自己更有兴趣去享受,体验不一样的人文和习俗,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问题2.请问您是否觉得人际关系不适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明显影响?
Z、L、W、C同学表示人际关系不适的确会对自己生活的其它方面产生明显的影响;这四位同学觉得自己来乌鲁木齐后,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烦恼,更为严重的是身边的知心朋友数量显著减少了,继而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很难找到可以倾诉的人,这样就自己更加郁闷消沉,同时对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以及其他新结识的朋友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相对充分的信任感,因此烦恼难以得到排解,渐渐影响到了学习以及日常交际生活的其它方面。G同学觉得他很怀念本科期间的生活,因为虽然研究生期间和本科期间朋友数量持平,但是无论在情感交流的频率还是内容深度等方面都远无法和本科阶段相提并论。这种失落的感觉明显影响到了他的学习和生活。J同学提及自己来乌鲁木齐后有了男朋友,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由于男朋友是新疆本地人,他带我去了解新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还享受在内地吃不到的美食,并且还把我带入他生活的圈子(朋友里少数民族),我体验到了慢慢的喜悦感,虽然偶尔也有人际不适的感受,但是这种情况是极少数的,对生活及学习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反而产生了一种推动力。
五、结论及建议
经过本次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发现非新疆生源硕士一年级新生在乌鲁木齐生活期间多有不适感者,表明针对学生不适感的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工作不容忽视。不适感产生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只有人际关系适应度与主观心理适应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由于乌鲁木齐地处中国西北,气候、环境、人文等要素与中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在研究生阶段前未有在新疆生活学习经历的考生容易产生不适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习适应度”、“环境适应度”、“人际关系适应度”以及“主观心理适应度”是影响研究生适应性的四个主要方面,其中“人际关系适应度”影响最大,研究生教育和管理部门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使同学们生活在健康科学幸福的校园生活中,例如:开展校研究生会、社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一系列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增进研究生之间合作交流,消除在公众场合沟通的紧张焦虑感;而且,还能增加学生与导师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导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以及心理情况,学生也可以在和导师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继而可以有效积极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在科研项目的进程中也获得了双赢的利益。
2.倡导“多运动多沟通”活动。相关数据表明,由于地理位置及多民族聚集区的原因,赴疆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无法快速适应新疆当地的气候和环境,身体状况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缺乏与多民族学生沟通、了解的经验。因此,研究生必须加强身体锻炼,尽快克服气候和环境引起的诸多不适,积极参加学院及其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丰富自己的课外活动,以较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给自己建立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以微笑迎接不同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1]李洁,宋尚桂.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与学习适应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9):1429-1431.
[2]牛丽凤.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02):65-72.
[3]王霞,范红霞.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62-64.
[4]张宏如,李伟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