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指出: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动态人际过程。有情有智,情智共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更是语文教学的呼唤。正如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所说:“语文课堂既要有浓浓的情,也要有深深的思;既要有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有思维火花的迸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启情、明智,让小语课堂实现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建呢?
一、以情促智——在情感熏陶中启迪智慧
纵观当前的小语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把语文课上成了文章分析课,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课文上成了毫无生趣的“解剖课”;有些人板着面孔,师道尊严,把语文课上成了枯燥无味的识字习作课;也有的人只重视语言的积累,整堂课不是让学生读,就是让学生背,使语文课变成了死记硬背的识记课……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将会是怎样的苍白无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智慧的潜能又怎么可能得以开发?刘勰曾经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情满课堂,教学才会有魂魄,学生的智慧才能得以启迪。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下面是我在上《桥》这篇课文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缓慢凝重地说):五天过后,山洪退了,那位受全村人爱戴的老汉牺牲了,那个曾经还鲜活地在人群中求生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河上那座窄窄的木桥也被洪水冲毁了,一切的一切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生1:老师,我觉得您说得不对,这里留下了老汉无私无畏、一心为公的精神。
生2:我觉得也是,这里留下了一个舍小家、顾大家,舍己为人的老汉的精神。
生3:是的,这里留下的是一个以群众利益为重的人,留下的是个无私无畏的老支书的形象。
生4:他们说得对,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我想:在生死关头,老汉那群众在前,党员在后,别人在前,儿子在后的伟大精神将永远留在全村人民的心中。不对,应该是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课题,想想这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桥吗?
生:不,它是全村人民的生命桥。
生:不,它是老汉共产党员精神的化身。
师:是啊,走进历史的长河,历史上又有多少优秀的党的儿女为了祖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请看:
(伴随歌曲《为了谁》,屏幕出示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画面)
师:同学们,相信此时此刻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那就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生练习写话后组织交流)
生1:党员同志们,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你们以自己的威信、果断的指挥,奋发拼搏,将人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你们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生2:尊敬的党的儿女,在危险面前,你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你们是好样的,你们不愧为党的好儿女!
……
师: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让他们以桥的形象永远矗立在我们的心中,因为这座桥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出文章的题目——(生读课题);骄傲地读——(生读课题);自豪地读——(生读课题)。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在涵泳文本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受到智慧的启迪,在智慧的启迪中进行语言的历练。在这样的情感氛围里,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感悟显得那么和谐。也正是这样的课堂,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才能得以激情共舞。
二、用智激情——在智慧积淀中升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如果说情感是风,那么智慧便是在风的吹拂下萌发出的一片新绿;如果说情感是土,那么智慧就是这肥沃的土壤里长出的一个生命。情感能给智慧以动力和幸福的表情,而智慧则能给情感以理性的支撑和厚度。语文课堂课程,不是解释,不是说明,更不是授予,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情感的体验,更是生命的涅槃。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既要注重学生言语智慧的习得与积淀,也应注重情感的激发与体验。例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时,我就力求做到这一点,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一片泥土很薄、杂草丛生、贫瘠荒凉的坡地,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竟变成了一个肥沃、碧绿、蔬菜飘香的菜园,真是不可思议。那么父亲是怎样精心伺候这片坡地的呢?
生: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师:父亲每天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他都会干些什么?
生1:挖土或者是砍柴。
生2:从山脚下挑土到菜园里。
师:同学们真会想象。从这句话中,你觉得劳作了一天的父亲会怎样?
生:很辛苦。(很累、很疲惫……)
师:是啊!劳作了一天的父亲已经疲惫万分,可想而知,这样连续干了一个星期将会怎样。可是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又把父亲的劳动成果冲得一干二净。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又是怎样做的?
生: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到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父亲笑了。
师: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生1:我觉得父亲是个勤劳的人。
生2:我觉得父亲是个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执著的人。
师:读着“父亲笑了”这几个字,你又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父亲是个乐观、朴实的人。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话)
师:同学们,为了把“贫瘠荒凉的坡地”伺候成“碧绿诱人的菜园”,父亲都做了哪些事?
生:锄草开荒、砌墙垒土、精心肥土。
师:父亲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让“我”家能有一个一年四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菜园。
师:你说得很对,为了让“我”家饭桌上的菜碗里能有新鲜的蔬菜,更为了让全家人能有新鲜的蔬菜的滋养。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里,父亲付出了多少辛劳啊!这就是——父爱。这是一种怎样的父爱?
生1:这是一种不计报酬的爱。
生2:这是一种默默耕耘的、无私的爱。
……
师:如果说母爱是水,那么父爱又是什么?
生1:我想父爱是河,是一条宽大无比的河。
生2:我认为父爱是山,是一座伟岸的、坚实的山。
……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这非常好。相信你们的父亲一定也给了你们许多不同的爱,这爱将在你们的人生历程中给你们予鼓励与支撑。
在这篇课文里,“伺候”一词高度概括出父亲的精神。本环节,我紧紧抓住这一词语引导学生探析咀嚼,让学生对父亲的认识从心智层面的建构过渡到情感上的认同,真正实现了言与意的统一。
有位教育家指出: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和智慧的未开垦的世界。只要我们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以情启智,用智唤情,我们的语文课堂里,不仅会有情感的激扬,智慧的交响,更会有生命的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十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一、以情促智——在情感熏陶中启迪智慧
纵观当前的小语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把语文课上成了文章分析课,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课文上成了毫无生趣的“解剖课”;有些人板着面孔,师道尊严,把语文课上成了枯燥无味的识字习作课;也有的人只重视语言的积累,整堂课不是让学生读,就是让学生背,使语文课变成了死记硬背的识记课……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将会是怎样的苍白无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智慧的潜能又怎么可能得以开发?刘勰曾经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情满课堂,教学才会有魂魄,学生的智慧才能得以启迪。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下面是我在上《桥》这篇课文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缓慢凝重地说):五天过后,山洪退了,那位受全村人爱戴的老汉牺牲了,那个曾经还鲜活地在人群中求生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河上那座窄窄的木桥也被洪水冲毁了,一切的一切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生1:老师,我觉得您说得不对,这里留下了老汉无私无畏、一心为公的精神。
生2:我觉得也是,这里留下了一个舍小家、顾大家,舍己为人的老汉的精神。
生3:是的,这里留下的是一个以群众利益为重的人,留下的是个无私无畏的老支书的形象。
生4:他们说得对,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我想:在生死关头,老汉那群众在前,党员在后,别人在前,儿子在后的伟大精神将永远留在全村人民的心中。不对,应该是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课题,想想这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桥吗?
生:不,它是全村人民的生命桥。
生:不,它是老汉共产党员精神的化身。
师:是啊,走进历史的长河,历史上又有多少优秀的党的儿女为了祖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请看:
(伴随歌曲《为了谁》,屏幕出示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画面)
师:同学们,相信此时此刻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那就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生练习写话后组织交流)
生1:党员同志们,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你们以自己的威信、果断的指挥,奋发拼搏,将人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你们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生2:尊敬的党的儿女,在危险面前,你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你们是好样的,你们不愧为党的好儿女!
……
师: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让他们以桥的形象永远矗立在我们的心中,因为这座桥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出文章的题目——(生读课题);骄傲地读——(生读课题);自豪地读——(生读课题)。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在涵泳文本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受到智慧的启迪,在智慧的启迪中进行语言的历练。在这样的情感氛围里,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感悟显得那么和谐。也正是这样的课堂,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才能得以激情共舞。
二、用智激情——在智慧积淀中升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如果说情感是风,那么智慧便是在风的吹拂下萌发出的一片新绿;如果说情感是土,那么智慧就是这肥沃的土壤里长出的一个生命。情感能给智慧以动力和幸福的表情,而智慧则能给情感以理性的支撑和厚度。语文课堂课程,不是解释,不是说明,更不是授予,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情感的体验,更是生命的涅槃。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既要注重学生言语智慧的习得与积淀,也应注重情感的激发与体验。例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时,我就力求做到这一点,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一片泥土很薄、杂草丛生、贫瘠荒凉的坡地,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竟变成了一个肥沃、碧绿、蔬菜飘香的菜园,真是不可思议。那么父亲是怎样精心伺候这片坡地的呢?
生: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师:父亲每天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他都会干些什么?
生1:挖土或者是砍柴。
生2:从山脚下挑土到菜园里。
师:同学们真会想象。从这句话中,你觉得劳作了一天的父亲会怎样?
生:很辛苦。(很累、很疲惫……)
师:是啊!劳作了一天的父亲已经疲惫万分,可想而知,这样连续干了一个星期将会怎样。可是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又把父亲的劳动成果冲得一干二净。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又是怎样做的?
生: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到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父亲笑了。
师: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生1:我觉得父亲是个勤劳的人。
生2:我觉得父亲是个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执著的人。
师:读着“父亲笑了”这几个字,你又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父亲是个乐观、朴实的人。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话)
师:同学们,为了把“贫瘠荒凉的坡地”伺候成“碧绿诱人的菜园”,父亲都做了哪些事?
生:锄草开荒、砌墙垒土、精心肥土。
师:父亲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让“我”家能有一个一年四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菜园。
师:你说得很对,为了让“我”家饭桌上的菜碗里能有新鲜的蔬菜,更为了让全家人能有新鲜的蔬菜的滋养。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里,父亲付出了多少辛劳啊!这就是——父爱。这是一种怎样的父爱?
生1:这是一种不计报酬的爱。
生2:这是一种默默耕耘的、无私的爱。
……
师:如果说母爱是水,那么父爱又是什么?
生1:我想父爱是河,是一条宽大无比的河。
生2:我认为父爱是山,是一座伟岸的、坚实的山。
……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这非常好。相信你们的父亲一定也给了你们许多不同的爱,这爱将在你们的人生历程中给你们予鼓励与支撑。
在这篇课文里,“伺候”一词高度概括出父亲的精神。本环节,我紧紧抓住这一词语引导学生探析咀嚼,让学生对父亲的认识从心智层面的建构过渡到情感上的认同,真正实现了言与意的统一。
有位教育家指出: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和智慧的未开垦的世界。只要我们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以情启智,用智唤情,我们的语文课堂里,不仅会有情感的激扬,智慧的交响,更会有生命的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十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