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com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更是能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就要求课堂不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能力。特别是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不感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严重阻碍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厌学 原因 对策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当今这个社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复杂纷繁,人们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刻也不敢放松自我,拼命学习,拼命工作,以致不少人由于生活过于紧张而精神崩溃。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同样笼罩在中小学校园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科学,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以及课堂教学不够生动有效,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有些学生开始厌学。他们对学习感到乏味,不感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严重阻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厌学症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
  1.低俗文化的传播。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影响,缺乏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思维水平还不够高,行为易冲动。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为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而沉溺于低劣的影视节目及游戏机、网络文化的欣赏之中。据调查发现,厌学症患者一般都崇尚低俗文化。
  2.读书无用论的滋生漫延,使一些不明事理的人和目光短浅的人认为读书无用。另外,“打工热”的兴起使某些人认为“与其花钱读书,不如打工赚钱”。而且这种思想逐渐影响到了学生,导致有的学生不想读书。
  (二)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1.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心愿。可是,每个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家长只有在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下,提出适当的要求,才会使孩子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甜头。如果期望过高,就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会失败,渐渐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造成厌学的严重后果。
  2.错误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暇顾及孩子,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些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学习听之任之,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打电脑也从不过问。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扶持,父母的听之任之,不重视,放任不管,再加上一些错误的观念,就会造成孩子的学习一日不如一日,最终导致厌学。
  3.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某些家长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上,花在吃、喝、玩、乐上,并流露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有厌学症的学生大多主诉父母不爱学习。
  二、厌学症的辅导策略
  (一)教学语言要有效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实现,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声音大小适中,具有亲和力。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而且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无法找切入点。
  (二)教学组织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活动有序进行,不能随意组织、随意发号施令。教师要注意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将精力花在学习上。
  (三)学生讨论要有效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教师经常运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如何让讨论有效?课前,教师应该给每组指定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在很多课上,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有的学生相互推辞,有的根本就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结果白白浪费讨论时间。
  总之,语文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思维的载体。语文负载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这些应在语文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教学应围绕目标抓重点,教的是新知识、新技能、新才德和新思维,让学生尽快学会,很快会用。这对于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玉莲,施建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小结.
  [2]孙春芳.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盐都区张庄小学.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4]杨娓,付昌伟.小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选自新课程·小学,2010(8).
  [5]赵邦富.浅谈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与对策.选自学周刊·B,2010(7).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习美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美学知识,还可以提高自身素质、精神修养。对于学生来说,美术课的学习十分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如何让学生成为美术课的主人,在美术课中丰富想象,增强实践。  关键词: 美术课 想象 实践  引言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越来越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不断探索、研究,寻找适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激情,
摘 要: 线造型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最直接手段,运用线造型训练的五个基本步骤和方法,能迅速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关键词: 线造型 教学方法 基本步骤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其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重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参与历史学习中释放出思维的火花,会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什么是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则包括: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强的因果分析能力,解释历史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生活中的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它有五个方面的标
摘 要: 数学思维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和生活构成了影响数学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且两者相辅相成,是引导小学生感知数学、理性认识数学和学会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媒介。本文从课堂和生活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思维 培养策略  数学思维是理性认识数学的抽象化,由此而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并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理论,或是学习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许多一次性东西,如一次性碗筷、盘子等,它们方便、快捷,但是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忘记如何处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环保意识和行为。如何树立幼儿正确的环保意识,教师需要从这些幼儿园宝宝抓起。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明白了解,需要转变教育方式。利用废旧
摘 要: 以往课堂注重老师讲解,如今课堂看的是学生的表现。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运转,小组互帮互助无疑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  关键词: 分组 合作 高效  小组课堂合作学习是目前学习的一大特色,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建构。通过合作学
摘 要: 当前国内汉语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研究很少。本文立足于实际教学,通过对学生信息的分析和鲜明的水平测试,对学生的具体个人情况和汉语水平有了明确的了解,然后编写贴近学生生活实用性强的教材,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日常安排,进行了针对性教学,以提高学生语言习得效率。  关键词: 对外汉语速成教学 水平测试 语言习得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有力提升,中国在
一、教学内容
期刊
数学教学是数学文化传承主渠道,而数学阅读应该是最佳途径。新课程强调终生学习和学生主体,我认为数学阅读教学能够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因此,我们年级组确定了《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下面结合课题组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谈谈我对数学阅读的思考和想法。  [教学片段]  师:比较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有什么发现?按几比几放大的呢?  生1:1比4。  生2:1比2。
摘要: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能恰当引导则能发展不同的个性,但若盲目指导则会让其走入“人格障碍”的误区。对不同的个案,班主任应当在观念、方法和手段上作充分的准备,做到“防重于治”。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逆反”心理 案例分析 “防重于治”  心理是人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