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趣的一部散文精品集。其中的《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名篇都被遴选到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之中,不论就传记意义或文学意义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我思考了一个问题:这两篇散文难道仅仅只有对故人的深切怀念?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吗?重读《朝花夕拾》,细品这两篇文章,心中不觉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阿长与〈山海经〉》:对少年时代文学启蒙的感激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精心撷取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几则令人难忘的生活片断,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而又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深情地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然而,真正使鲁迅对阿长产生感激和怀念的,是阿长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当阿长把装有画儿的“三哼经”的一包书递给自己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位没有姓名,满肚子都是繁琐礼节,大字不识的,连《山海经》都说不清楚的保姆,居然给自己买来了《山海经》,这不能不使鲁迅感到意外和惊喜!赶紧打开纸包,看到果然是自己中意的《山海经》时,鲁迅又不禁由衷地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可见,年幼的鲁迅已经完完全全被善良朴实的长妈妈的默默的爱震惊了,尽管长妈妈有着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长得也实在不好看,但掩盖不了她的真诚和朴实。她的故去,足以令鲁迅怀念。所以,在作品的最后,作者用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至此,作者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化为永恒的怀念。
也正是这一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让他得到了一生中最初得到,也最为心爱的宝书,同时更激发了他大量买书的热情,“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山海经》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学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英雄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等,它们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的精神,已深深地刻进少年鲁迅的心中,并且在后来还将其成功地运用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之中。在他的《故事新编》中,就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理水》和《奔月》等。所以,《山海经》对鲁迅而言,已不只是猎奇,而是成了促其一生精神成长的“宝书”。因此,我觉得这篇文章在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之中,其实更多地包含了对少年时代长妈妈对自己这种无意识的文学启蒙的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对青年时代人生选择的怀念
藤野先生是鲁迅年轻时留学日本在仙台读书时的副班主任。文中,他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更重要的是,他正直无私,心胸宽阔,毫无民族偏见。这样的先生自然让富有爱国思想的鲁迅为之感动。
然而,综观全文,我们也可以发现:文章有近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在这中间仅“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文字就占了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文章应该不仅仅只是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联系作者当时的人生经历及留学日本时的生活情况的话,我想我们还可以读出文章所包含的另外一种情感——对自己青年时代人生选择的怀念。
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鲁迅的生活经历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这坎坷的经历中,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日本留学期间则更为明显。因为那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已过去好几年,中国仍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而鲁迅当时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他学医的目的则是为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中可以看出,青年鲁迅是把学医看成是能够切实地报效国家、民族的具体途径的。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却在留日期间经历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次大的风波,最终促使他作出了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决定。
“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感受到弱国国民倍受歧视的悲哀,从而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而“看电影事件”更是深深地刺激了鲁迅,让他意识到中国民众的愚昧与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有解救病人肉体上的痛苦,而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就必须救治人的精神,必须唤醒民众的觉悟。正如他自己所说:“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毅然决定另择新路,“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从此,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来唤醒并教育愚昧落后的民众。
这段经历可以说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正是因为有了这次“放弃”与“选择”,才使他以文学为武器,与黑暗、腐败、愚昧、懦弱展开斗争,才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并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终生。他不愧为民族英雄。而 《藤野先生》讲述的正是鲁迅先生当年这一选择的前后经过。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除了表达作者对昔日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之外,其实也传达出了作者对这极为重大的人生选择的真挚怀念。
如果说长妈妈为少年鲁迅买的《山海经》是对鲁迅先生最初的文学启蒙的话,那么,藤野先生则是青年鲁迅弃医从文,踏上文学之路的见证人。在一代文豪的文学道路上,他们一个是启蒙者,一个是见证人,也无怪乎先生会如此深情、真挚地怀念他们!
参考资料:
1.王丽《我教〈阿长与〈山海经〉》,《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期。
2.马祥《也谈鲁迅先生写作〈藤野先生〉的目的》,《语文学习》2004年第5期。
3.郑 燕《怀念藤野先生的背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2期。
(作者单位:绍兴市建功中学)
《阿长与〈山海经〉》:对少年时代文学启蒙的感激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精心撷取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几则令人难忘的生活片断,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而又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深情地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然而,真正使鲁迅对阿长产生感激和怀念的,是阿长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当阿长把装有画儿的“三哼经”的一包书递给自己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位没有姓名,满肚子都是繁琐礼节,大字不识的,连《山海经》都说不清楚的保姆,居然给自己买来了《山海经》,这不能不使鲁迅感到意外和惊喜!赶紧打开纸包,看到果然是自己中意的《山海经》时,鲁迅又不禁由衷地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可见,年幼的鲁迅已经完完全全被善良朴实的长妈妈的默默的爱震惊了,尽管长妈妈有着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长得也实在不好看,但掩盖不了她的真诚和朴实。她的故去,足以令鲁迅怀念。所以,在作品的最后,作者用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至此,作者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化为永恒的怀念。
也正是这一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让他得到了一生中最初得到,也最为心爱的宝书,同时更激发了他大量买书的热情,“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山海经》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学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英雄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等,它们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的精神,已深深地刻进少年鲁迅的心中,并且在后来还将其成功地运用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之中。在他的《故事新编》中,就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理水》和《奔月》等。所以,《山海经》对鲁迅而言,已不只是猎奇,而是成了促其一生精神成长的“宝书”。因此,我觉得这篇文章在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之中,其实更多地包含了对少年时代长妈妈对自己这种无意识的文学启蒙的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对青年时代人生选择的怀念
藤野先生是鲁迅年轻时留学日本在仙台读书时的副班主任。文中,他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更重要的是,他正直无私,心胸宽阔,毫无民族偏见。这样的先生自然让富有爱国思想的鲁迅为之感动。
然而,综观全文,我们也可以发现:文章有近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在这中间仅“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文字就占了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文章应该不仅仅只是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联系作者当时的人生经历及留学日本时的生活情况的话,我想我们还可以读出文章所包含的另外一种情感——对自己青年时代人生选择的怀念。
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鲁迅的生活经历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这坎坷的经历中,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日本留学期间则更为明显。因为那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已过去好几年,中国仍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而鲁迅当时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他学医的目的则是为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中可以看出,青年鲁迅是把学医看成是能够切实地报效国家、民族的具体途径的。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却在留日期间经历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次大的风波,最终促使他作出了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决定。
“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感受到弱国国民倍受歧视的悲哀,从而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而“看电影事件”更是深深地刺激了鲁迅,让他意识到中国民众的愚昧与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有解救病人肉体上的痛苦,而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就必须救治人的精神,必须唤醒民众的觉悟。正如他自己所说:“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毅然决定另择新路,“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从此,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来唤醒并教育愚昧落后的民众。
这段经历可以说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正是因为有了这次“放弃”与“选择”,才使他以文学为武器,与黑暗、腐败、愚昧、懦弱展开斗争,才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并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终生。他不愧为民族英雄。而 《藤野先生》讲述的正是鲁迅先生当年这一选择的前后经过。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除了表达作者对昔日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之外,其实也传达出了作者对这极为重大的人生选择的真挚怀念。
如果说长妈妈为少年鲁迅买的《山海经》是对鲁迅先生最初的文学启蒙的话,那么,藤野先生则是青年鲁迅弃医从文,踏上文学之路的见证人。在一代文豪的文学道路上,他们一个是启蒙者,一个是见证人,也无怪乎先生会如此深情、真挚地怀念他们!
参考资料:
1.王丽《我教〈阿长与〈山海经〉》,《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期。
2.马祥《也谈鲁迅先生写作〈藤野先生〉的目的》,《语文学习》2004年第5期。
3.郑 燕《怀念藤野先生的背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2期。
(作者单位:绍兴市建功中学)